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探析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财富,是高校思政课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挖掘和有效发挥传统文化价值导向、思想凝聚的教育功能,在深刻把握高校思政课教学使命的基础上,探寻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对于增强思政课教学的亲和力与针对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课 融入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作出了“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让传统文化展现出时代风采”的重要论断。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创造的精华,是中国人民千百年来最深沉的价值追求,也是涵养新时代中国人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家园。2017年1月中共中央下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在哲学社会科学及相关学科专业课和课程中增加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高校思政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责任,也肩负着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然而当前高校思政课的内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还不够深入,影响了教育的整体效果。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倡导“以文化人”的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不仅符合新时期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期待,而且也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无论对高校思政课自身的发展还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大学生的成长来说都具有深刻的意蕴和重要的价值。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价值的一致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挑选出来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也必将引入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升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与中国精神,从本质上讲,两者相辅相成。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在价值具有互补性。传统文化作为民族文化历史长期积淀的思想结晶,具有传统性、民族性、伦理性、人文性的特征,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思想来源;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伴随着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而形成的,具有实践性、时代性,二者在中国精神中内在价值合一,在解决学生思想困惑、树立高尚的理想信念等方面可相互补充。

(二)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几千年来在生息繁衍和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集体智慧的结晶,凝聚着世代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走向未来的精神支柱。在浩如烟海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多元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这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丰厚的文化滋养,也增加了高校思政课的人文性。例如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追求的家国思想;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标志的责任担当;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取向;以追求“大同社会”为目标的社会理想;以“天人合一”为代表的生态伦理观,另外还有丰富的哲学和伦理道德思想也在时光的长河中历久弥新,熠熠生辉。这些都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因和源源不断的文化涵养。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进一步丰富中小学德育课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效果。”。充分表明了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政课的重要意义。优秀传统文化有着自己独特的育人优势,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可以弥补以往思政课不够活泼过于枯燥的缺点,活化思政课的内容,也可以夯实思政课的文化根基。植根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课更具有活泼性和生动性,在高校思政课程改革的今天接受着优秀传统文化的沐浴和滋养,思政课将彰显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新时期,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高屋建瓴地提出“四个自信”思想,并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过程中将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放在首位,这充分表明了党和国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对整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重要性。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也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也需要有较高的道德素养和高尚的人格品质,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和人民。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系统性的整体文化,它是由古代的哲学思想、传统伦理道德、传统文学、传统民俗文化和古代教育思想等构成,可谓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將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是人文性与思想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完美结合。它既可以让大学生穿越时空的隧道感受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薪火相传的诗书礼仪,深刻领会古代先贤流传至今的思想精华,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意蕴和独特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觉和自信;也可以让他们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熏陶,认识到现实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使他们在纷繁复杂的时代背景下能够坚持正确意识形态的引导,在多元价值观的影响下能够坚持自己的价值持守。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使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将其中的一些优秀思想内化于心并指导他们的行动。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有助于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

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而言,优秀传统文化既是弥足珍贵的教学资源,也是源源不竭的精神动力。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要在领会优秀传统文化基本意蕴、教育功能的基础上,探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基本路径,彰显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文化底色与时代价值。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课堂教学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求美、求新、求精、求卓等要素,对于指导人的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课堂教学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主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应注重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教与学的合力效能。一是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前,教师应做好课堂专题教学内容导入,引导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进行深入调研,搜集梳理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料作为课堂教学知识储备;在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学生的不同专业背景,有针对性地讲述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意义与内在价值,引发学生思想共鸣与深入探究,使思政内容“活”起来,思政课堂“火”起来,学生的出勤率、抬头率和点赞率就会“燃”起来。例如用一些名人名言、经典故事、传统艺术和中国哲学中的思想来阐释和解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中的一些观点和理论以增强思政课的文化韵味。二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高校思政课教学本身并非目的,其根本价值在于引领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提升,以实现“教与自教在受教育者身上的有机统一”。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思政课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阅读经典,让他们撰写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并进行讨论和交流。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鼓励,调动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奠定基础。(二)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旨趣在于追求知行的合一状态与自我需求的满足。即马斯洛强调的“人成为目的本身,成为一种完美、一个本质与一种存在”。从这个角度出发,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不仅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认知与理解知识本身,更是为了引导大学生体悟与实践知识背后的文化素养,提升思政课教学的说服力与针对性。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学习离不开社会这所“大学校”,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社会是学校,一切在工作中学习。学习之书有两种:有字讲义是书,社会上的一切也是书一无字天书”。理论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思政课教学也不例外。高校思政课教学应坚持“向现实本身去寻求思想”。教育部印发的《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总体方案》中提出:“要坚持内外结合,统筹协调课内外、校内外、行内外各方面资源,凝聚思政课建设合力”的“大思政”建设格局。将优秀传统文化深度融合于思政課实践教学过程便是“大思政”建设格局的生动写照,一是“走出去”。组织学生到优秀企业开展传统文化精神培育专题实践活动,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着重将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注重细节、一丝不苟、济世为怀的品质要素作为重点内容向学生认真讲授,增强学生践行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观能动性。二是“请进来”。邀请本地区优秀企业的国家级传统文化大师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来校开展传统文化精神践行专题讲座,如我们邀请了“全球华人十大中华文化人物”、“湖南省道德模范人物”刘启后先生,为现场的一千多名同学讲授《璀璨的乡土文明》,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含意蕴与当代价值的认知与理解。通过这些方式,培养“既拥有实践应用能力又具备良好人文精神的高素质技能型的‘社会人’”,进而成为“宣扬社会秩序和谐规范的代表”。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纳入思政课教学考核

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全过程,既要在教学环节予以体现,也要在评价环节加以强化,从而更全面、系统、高效地增强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基于此,应进一步优化高校思政课评价机制,基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维度的教学评价包括课程评价与行为评价两个方面。一是课程评价。可将其分为理论知识评价和道德素养评价。在理论知识评价环节,主要通过在云教学平台设置若干题目让学生作答的方式,重要考查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基本概念、内涵、意义等相关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道德素养评价,主要通过寒暑假企业调研、采访大师专业实践等方式,着重考查学生践行传统文化的表现和程度。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上述评价的过程中,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将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与高校思政课的课程章节教学内容紧密结合,解决好“用什么文和如何化这两个基本问题”,借助传统文化这一“文化”的载体,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的隐形教育功能,从而有效提升课程教学评价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二是行为评价。可将其分为教师行为评价和学生行为评价。在教师行为评价环节,主要通过教学内容是否明确清晰、语言表达是否易于接受、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是否符合相应专业学习情境等要素加以评价,从而在知识目标达成的基础上,实现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塑造学生价值观念,精益求精教书育人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评价环节,主要通过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涌入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是否显示出对专业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是否以勇于创新、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爱人爱己等要素进行评价,引导大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精神培育情境中感受文化之美、思想之美与精神之美,实现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的有效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