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阐述地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分析当前地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面临的现实困境,以六盘水市为例,从提升地方民众的传承保护意识、构建合理的保护运行机制等方面提出对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策略,旨在为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六盘水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897/j.cnki.hbkjty.2019.0064
随着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加速,我国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礼仪、民间工艺技术、节庆娱乐等民族性和多样性的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和挑战,如何在现代文化交流与融合中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吸纳外来文化精华的同时,强化民族文化的精神价值,提升民族文化向外辐射的能力和抵御不良文化的能力,保护民族特色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等话题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热点。2016年12月13日,《中国民族发展蓝皮书》提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主动性应受到重视,促进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创新开发有机衔接。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以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总书记提到的“四个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总书记关于民族文化的系列论述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五千年优秀文化指明了方向。 六盘水虽然是一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但也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传统民族文化绚丽多彩,各类少数民族文化资源正逐渐得以开发利用,形成独具特色的六盘水民族旅游文化氛围。但是民族文化在开发的同时,也需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以免顾此失彼。所以,对六盘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和创新有着重要意义。
1 六盘水市地方少数民族文化概述
六盘水市位于云贵高原东部一、二级台地斜坡上,地处长江上游和珠江上游的分水岭,是20世纪60年代初国家“三线建设”时期发展起来的一座多民族聚居的能源材料工业城市[1-2]。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地,所辖区域内共计44个少数民族,有彝族、苗族、布依族、白族、回族、仡佬族和水族等7个世居少数民族,孕育了多彩绚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如六枝特区的梭戛苗族蜡染技艺、盘州的布依盘歌和彝族山歌、水城县南开乡的苗族芦笙技巧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民族文化中,尤以彝族火把阶段性研究成果。节、六枝折溪彝族傩戏、苗族的采花洞、苗族(小花苗)的跳花节和长角苗更具盛名。六盘水的民族文化资源大致分为民族风俗、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三个方面:(1)民族风俗。六盘水是多民族聚居的地方,世居在这块土地上的苗、布依、彝、回族等少数民族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如六枝梭戛苗族民族风情创造了跳花坡活动、四印苗风情和歪梳苗等活动。(2)民俗文化。民俗文化是整个民族文化的源泉,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基础,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是一个民族的家底。六盘水的民俗文化主要有水城民间灯会、民间龙舞、民间舞狮,六枝折溪傩戏、盘州采花洞等都在小城的历史岁月中发出过耀眼的光彩。 (3)民间艺术。六盘水各少数民族艺术代代相传,不断丰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艺术特色,归纳起来主要有三大类别:一是民间舞蹈,大多为生活舞蹈,通常包括习俗舞蹈、祭祀舞蹈、社交舞蹈、自娱舞蹈、体育舞蹈等。二是民间音乐,市境内的民族民间歌谣曲调抒情优美,感情朴实。有热情真挚、含蓄细腻的山歌情歌、曲调平缓的古歌叙事歌、调式复杂,内容极广的酒歌,彝族音乐中最具特色,最具风格,最有代表性的彝族盘歌。三是民间戏曲。六盘水境内流传的民间戏剧、曲艺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地方长期流传的特有形式,如六枝特区境内的地戏,水城县、盘县境内的傩戏(端公戏),布依戏、水城县彝族中盛行的盘歌说唱表演以及全市范围内均有流传的花灯等。另一类是外地传入的剧目曲种,如传入较早的花灯、文琴坐唱、唱道情、打道筒等,在六盘水已有较长的历史。
六盘水作为新兴工业城市,虽然民族文化资源丰富,但在当前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的转型期,也面临着两大难题:一是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需求导致民族文化的忽视,人们更注重对实际经济利益的需求,对那些很难产生经济价值的民族文化资源和民间技艺不予重视,如在民族文化傳承中,很少有年轻人愿意继承老一辈的传统技艺和文化理念;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冲击。城乡发展规划对少数民族村落的冲击,导致民族文化资源的流失和民族生态环境的破坏。但是,民族文化作为国家基础性也是灵魂性的文化,对国家经济发展和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性作用,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资源的保护也是当前发展民族文化大繁荣的两翼,而民族文化资源是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没有文化资源的支撑,文化产业就像无源之水,其发展兴旺也无从谈起。所以,对地方民族文化资源的传承与保护是文化产业得以兴旺繁荣的重要保障。
2 六盘水市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的现实困境
2.1 民族文化影响力和受重视程度均较低
通过网络和走访调研发现,在六盘水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存在地方民族文化影响力和受重视程度均不高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地方民族文化受外来文化影响,自身文化影响力较低。在调研过程中问及人们对传统文化忽视的原因,有部分被调查者认为由于国外文化传播,对中国传统文化冲击,导致一些涉世未深部分年轻人崇洋媚外,对于我国自身的优秀传统文化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致使传统的民族文化难以根植年轻人内心,传统文化影响力减弱。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各方重视程度和协同参与度不高。以六盘水为例,六盘水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工作绝大部分都是由市、县、区文广局承担。本文以六盘水师范学院、六盘水S中学、六盘水市SY小学作为大学、中学、小学的调研样本,这三所学校在当地大、中、小学中具有一定代表性,但是发现这三所学校在近三年开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较少,六盘水师范学院开展活动较多,但是力度不够。就整体而言,六盘水的教育系统对地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不高,六盘水师范学院作为地方高校,在文化传承方面虽然开展了一些活动,但是力度相对较弱,影响力不足,还需要加强。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希望,地方传统文化的继承要从娃娃抓起,中学生和大学生是参与保护、传承、创新少数民族文化的生力军,地方教育系统应重视对学生的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意识教育。2.2 地方传统文化保护队伍专业知识不强
目前,六盘水正逐步搭建各级各类的文化传习所,加强传承人的培训工作,2016年六盘水师范学院作为六盘水首家高校入选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培训工作。但是培训范围相对较窄,培训师资相对欠缺,有关部门传统文化保护的专业知识不够、工作措施、参与度不高,专业人员严重不足,而传统文化保护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基层文物专业技术人员较少,且缺乏系统的文物知识培训,无法满足传统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
2.3 投入经费较少
传统文化保护经费相对缺乏,例如,每年安排的民族文物保护经费实在有限,难以满足辖区内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修缮需要,可移动文物征集、保护经费更少。一方面是经费渠道不畅通,基层机构对政策了解不够,在上级财政资金的争取上表现不主动,对文物管理和保护所需的基础性投入较少;另一方面,本级财政对传统文化的保护资金支持不足,在文博事业方面的投入力度较小,导致地方性、区域性的传统文献资源和文物保护不能有效开展。
2.4 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不足
从六盘水对地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及创新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从民族文化保护的现状看,将民族文化转化为文献资源及信息资源数据库保存的力度不够。在信息时代,在地方传统文化资源建设方面,政府和相关部门应重视数字资源的建设,将地方的优秀文化资源通过互联网与外界接轨,实现共享文化资源。(2)从民族文化的传承方式看,传承活动开展的频次较低。虽然会进行多种方式的教育、宣传、传播,但是开展次数较少,因此也不能很好地起到传承作用。虽然目前也在各方面努力宣传推广地方传统文化,但力度上还需加强,还需给予更多的关注,让地方文化的宣传工作长久、持续开展;(3)从民族文化创新的路径看,主要还停留在保护和传承的层面,创新的路径和方式较少。文化的传承就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在文化创新与传承中,缺少更科学、合理的研究方式,对地方传统文化研究不够深入、系统,不能很好地从已有的文化中提炼精华,总结经验,创新传承方式。
3 六盘水市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的对策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内容,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非常宝贵的财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实质上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保护和提升,从“文化传承视角”来看,更强调文化在地方发展中的核心地位。重视文化自身及其载体,是文化得以传承的基础[3],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保存与继承、传播与交流、选择与批判、发展与创新文化功能的需要。因此,结合网络调研和实地调研存在的问题,应从内部(即民众自身)和外部(社会各界的支持)两方面加强六盘水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和创新。
3.1 提高民众理论认识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意识
3.1.1 提高理论认识,增强民众文化自信
首先,文化认知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前提,地方文化遗产是文化自信发生的历史根基。地方文化遗产越丰富,文化底蕴越深厚,地方民众发扬地方传统文化的自信越充分。弘扬地方优秀传统文化,首先要处理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关系,尤其是地方传统文化的当代文化意义阐释,不能一味的拔高,为地方一时的经济利益贴标签,也不能孤芳自赏的脱离实际需要的“纯学术”研究。既能使人民回归传统文化,又促进地方文化“走出去”,建立地方文化研究的开放格局。了解传统,认识现实,把握未来,体现地方传统文化的引领和助推作用。其次,文化交流是增进文化自信的条件。文化交流是促进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文化的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力量。文化交流既有“走出去”,也有“请进来”。“走出去”是为了让其他省市了解当地的地方文化、认同地方文化,扩大地方文化的影响;“请进来”是为了让外域文化与地方文化相互交融。通过共处、交融加深对地方文化的理解,才更有利于扩大地方文化影响力,而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文化交流,也是文化自信生成的條件。比如,地方高校可以主办本土文化的学术研讨会,向地方传统文化建设先进地区和单位学习,举办各种地方传统文化为主的演出、展览等,促进本土传统文化与外域文化的交流。
3.1.2 多管齐下,加强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文化认同需要建立在一定的心理基础之上,这个基础既可以是人们以开放的胸怀主动参与文化的交流融合,接受更高层次的文化,也可以是人们在文化激荡与冲突的过程中改变自身文化心理结构,消除文化差距,建立新的文化认同。推进民众对六盘水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化解矛盾,做到以“情”动人,以“理”服人,确立传统文化核心价值理念对各民族的精神引领作用,正所谓“参天地而赞化育,明明德于天下”。
3.1.3 多元并进,提高民众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意识
对于民众的文化传承创新意识,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提高:一是以民族节日为载体传承民族文化。传统节庆活动的举行,产生了少数民族文化的磁场。在这个磁场里,文化的能量得以释放,少数民族的文化因子运动加速,“文化势能”得以产生。这种文化势能的存在使得文化以一种比平时强烈的方式集中地进行着文化的传递,展现了少数民族最核心的文化内涵。节日文化亦是如此,它们共同维持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也有自己的民族信仰,在节日礼仪中传承着民族精神。无论是对亲情、友情、爱情的文化渲染,还是对晚生后辈言行品德的熏陶,传统节日都有所涉及。二是通过多元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教育是文化的直接传承方式之一,通过教育,文化得以存在、传播、传承和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甚至可以说没有合格的教育,就没有文化的传承。教育是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两个重要的媒介。
3.2 协同创新,构建有序的运行机制
3.2.1 利用新媒体平台强化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從“互联网+”的角度来制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案,注重互联网与民族文化的深度融合,使得少数民族文化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4]。具体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有关部门合作,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六盘水少数民族文化的宣传与引导,使六盘水少数民族文化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公众与媒体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关注与重视能激发少数民族自身的文化自信,明白本族文化在中华文化的地位、作用及意义,从而产生文化自觉行为。二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加强对地方少数民族节日的宣传与报道。现在是互联网信息时代,媒体宣传可以将盛大的少数民族节日活动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例如,布依族传统的节日“三月三”具有感恩文化和枫香文化的内容,家家户户都准备好五色花米饭,并通过“扫墓挂青”的方式来感恩自然、祖先和社会,体现民族团结友爱的精神。同时它也有着美好的传说,并且被世世代代的布依族人民赋予更丰富的内涵。这样一个传统节日是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将民族文化、民俗表演展现给世人的一个机会。在当前贵州大旅游的背景下,可以充分利用媒体,对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开展大力宣传,展示节日的喜庆,展示各少数民族的风采,做到“文化搭台,旅游唱戏”,同时将旅游目的地推荐给广大游客,既可以突出本民族的文化形象和民族标识,促使民族认同和社会价值再造,又可以凝聚本民族的向心力和发挥他们的影响力,增强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豪感和荣誉感,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创新工作机制。
3.2.2 制定长远发展计划,建立民族文化传承保护机制
建立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机制,首先需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积极处理好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形成发展融入环境保护的机制。在机构设置上,可以成立专门负责机构,确定具体责任人,建立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图文信息库,加强数字化建设和信息化管理。同时应该注重现代化与民族化的齐头并进,保障少数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在开展民族文化传承保护中需坚持两点。第一,坚持规划先行,弘扬传统文化。例如水城县玉舍镇海坪村作为一个少数民族的村落,在旅游发展过程中需要结合国际舞台,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规划,逐步走向世界旅游市场,在市场竞争中深度融合地方文化元素,在挖掘民族文化内涵的同时注意保持本民族的独特性和完整性,尤其是需要避免被肆意破坏,以此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发展。在旅游的规划中,将现代文明和美丽村寨进行融合,同时与现代化、国际化的步伐和轨道接轨。在旅游发展的进程中,充分弘扬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第二,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投入。玉舍镇海坪村通过旅游已经取得了较大成效,但是旅游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随着竞争的激烈,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要求会逐步提高。玉舍镇海坪村如果要在旅游的路上继续保持领先与吸引力,就需要不断“输血”与“造血”。同时也需要加快国际化的步伐,以适应国内外高端游客的市场需求。例如对基础设施的改造,需要加大投入,满足游客的基本需求,对文化传承人的培训,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培训与教育,以防传承人的断层。短期之内这些投入也许没有得到及时的回报,但从长期的发展来看,是有益于少数民族村寨旅游的长远发展。
3.2.3 在民族文化创意产业中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国内有学者将文化创意产业界定为“是一种通过对知识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衍生出无穷尽的新产品、新市场,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产业”。这些理解其实就是发掘现有文化的本质,由此创造出新的产品、新的气象和新的文化气息,并在适当的时刻形成新的文化。它不是简单地寻求传统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而是从这些遗产中合理界定传承与创新的比例,进而演化出传统文化的活力,也彰显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当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首要目的在于满足少数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在与现代化的结合中,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成为少数民族发展的瓶颈。鉴于此,少数民族文化更应该充满“创意”。六盘水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和地理条件为创意产业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民族文化的发展应该抓住这一契机,充分利用影视传媒、文化交流以及国内国际各种大赛的机会,推出六盘水少数民族各种创意文化,走出一条现代化与民族化结合的道路。这就需要政府从宏观上根据自然环境、人文色彩、产业塑造等资源供给和社会发展需求进行理性策划,发挥产业、区域和少数民族的先天优势,将资源进行整合,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提升综合效益。
3.2.4 重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其能动性
从对地方教育系统的调研来看,各级教育系统对本地区文化传承的关注度和行动力均显不足,这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情况有关。要提升教育系统对地方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度,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1)在中小学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活动。主要以开展不同类型的民族文化展览进校园,民族文艺节目进校园,地方民族文化传承人进校园等,在中小学学生中传播地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中小学生群体中各民族间的交流,培养青少年学生对本地区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文化自觉意识,增强中小学学生的地方民族文化自信。(2)在地方高校,重视民族文化的创新研究、传播和传承。六盘水地方高校以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代表,六盘水师范学院不乏地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研究者,但是传承和传播均未形成体系,对地方民族文献、文物等也缺乏有效收藏和保护。基于此,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第一,以学校图书馆为依托,协同各相关二级学院和布依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加强对地方民族的各类文献、文物等民族文化载体的收藏与保护。第二,以现有民族文化载体资源为基础,以各级各类研究项目为手段,促进学者对地方民族文化的研究,培养一批水平高、创新强的地方民族文化研究者,形成民族文化研究群体。第三,以学校教学平台为依托,开设长期性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向在校学生传播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特别是传播六盘水地方性的民族特色文化,加强地方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传承。
4 结语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精神基础,而我国少数民族文化正面临文化同化、文化断层和文化适应等困境。面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开展出现的问题,如何让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在法治环境下运行;如何实现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国家、社会与群众多元主体共同治理;如何针对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及策略。以上这些都是我们在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李再勇.六盘水史话[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48-49.
[2] 余成斌,丁克,罗圣梅,等.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以六盘水师范学院图书馆为例[J].科技广场,2017(9):118-122.
[3] 余成斌,敖小爽.文化传承视角下的地方文献阅读推广模式[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8(2):112-113.
[4] 伍益中.“互联网+”背景下湖南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J].艺海,2018(1):124-127.
Abstract:Taking Liupanshui City as an example, on the basis of expounding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 and general situation of local ethnic minoriti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dilemmas faced by the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local ethnic minorities’ culture. From aspects of enhancing local peoples awareness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and constructing reasonable protection operation mechanism,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of inheriting and protecting the excellent local traditional culture, as well as providing referenc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literature.
Keywords:Cultural Inheritance; National Culture; Liupanshui C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