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对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学生的“四个认同”,也有利于维护民族地区的和谐稳定,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依据,系统梳理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及运用这一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关 键 词] 爱国主义教育;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少数民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020-02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及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于1988年首次提出的。这一理论是我国国家统一完整、各民族和谐相处、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条件下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凝心聚力、众志成城,共同开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重要思想基础,也是民族地区高校開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支撑。
(二)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必要性
1.是增强“四个认同”,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需要
“四个认同”指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的具体体现。“认同原为心理学术语,指一种情感的移入过程。现也扩大为认可、接受、赞同。”根据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各个民族在尊重国家统一事实这个前提下,可以保持本民族的多元特性,包括文化的多样性、生产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各个民族要意识到自己是辉煌灿烂中华文明的缔造者和传承者,是祖国繁荣昌盛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只有这样才能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的爱国主义教育对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2.是维护民族地区稳定和谐发展的需要
民族地区高校大部分的生源都是来自本地区、本民族,而且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维护地区稳定、和谐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
3.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两大主要战略任务。由于历史原因,民族地区贫困涉及面广、困难群众较多,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关键。而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地区建设的骨干力量,是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重要来源。因此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发民族地区高校大学生的爱国热情,更好地参与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之中。
4.是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而“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带动周边和沿线国家搭乘中国经济快车,患难与共,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举措。
民族地区高校肩负着培养民族地区急需的各类建设人才的重任,自然也肩负着为“一带一路”建设培养急需人才的重任。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将有利于在校的少数民族学生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增砖添瓦,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二、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及利用这一资源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
(一)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
1.内涵丰富、底蕴深厚的爱国理念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绚丽多彩,爱国主义理念内涵丰富、底蕴深厚。“倾心向内”这句话,集中表达了藏民族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愫。回族传统文化中有关爱国主义的理念非常丰富,包括热爱家园;爱国是信仰的一部分;各民族一家亲,维护国家主权与祖国统一,重视教育,培养优良国民;发展经济文化,振兴中华等诸多方面。
上述仅仅是我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理念中的一部分,可以肯定的是各个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中都有类似的爱国理念。正是在这些爱国理念的激励下,历史上各个少数民族不仅用鲜血和生命捍卫自己的尊严,保卫了自己的家园,坚定地维护了祖国的独立、完整和统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篇章。
2.反抗侵略,抵御外辱的爱国事迹
鸦片战争后,众多帝国主义国家对我国发动侵略战争,在中国最黑暗最低点时期各族人民团结一致、万众一心,共同抵抗侵略,表现了不屈服的民族气节。如满族、蒙古族、汉族抗击俄国对东北的入侵;维吾尔族、回族为保卫新疆英勇抵抗沙俄的侵略;壮族、汉族两族共同成立黑旗军抗法援越。抗战爆发后,各少数民族积极投身于抗战,谱写了少数民族与汉族并肩战斗、共同抗战的壮丽篇章。
3.维护统一的光荣传统
“中国少数民族都把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各民族人民为实现祖国的统一和完整进行了不懈奋斗。清乾隆三十六年,土尔扈特人为维护民族独立,历经千辛万苦冲破沙俄的截击,胜利返回祖国,土尔扈特部的回归为巩固中华民族的统一写下了光辉篇章。 我国西北、西南地区多次出现地区危机,各族群众在中华一体思想的指导下,一次又一次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分裂边疆的阴谋。
4.追求光明,红心向党的革命传统
少数民族中出现了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对维护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中国革命做出了贡献。首先,为中国共产党输入了许多优秀党员和干部,成为革命骨干。比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邓恩铭(水族),是12名代表中年纪最轻的,也是唯一的少数民族代表,并且也涌现出一大批先进的少数民族优秀党员,如回族的杨静仁、吴鸿宾、壮族的韦拔群、满族关向应、土家族的向警予。其次,为军队输送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我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懈的斗争,如侗族的粟裕、蒙古族的乌兰夫、壮族的韦国清、白族的周保中、回族的马本斋、满族的佟麟阁、彝族的张冲等。最后,不少少数民族武装响应或服从党的领导,投身于战争,在关键时刻发挥了重大作用。
5.共创中华,推动进步的巨大贡献
中华民族是一个富于创造、创新的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资本,其中不乏少数民族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多姿多彩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为实现国家的稳定、繁荣、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少数民族在我国历史上创造了不朽的成就,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今天,少数民族同样也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在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优势
1.可以有效实现认知结构“迁移”,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心理学上有一种“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该理论认为原有认知结构对有意义学习会产生重要影响,一切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基于原有认知结构。一般来说,少数民族大学生热爱伟大的祖国也热爱自己的民族,珍视自己的民族传统,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对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能够有效实现认知迁移,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2.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也更易于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
目前,高校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比较滞后,缺乏时代气息和本土性,针对性不足。民族地区高校这种现象尤为突出,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充分挖掘少数民族中的爱国主义人物和爱国事迹,融入爱国主义教育课堂,通过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各民族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事迹,将民族之情与爱中华名族之情、爱国之情融合起来使他们真正懂得并体会到“有国才有民族”“有国才有家”。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也更易于被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
参考文献:
[1]佘双好,陈君.科学认识爱国主义的内涵和特征[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6(10).
[2]于根元.现代汉语新词语词典[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4:741-742.
[3]李资源.文明的呼唤: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研究[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4-12:155.
编辑 张 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