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价值追求和价值共识,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加强文化精髓提炼、内容整合,坚持深化教学改革。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融合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1-0078-0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学面临的困境
可高校在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发现效果不太乐观。不少大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缺乏认同感,传统文化缺失现象严重。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西方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不断植入,价值观也出现多元化,相当一部分大学生青睐西方文化,出现哈韩哈日族,热衷于西方节日比如圣诞节、情人节,而对中国传统节日不屑一顾,对中国节日的文化内涵知之甚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学的重要性
1.有利于传承与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创造和传承下来丰富的优秀文化传统。一方面,随着实践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要创造更为先进的文化。另一方面,在历史进程中凝聚下来的优秀文化传统,决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成落后的东西。我们决不可抛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恰恰相反,我们要很好传承和弘扬,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就没有根基了。”[1]抛弃传统,就等于丢掉中华民族的安身立命之本,就等于割断自己的精神命脉。
2.有利于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
3.有利于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而中华民族一直以“崇尚道德”和“礼仪之邦”闻名于世,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蕴育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精神追求,是“基础”教学的文化源泉。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教学融合的现实途径
如何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融合呢?结合“基础”课的课程性质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从学校层面看,教育工作者要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理念创新,本人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改革课程考核方式方法、拓展教育平台四个方面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础”教学的融合。
1.充分发挥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理论教學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学的主要路径。在学校,课堂是师生之间传授知识、传承文化、交流思想的主要场所。因此,需要从课堂几个主要构成考虑。
(1)提升教师传统文化素养。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教学中,教师是关键。首先教师自己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才能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才能将其与教材内容进行系统融合,才能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正确地引领学生。
(2)找准教学内容契合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
第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思想融入“基础”教学的中国精神、爱国主义教育。开展对大学生开展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为重点的家国情怀教育,着力引导学生深刻认识中国梦是每个人的梦,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
第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融入“基础”教学的理想信念教育。孟子曰:“士贵立志,志不立则无成”,墨子曰:“志不强者智不达”,荀子强调“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人生信条,以先人积极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3)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坚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避免纯粹的“说教式”,高校课堂多采取启发式、探讨研究式等教学方式,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如讲故事、观电影、访问先进人物、参观等多种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多交流与沟通。
2.加强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的延伸。“基础”课程本身是一门融思想性、政治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的课程。本课程的现实目的不是它的理论形态,而是走向实践,学以致用,让学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做到知行合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核心价值观才能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3.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我们教学分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大模块,为了达到理想的教学实效,考核方式也要相应地进行改革,课程考核相对应也分两大块即期末考试和平时成绩。教育部非常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明确发文要求,期末考试实行闭卷,严格考核实践教学,将课程理论知识与课外践行落到实处,强化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增强文化自觉性,提高文化自信,并将此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品德及行为方式。
总的来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既是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实效的必要举措,也是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增强师生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建设的“教、学、做”的统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汪艳华(1979.10-),女,汉族,湖南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与法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