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机遇、挑战和对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巨大的挑战。“一带一路”背景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必须要有新策略:重视影视剧的带动作用;重视互联网思维;重视内容的选择与包装;重视修己安人。

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党中央统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全局,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做出的一个重大决策。“一带一路”既是中国与沿途各国经济合作、贸易互通之路,也是文化交流、民心相通之路。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建构国家形象的需要、维护国家安全的需要、延续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需要。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哪些机遇?又会遇到怎样的挑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走出去?

一、“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机遇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是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根据发达国家文化发展经验进行的一个重要部署。在2006年文化部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实施‘走出去’重大工程项目,加快‘走出去’步伐,扩大我国文化的覆盖面和国际影响力。”。之后,在中共十七大、十七届六中全会、十八大等重要会议中都对中华文化“走出去”做了具体安排。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我国和沿线国家陆续开展了多领域的合作,这样的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

(一)中国不断增长的综合国力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经济保持两位数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990865亿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4.4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0892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10276美元,首次突破1万美元大关,与高收入国家差距进一步缩小。经济增速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201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6.1%,明显高于全球经济增速,在经济总量1万亿美元以上的经济体中位居第一;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达30%左右,持续成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稳居世界第二,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百分之三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国际地位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中国各方面取得的进步得到了西方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肯定,“一带一路”沿线的众多国家的目光从“向西看”转向了“向东看”,他们也越来越认同中国的发展模式,希望通过对中国经验的学习助力非洲摆脱贫困。沿线国家的许多人越来越想了解中国,认识中国。2018年12月,阿富汗前总统卡尔扎伊在广州参加“改革开放与合作共赢”国际论坛,他表示,目前,“成百上千的阿富汗人到中国来学习,学习中文,他们认为这和学习英语法语是一样的重要。”强大的硬实力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外更有吸引力。

(二)“一带一路”合作的纵深发展

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着眼于人类和平发展的共同梦想,是充满东方智慧的中国方案。这一倡议提出以来,得到国际社会的热烈反响和广泛赞誉。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纵深发展,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不断增多,很多国际组织也积极参与进来。据统计,“一带一路”倡议覆盖中亚5国、东南亚11国、南亚8国、欧洲18国、俄罗斯与独联体6国、西亚15国、北非的埃及和东亚的蒙古,共计65国,沿线人口约44亿,占全世界的63%;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9%;货物和服务出口占全世界的23.9%”。截至2019年7月底,中国政府已经和136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签署了195份政府间合作协议。“一带一路”合作的领域也越来越多,经济、民生、文化等领域不断有项目合作和交流。“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只有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和中国企业、中国员工一起学习,一起合作。

(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不断增长的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需求与学习愿望

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青年的目光。据北京师范大学持续开展的“外国青年对中国文化认知”跨国研究项目发现,近七成‘一带一路’相关国家青年对中国文化有兴趣。其中,‘中国人文资源、中国生活方式’更能吸引其关注,超过86%的受访者对参与体验春节、中秋节等中国传统节庆活动很感兴趣。”这说明,在“一带一路”持续推进的背景下,各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的认知更为清晰。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中国企业给沿线国家民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对于沿线国家的民众来说,会说汉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就意味着有优质的工作机会。

二、“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

挑战与机遇并存。那么,“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着哪些挑战呢?

(一)西方文化霸权的挑战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遇到的头号挑战就是美国强势文化的挑战。美国是当今世界头号强国。为了维持其文化霸权地位,美国凭借其他国家难以企及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文化实力加紧向其他国家兜售美国的价值观、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几乎所有被调查国家中,美国流行文化在青年中都具有特别巨大的吸引力:在德国30岁以下的被调查者中,高达94%的青年表示喜欢美国文化”。在非洲、南美洲、中国、俄罗斯等国,美国文化在青少年中也同样受到认同和欢迎。美国电影导演达利尔·柴纳尔曾经把好莱坞电影比作“铁盒里的大使”,“这些圆盒子里装有卷得紧紧的印着美国电影制片者思想、想象和创作才能的走遍世界的影片。我相信,美国影片是对共产主义最有效的摧毁力量”。随着中国融入全球化进程,我们能深切感受到无孔不入的美国文化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威胁。美国霸权文化不仅对意识形态不同的中国产生了严重威胁,还对非洲、拉丁美洲、中东、东欧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当这些国家的青年头脑中充斥着好莱坞大片,喝着可口可乐,吃着肯德基快餐时,他们如何接受传播过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文化保护主义抬头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本土文化是每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在民族认同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它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每个国家都不可避免地都被裹挟进了这一进程,每个国家的本土文化也面临着外来文化的威胁。美国在文化方面,处于绝对的霸权地位,但美国还是会通过文化方面的立法和政策扶持本国文化产品的出口,把美国价值观、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推向了全球每个角落。同时,对他国文化产品进入美国市场,美国又无比警惕。中国个别孔子学院的停办就是因为美国自身的文化保护。韩国为了保护本土文化,1964年就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法国认为文化主权是一个民族文化地位和文化尊严的标志,直接关系到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心。二战后,为了抵制美国的文化霸权,法国运用“文化例外”原则保护本国文化主权。发达国家尚如此,“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也不自觉地加大了对本国本土文化的保护。在文化保护主义之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挑战不小。

(三)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历史文化缺少研究

随着国家对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整体部署,随着“一带一路”的整体推进,国内不少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文化外交、文化传播、文化贸易等相关内容。这些研究对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方法指导。但从整体上来看,国内对文化走出去的“受众国”研究重视不够。从传播学角度来看,我们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我们除了做好对走出去主体、内容、载体的研究,我们还得重视受众国历史、传统文化的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可以划分为几种文化圈?每种文化圈的代表性国家有哪些?这些国家的历史是怎样的?这些国家的传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什么?这些国家对中国和中国传统文化已经有了哪些认知?要走出去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这些国家固有的本土文化有什么差异和相通之处?对“受众国”这些问题的研究应该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前面。研究这些问题需要有扎实的外语基础和翻译功底,这一工作增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难度。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对策思考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应该把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结合起来,采取有效策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一)借助影视剧,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影视剧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抓手。相比其他文化产品的传播,影视剧是接受障碍最小的一类文化产品。接受者可以不分种族、不分性别、不分年龄去欣赏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它也不受受众文化层次的限制。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时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首诗,一幅画,一张照片,一部电影,一部电视剧,一曲音乐,都能给外国人了解中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都能以各自的魅力去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电影、电视剧在帮助外国人了解中国过程中的重要性。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其他方式相比,影视剧面向的受众是广泛的,方式是最潜移默化的,渗透力是强大的。约瑟夫.奈曾经引用一位前法国外长的话,指出美国之所以很强大,“是因为他们能够激发别人的梦想和渴望。这要归功于美国通过电影和电视塑造的掌控全球的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大批学生从其他国家奔赴美国求学深造。”韩国影视作品在推动韩国文化走出去,塑造韩国国家形象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部《大长今》的成功播出,将韩国的饮食、服饰、中医药以及宫廷文化传向了世界各地。相比国内热播剧宫廷戏,韩国的不少影视剧制作不仅精美,内涵还非常深刻。他们把从中国学习过去的儒家文化很好地传承了下去,借助影视剧,向世界展示了一个善良淳朴、积极向上的国家形象。比起政府文化外交,影视剧传播文化的效果明显会好很多。美国和韩国推进文化产业的做法非常值得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制作方学习和借鉴。王岐山同志在2014年两会上就意味深长地指出,“韩剧内核和灵魂,恰恰是传统文化的升华”。国内的电视剧在制作的时候,一定要多反思一下,如果能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并能通过好的剧本,好的演技,好的制作展示出来,必将有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2019年在国内热播的《长安十二时辰》,后来登陆越南、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的新媒体平台,并在亚马逊平台以付费形式上线,不少国外影迷打出满分10分。这部电视剧不仅向海外民众展示了中国唐朝时期的风土人情,还让他们在不知觉中感受到了传统文化中的家国情怀、担当履责、道义信守、重道守礼。这种有内涵的影视剧才是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传播媒介。

(二)借助互联网+,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必须树立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思维不是一种个人思维,是一种时代思维。树立互联网思维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有好的作品。比如网红李子柒,她的视频作品不仅在国内的抖音和B站拥有千万级的粉丝,在Youtube上的粉丝量接近在互联网深耕多年的全球影响力最大媒体之一的CNN的粉丝量。李子柒在Youtube的粉丝量是靠104个视频赢得,而CNN是靠14万条新闻报道。不同国籍的外国人看了她的视频,在视频下留言夸她好,夸中国传统文化好。李子柒的视频让外国人体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李子柒和奶奶的浓浓亲情,中国美食的丰富多彩,这是现实版“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好的作品是有特色,能触动人的情感,让人产生好奇和共鸣的作品。从这点上来看,李子柒做到了。互联网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要有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树立互联网思维向“一带一路”国家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要重視所在国孔子学院、中国海外文化中心等网络平台的建设。截至目前,全世界已经有162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541所孔子学院和1170个孔子课堂。各国孔子学院在进行线下教学的同时,也不断加强线上孔子学院建设。这次全世界疫情期间,不少国家的孔子学院还开设了线上课堂,专门满足中国文化爱好者的学习。海外中国文化中心从1988年启动建设至今,已经有35个(有16个属于“一带一路”国家)建成并运营。近年来,各中心积极强化图书馆数字化建设与网站建设,并利用新媒体、海外社交媒体平台,与当地媒体保持长期互动与友好合作。另外,还须重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一带一路”国家整体的互联网普及率并不高,根据国际互联网统计协会表示,目前非洲13.2亿人口中仅有5亿多人连接上互联网,另外还有近8亿人无法连接互联网,互联网普及率仅有40%。建设“一带一路”,推进这些国家的互联网建设非常必要。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主席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我们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三)坚持内容为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道、释为主,夹杂其他派别学说构成的一个博大精深的复杂的价值体系。作为一个“博大精深”的体系,中国文化内在的价值冲突比比皆是。比如,“中国文化的主体精神之一是‘和谐’价值,但也有强调斗争的,从来不缺乏‘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豪情,在讲求人与自然和谐的同时,也颂扬‘战天斗地’、‘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精神。”面对这样庞杂、矛盾的价值体系,我们都会面临选择困惑。我们不可能把一个抽象、复杂、矛盾的理论体系全部推介出去,让外国人去了解中国的过去和中国人的生存智慧。我们应该选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能和“一带一路”国家已有文化相通的、普适性的内容走出去。瑞典著名汉学家罗多弼在谈到中西文化的差异时说,“我们都是人,归根结底,我们具有同样的需求、同样的喜怒哀乐,每个人都有他的独特性,每种文化也都有它的独特性。但是我相信独特性还是以普遍性为基础的,甚至可以说,独特性是普遍性的具体体现。”正是因为有不同文化具有普遍性的特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才有了可能。参与“一带一路”倡议的沿线国家很多,有属于东亚文化圈,还有伊斯兰文化圈,印度文化圈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我们应该深入研究不同文化圈所属文化的特质,再寻找中华文化和这些文化的相通之处。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不狂不涓“中庸和谐”思想,这里的和谐包括身心和谐、人际和谐和天人和谐;中东国家所属的伊斯兰文化也强调守正不偏的“中正和谐”思想,他们的和谐包括人和造物主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人和人之间的和谐。《古兰经》要求,“当孝敬父母,当优待亲戚,当怜恤孤儿,当救济贫民,当亲爱近邻、远邻和伴侣,当款侍旅客,当宽待奴仆。”这实质强调人和人之间的和谐。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强调人和人之间和谐的思想。这种文化的共通性很容易让两种文明产生共鸣,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入阿拉伯世界,它便容易获得阿拉伯民众的认同。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我们应该选择对现代世界还有影响和价值的内容走出去,比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重德隆民的人文思想、重视实践的务实精神等。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还深深地积淀在了中华民族思想的深处,成为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符号。

(四)在修己安人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

普通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判断和评价一个人绝不仅仅看他曾说了什么,关键看他曾做什么。“‘良言’固然可以起到悦人之耳的一时之效,但如果这种‘良言’不能化为言说者的行动,那必将流为君子所不齿的‘鲜仁寡义’之‘巧言’,从而最终使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一落千丈乃至声名扫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我们不仅需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还需要有坚实的行动做好自己。“一带一路”沿线64国大部分是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民众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走到中国来了解中国,或者和中国人面对面见面了解中国。他们对中国的了解一是借助本国的各种媒体,一是使用中国的产品,还有就是走入这些国家的中国公民。在“一带一路”国家中,有对中国毫不保留的充满信任的国家,也有对中国充满担忧和怀疑的国家。比如,在非洲,虽然中国政府多年做了许多援助和支持,但西方媒体在非洲的影响力远远大于中国媒体。这种情况下,我们更需要做好自己,在修己中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众信服,而不是被西方媒体牵着鼻子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国防、外交等方方面面。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加大,中国国际形象也在不断改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我们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有全面的总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创新能力不够强,实体经济水平有待提高,生态环境保护任重道远;民生领域还有不少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依然较大,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社会文明水平尚需提高......”。我们只有真正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并且努力一个个地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国家的国际形象才会越来越好。另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众和中国打交道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使用中国产品。出口到国外的中国制造的每件产品都代表着中国的形象。吴建民大使曾经和一个在美国工作的非洲籍司机谈及非洲人对中国人的看法,非洲籍司机很直接地说,“非洲人对中国既喜欢,又反感。喜欢的是中国人做事情灵活,干事快;反感的是中国的产品质量差,不守信。”不知吴建民听了这话做何感想。所有中国企业家,尤其是出口型的企业家都应该有这样的意识:产品的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就是国家的形象。国家应该依法加大对出口产品质量的监管和对劣质出口产品的打击力度。第三,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海外中国公民必须注意在海外的一言一行。中国驻外工作人员,维和士兵、援外医疗队员、汉语教师、留学生、海外工程建设者、中企员工等中国人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佳传播大使,他们的言谈举止都影响着当地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评价。比如,支持尼日利亚建设的中方企业员工孙涛是这个方面的优秀代表。他和同事帮工地所在的村庄修建校舍,到学校开展爱心活动,他个人还出资,修建了连接穆斯林麦加朝圣汇合点营地的道路和通往勾萨中央垃圾处理场的进场道路。他还为卡拉馬吉吉村的孩子们建设了一个简易足球场。孔涛在尼日利亚所做的一切,当地人民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他们用非洲人特有的热情,表达对孔涛的感谢。因为他的能干和友善,他还当上了当地酋长。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要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人们喜闻乐见、具有广泛参与性的方式推广开来,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当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一带一路”建设一项重要的工作。面对新机遇、新挑战,我们应该拓宽工作思路,提升应对能力,力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落在实处。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学科共建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研究》(GD17XMK05)的研究成果。

(杜芳:深圳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