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而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素养对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郑州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为例,研究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理工类学生;人文素养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不断的发展,单一的技术型人才已不能满足人才市场的需求,培养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兼具的青年学生正在成为我国高校理工类学院的共同目标,同时也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在这个过程中,多种思想大量涌入高校,在外来思想的冲击下,高校愈发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通过多种举措增强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导向力和影响力。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弃了,就相当于是割断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摧毁了一个国家的精神支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结晶。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曾说道:“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育人资源,是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载体。
近年来,人文素养的相关研究已逐渐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的共同焦点,很多学者就“人文素养”展开了几年乃至几十年的深入研究,但是至今人文素养仍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就像英国学者阿伦·布洛克(Alan Bullock)所言:“对人文主义、人文主义者、人文主义的、以及人文学这些名词,没有人能够成功地做出别人也满意的定义。这些名词意义多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使得辞典和百科全书的编纂者伤透脑筋”②。其中纪光欣先生曾经针对理工科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做了概念界定,指出理工科高校教师的人文素养是指“以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人生经验为基础所形成的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人格境界等方面的素质和修养”③。人文素养是一个将知识、观点、信仰、追求以及情感等多方面元素融合之后进而形成的整个人类活动的外在风貌与内在品质。对于个体而言,一个人人文素养的高低可以通过他的知识、理想、三观、审美、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表现出来。一个具有良好人文素养的人一般具有一定的人文知识、远大的理想追求、正确的价值取向、独特的审美情趣、独立的思维方式以及良好的生活习惯。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升理工類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精神与智慧的集中体现,然而现代社会中人们过于重视自然科学的作用,特别是理工类院校,大学生的人文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知。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丰富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知识、完善他们的人格素养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2.1 国家层面
以高校学生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们将是未来祖国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习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会上指出:“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未来的、是我们这一代的,更是青年一代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一代代青年的接力奋斗中变为现实,全党要关心和爱护青年,为他们实现人生出彩搭建舞台。”
2.2 社会层面
一个社会是否强大的依据是它内在文化的软实力,而在一个社会中最常见、所占比重最高的软实力在于全民性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能微观地反映出社会现象背后的更深层次的本质状况,就像高层次人才的人文素养一般具有较为博学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及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有一定认知。
2.3 学校层面
高校本身作为传授知识、发扬文化、培养人才等作用的重要场地,响应习主席的号召,坚持文化自信是最直接、最根本的传承传统文化的方法。培养综合素质与人文素养共同具备的青年学生正在成为我国理工类高校的共同目标。培养人文素养高且综合素质全的青年大学生,不单单提升学生自身价值,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也是有着无形的助力。
2.4 个人层面
大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充裕,学习环境也相对自主。这个时期的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道德建立、人文素养的培养阶段,深入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正义、独立、坚强等正能量的文化资源,特别是通过中华传统文化帮助大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情感、抵御不良文化侵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理工类学院的实证研究
在我国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同时,传统文化教育构成了中国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内容。研究传统文化与理工类大学生价值观的相关问题,当然要尊重当代理工类大学生的主体性,了解理工类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充分利用传统教育引领形塑高校青年学生的人格,使传统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不断丰富。传统节日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环,我国传统节日一共有八个,分别是农历正月初一的“春节”;农历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农历四月初四的“清明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农历八月十五的“中秋节”;农历九月初九的“重阳节”;最后一个就是重中之重的“春节”。这八个传统节日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每一个节日都有着它独特的专属美食,比如春节的年糕和饺子,元宵节的汤圆,清明节的青团,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重阳节的重阳糕等。不止于此,它们的来源也几乎与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有关。人们在庆祝这些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创造出了一种全社会的文化氛围。
目前理工类院校中实施传统文化教育最普遍的方式当属每逢传统节日的时,校党委宣传部号召全校师生共同举办“我们的节日”活动。传统节日不应该变成书本上的东西,而是应该贴近我们的生活,更应该融入大学生活当中,充分利用传统节日的价值意义,激发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提升理工类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很多高校都已经成为以精神文明建设为统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郑州师范学院为例,持续抓好“高雅艺术进校园”“戏曲进校园”“经典诵读”“我们的节日”等活动,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体验节日习俗,展现中国精神,增进文化自信,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以郑州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为例,学院的文明督导员老师精心指导学生干部策划各类文化教育活动,立足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活动形式多样化,线下采用比赛、朗读、汇报演出、拍摄照片实践活动等形式,线上采用发微博、线上观看网络视频,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站等新媒体平台对活动进行宣传,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因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血液中。统计近三年“我们的节日”活动的参与率、参与人数,如图1所示,学院活动参与率、活动参与人数自2017年-2020年一直呈现稳步上升的态势。较为典型的是疫情期间举办的线上5月“劳动最光荣”活动,活动形式为线上微博宣传,活动参与人数高达800人次,与其同期举办的还有“致敬劳动者 最美是你”活动,该活动形式为拍摄劳动照片,学生们参与积极性极高,收集照片数量高达1000余张。下面是郑州师范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近三年开展“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数据统计:4 提升高校理工类学生人文素养的实践路径
4.1 加强政府对传统文化的保护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工类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需要一定的物质载体和精神载体,各个政府部门应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要将传统文化和习俗加以保护、开展和开发。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予以传承者们应有的法律维护和物质扶持、精神支持。加大力度宣传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支持更多的理工类大学生们投身于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当中,让中华传统文化声声不息、源远流长。
4.2 积极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净化社会文化环境,营造文明社会生态是当今社会方面提升人文素养的首要采取措施。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人文素养教育是一个很庞大的系统教育工程,涉及到社会层面各阶级的人群。这需要社会层面积极发挥其宣传和引导的作用,引导更多的理工类大学生们积极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自身人文素养。
4.3 多途徑开展传统文化教育
首先,理工类院校要高度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培养和引进高素质的人文素质教学师资。其次,高校课堂教学是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主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课堂教学是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最后,在理工类高校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必须针对理工类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开展经典的传统文化专题讲座与阅读、全面推进课程体系建设、全力打造新媒体运营支撑体系、广泛开展大学生文化实践、积极举办“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等。
4.4 将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自身成长的养分
对于高校理工类学生,应将学习和吸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使命,积极参与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通过实践活动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气质。博采众长,吐故纳新,提高人文素养最关键的是将传统文化的精神转化为自身成长和未来发展的养分,落实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肩负起青年对于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5 结语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特有的导向力与影响力是高校理工类学院思想道德建设的强大动力,坚定文化自信、塑造文化品格、提升人文素养,促使大学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不仅是高等教育者共同的奋斗目标,更是青年学生自我提升的关键步骤和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注释]
①Edward Burnett Tylor, (1992)《原始文化》[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
②Alan Bullock,(2003)《西方人文主义传统》[M].上海: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③纪光欣:《辽宁教育研究》[J],载《北大核心》2002年第七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