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正得到全社会的认同与接受。有关大学生的素质结构及培养模式更是引起了多方面人士的思考。从高等教育的角度看,人才素质包括四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其中思想道德素质是根本,是灵魂,文化素质是基础。因而,在素质教育的实施中,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必须放在重要的位置。笔者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学生提高这一素质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同时,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和迫切的时代要求。
关键词传统文化 大学生 思想道德素质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
1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奠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不可或缺的文化基础
思想道德素质反映了学生的政治信仰、政治方向、思想道德的境界与水平,以及人格的完善状况,它直接影响到未来人才的服务方向、道德品质、爱国情操等。毋庸置疑,必须加强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相关科学观念的教育,这是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理论基础。只有达到这种理性的认同,才能内化为信仰,提升为素质,发挥持久的影响力。与此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要看到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在奠定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而且,从某种程度而言,这种教育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岁月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古代中国的繁荣、发展和稳定发挥过重要的推动作用,并积淀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的国人正是凭着宽厚载物的品格、经世济民、以天下为已任的忧乐观等,千百年来上下求索,创造了中华优秀的物质与精神财富。随着时代的推移,今天,这些宝贵的精神依然有其熠熠闪光之处,对现代社会中人的情操的陶冶和品格的完美仍然有益。
(1)传统文化中强调“和谐”的观点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理念,也有利于学生养成宽厚品格。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推崇一种普遍和谐的观念,强调“物我同化”、“天人和一”,追求个体内在与外在的协调融洽,即“自然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孔子也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可见在他们看来,自然是崇高神圣的和谐整体,因而,要亲近自然,效法自然。而且,我国古人从仁爱精神出发,主张“和为贵”,人与人之间也是和谐的。强调社会和谐,讲求和睦相处。比如儒家的大同、“亲仁善邻”、“持中贵和”,道家的无为,都反映了社会和谐与安宁的愿望。
古人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提出这些和谐的观点与主张是无比可贵的。在现代社会其积极意义与价值仍然十分突出。当今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是不可回避的主题。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幕幕工业文明对各种和谐的破坏,以及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对自然资源的争夺,造成人际关系的紧张直至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对立和战争等等。如果我们能将这些丰富的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将和谐的观点渗入现代生活,必将能为社会的良性运行发挥积极作用。对当代的大学生而言,懂得并吸收这种和谐的精神,在现在愈益快捷的社会生活中培养宽厚的品格,树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2)传统文化中追求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实现作为一种需要对当代大学生有着教育作用。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把精神和道德的需要看成是人的最高需要,把道德的价值看成是最高的价值,把精神的幸福看成是最大的幸福。古人所云“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就是其探索生命意义和价值,注重人对人类社会的贡献和对后世的长远影响的真实写照。孔子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主张“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孟子更提出“舍身而取义”。传统文化中这种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铸造了中华民族的崇高气节。在当代中国,我们更需重视人的精神世界,在整个社会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青年学生强调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其头脑,用真理的力量启迪他们的思维。
(3)传统文化中对道德的崇尚有利于大学生爱国主义与集体意识的培养。中华民族是―个重德向善的民族,在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把道德人格的确立和提升放在首位,有着强烈的整体意识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价值取向。如《治安策》中提出“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尚书》中“以公灭私,民其允怀”的思想等等,都显示了崇高的为国家、为民族、为群体社会的利益牺牲个人私利的献身精神。我们的社会强调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树立,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熟知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能帮助青年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受到来自历史层面的震撼,从而增强对现代科学理论教育的认同与内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多方面的,其精华之处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也是多方面的。在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中,应该充分发挥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这―素质培养中的基础作用,而不能把它视做“历史的故纸堆。”
2自觉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根和本。如前所述,大学生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自身素质的提高奠定一定的基础。同时,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传人,在当今的时代环境中,大学生更有责任将这一文化传统发扬光大。能否继承并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就成为衡量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
(1)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赋予大学生的重要使命。从文化自身而言,它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并反过来影响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我国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实践中创造形成的。20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两次大的转型。20世纪初,传统文化呈现衰微之势,封建政体瓦解,政治的大变革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带来极大的影响,古老的中华文化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出现了第一次文化转型。20世纪80年代,我国步入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全新的发展模式给我国带来了第二次文化转型,中华文化在蓬勃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呈观出自觉的开放状态,其内涵也在不断丰富。文化是要不断发展的,每一个民族只能在更新自己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寻求发展。我国正在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随着各领域建设成就的不断取得,我们的现代化进程也在加快。然而,我们也必须懂得,任何国家的现代化都不能在完全排斥或放弃自己传统文化的情况下实现。脱离传统文化更新的现代化是畸形的现代化,是文化精神价值崩溃的现代化,其结果只会把―个伟大的民族引向毁灭的深渊,这一点是我们在迈入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的。青年大学生是祖国未来各项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他们责无旁贷地要承担起建设的重任,也要在现代化进程中继承和延续传统文化,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推进到新的阶段。担当和完成这一重要使命,青年大学生除了具备过硬的业务本领外,还离不开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吸收传统文化,并融人时代内涵而形成的这一素质是大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意识的强化剂,其本身也是传统文化得到弘扬的重要体现。
(2)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当今全球化浪潮下对大学生的政治要求。当今时代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全球化浪潮的日益汹涌和不可阻挡。这种趋势出现的根源在于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生产要素冲破国界实现自由配置的内在需要。然而,在这种趋势的发展中,其内涵在不断扩大,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直至渗透到国际政治斗争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上。西方发达国家凭借其经济优势,借助全球化浪潮的涌动大力推行强权政治,在文化领域也企图推行强制性的“―体化”。这种“一”与“多”的斗争实际上可以理解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新形式。这种新的变化给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较高的政治素质是很难看清这场斗争的实质的。西方意识形态,包括西方的人权观、价值观、文化观为主体的文化扩张,正在通过无线电波、因特网等高新技术手段涌人国门,对青年学生的侵蚀更为隐蔽。面对这一新的形势,我们党再一次明确了巩固理论阵地的重要性,并结合时代的变化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内容。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这也是中华民族立足于世界的生命之根。自冷战结束以后,西方所谓“文明的冲突”理论曾―度喧嚣于世,有着悠久历史的儒家文明成为其攻击的主要对象。从我国青年学生的实际来看,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了解很肤浅,其主要的兴趣点和精力都集中在计算机、外语等方面的学习上。这种状况客观地说是不利于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更不利于学生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当然,我们不主张知识涉猎中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强调在知识结构上应有合理的构建。政治素质离开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为基础是不可靠的,社会主义中国的大学生要适应形式发展的需要,要提高自身素质是不能离开传统文化这个基础的。
3加强优秀的传统文化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
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非意味着复古,更不是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里,陶醉于原有的辉煌故步自封、抱残守缺。文化惟有发展才有生命力,惟有启迪人的思想才能显示其价值。当前,要切实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在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中的作用,必须在内容和形式上有所改进。
(1)要充分发掘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体系,且形成于封建社会,因而不可避免地具有双重特性,呈现出精华与糟粕并存的特点。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切不可生吞活剥,盲目照搬,而应加以辩证地分析,挖掘其现代价值。当前,尤其要做好两个方面的结合。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教育与社会主义的时代精神相结合。在社会主义条件下,马克思主义是全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导,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传统文化的教育不能脱离这些时代的根本要求,而必须着眼于和服务于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文化建设的新的需要。这一结合是传统文化发挥积极作用的重要保证。另一方面是传统文化的教育要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相结合。大学生的政治品质与道德素质的培养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爱国主义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敬业精神、奋发进取等,都是当代大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品质。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始终与大学生思想素质的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传统文化的精髓直接融人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之中,真正做到古为今用,传统文化的内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
(2)探索新的教育形式,增强教育的有效性。青年学生时代感强,求新求异意识强烈。在传统文化的教育中若不注意形式的革新是很难收到实效的,因此一定要结合青年学生的身心特点开展教育。从大的方面而言,要注重社会氛围的营造。同时,在传统文化知识的传授上也要注意多种方式的尝试,比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思考,通过有关文学作品进行渗透等。这些方式上的不断探索是非常必要的,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都将产生较大影响。总之,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是一种知识的延续与传递,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紧密相关,同时也意味着一个民族文化精神文化品格的传递,必须引起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