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国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的学理关联
(一)在中学教学中,国学教育要以语文教学为载体来实行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科的性质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也指出,语文“是较重要的文化载体”这就赋予语文具有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功能,语文是传统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以中国语言和文字为教学内容,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与国学存在天然的亲缘关系,是进行国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和载体。同时,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诗歌、文言文都是国学中的名篇,在课堂中融入国学内容不会给语文教学增加额外的负担。如果单独进行国学教育,让他们只读经诵典,因为内容和文字远离学生生活的时代,读起来有难度,难免会使学生产生厌烦情绪。故而,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融入国学,让语文课堂担负起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的责任。
(二)国学教育有助于凸显人文性,促进中学语文教学的进行
朱自清说:“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至少得经过各种古典的训练,才成其为一个受教育的中国人”,把是否接受过国学教育看作是否受过真正的“教育”的标准,可见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比如,学生在诵读经典中可以增大识字量,积累诗词,在潜移默化中夯实语文功底,促进《语文新课程标准》关于课外阅读、记诵任务的落实,促进中学阶段语文能力培养目标的达成。再如,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方法的制约,语文教学过分纠结于字词句,工具性明显,人文性体现不足,而国学教育恰好能通过负载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名篇,来弘扬民族精神,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对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进行补充。语文课堂是推行国学教育的载体,国学教育对语文课堂人文性内容进行补充,二者具有相结合的可能性。近年来,中、高考增加对传统文化的考查力度,二者相结合,既可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可以探索出语文适应改革的路径,因此,在学校的教学体系中,国学教育与语文教学理应完美结合,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全面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走特色化办学之路。
二、中学语文教学与国学教育的结合策略
(一)依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注重学生的人格养成教育
针对当前国学教育存在的急功近利的倾向,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尝试把节奏“慢”下来,把国学教育安排在每天的教学中,在课堂上分配一定的时间给国学,比如,每节课背一段名言、了解一位古代文化名人、了解一个古代传统风俗,像这样的日积月累,在潜移默化中便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了国学教育。并且我们要把眼光放长远,不能因短时间内未取得成果就放弃国学教育,国学是经历数千年的历史沉淀而形成的文化精髓,要想让学生能在短时间背诵且加以领会并约束自己的言行,那是不切合实际的,所以我们应该给孩子以消化吸收的时间,让文化渗透到他们思想中,以利于他们养成完美的人格。比如,对于《论语》的解读,为了让学生的理解成体系,更贴近学生的生活,我们可以尝试打乱原有顺序,重新整合,做成系列专题,层层深入。每个专题精选十条论语,共一百条论语,引导学生读背默,更注重和自身的成长对接,还要让他们清楚什么是君子所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学会把经典迁移到自身,提升他们的素养。在教学中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长远规划,有目标、有措施、有落实,并根据教学反馈及时进行阶段性反思,调整教学方案,以取得较佳效果,并且把国学教育的较终目的落在人格养成上。
(二)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首先,我们要以“平等对话”为前提,坚持学生主体的地位。在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深度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国学知识,促使学生充分发挥其主体能动性,使国学教育真正地深入人心,张扬文本的人文价值。此外,对于不同的国学知识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比如,对于古诗词的教学,可依照“感—析—悟—诵—赏”的五部曲教学模式,运用诵读法和品读法,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以诵读为主,通过多遍诵读,感受赤壁古战场的磅礴气势,以及作者感情的起伏变化,从而分析作者的情怀和词的艺术特色。再如,对于文言文的教学,可依照“导引—诵读—探究—拓展”的模式,运用探究法,引导学生探究古汉语的词法、句法现象、思想内涵,结合实际教学需要,进行竞赛,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获得新经验和新知识。
(三)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保证国学教育的师资水平
由于国学涉及面非常广泛,一味照本宣科式的教授方式不能胜任,而只对某个方面有研究的教师并不能真正抓住关键点,更不能从文化角度透彻讲解。所以为了保证国学教育的师资水平,必须通过一定手段提升教师的国学素养。首先,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从事国学教育的语文教师要做到以身作则,具有健全的人格和相当的人格魅力,从而保证国学教育的效果。其次,对在职的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集中对教师进行关于传统礼仪知识、国学素养知识与教学教法等一系列课程的培训,完善他们的知识结构,弥补知识空缺。较后,在学习之后,要求各位教師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实践中。并且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进行自学,通过大量阅读文化典籍和专业书籍,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提高对于国学教育的感悟力。
(四)创造性地挖掘和扩展教材,潜移默化地渗透国学内容
语文教材中的诗文佳作都是从传统文化中精选的名篇,虽然是国学经典中的沧海一粟,但具有一定代表性,我们要立足新课程,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中所涉及的文化内涵,在拓展中进行国学教育。在课堂上,我们或以课文为基点,进一步向这个作家的其他作品扩展、以节选的文章为基点,向整篇(部)著作拓展、以课文为基点,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或深入挖掘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如《鸿门宴》的教学可以拓展延伸关于古代的座次礼仪;《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可以拓展延伸古代的官制;《兰亭集序》可以看出庄子的生死观,感受魏晋风度。在语文的课堂之外,我们可以根据人教版教材内容,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国学教育。此外,学校可以通过开设如书法、文学鉴赏、人物评传,甚至变脸、剪纸等民间艺术这些具有浓厚国学色彩的课程,作为语文课堂国学教育的延伸和辅助。同时,也可以利用地域优势,通过社会大课堂和研学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