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政教育融合不仅是新时代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要求,更是高校培养高技能和高道德的素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本文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教育结合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挑战以及传承措施三个方面展开阐述,希望对高校思政教育效果和质量的提高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思政教育 传承措施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国的传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智慧和知识的结晶,也是大学生应该继承并铭记于心的精神食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经迫在眉睫,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价值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能够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
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每个公民的责任与义务,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这项使命。“中国传统文化的很多因素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共同点,换句话说很大一部分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中国传统文化转化而来”。但是迄今为止,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地结合在一起,损失了大量优秀的教学资源。若是深刻分析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很多都可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找到其身影。例如儒家学派的《论语》《孟子》等等都在早期已经逐步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把中国传统的文化的积极部分嵌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民族的文化知识与内涵,而且也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学习内容更加饱满。同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应该实现由“灌输”到“吸引”的转变,要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传统文化的理论魅力。进而能够让高校学生更加透彻地去了解并掌握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探索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初影,使其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掌握得更加深刻。
(二)有利于培养大学生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所谓的民族精神是代表着一个民族的发展与进步,同时也是维系其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更是培育大学生民族精神的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涵丰富、催人奋进,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激励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坚定信心。与优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主义相结合,在新时代爱国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向着教育强国之路昂然奋进。让广大青年培养爱国之情、砥砺强国之志、实践报国之行,让爱国主义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道德精神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9币生座谈会上谈到:“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人才培养一定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而育人是本。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這是人才培养的辩证法。办学就要尊重这个规律,否则就办不好学。要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把立德树人内化到大学建设和管理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对人的道德熏陶与培养。以道家、佛家、儒家思想为例,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宝贵的道德精神财富,直至今日,中华儿女的思维里面都流传着这种道德。中国传统文化向来都是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经过几千年的积淀传承与发展成为优秀的传统道德,它所蕴含的精神与思想可以穿越任何的境界,为后来者借鉴与流传。特别是在传统文化中所体现出的那种勤俭、诚信、博爱、慎独、进取精神已经民族气节等传统美德根植于人们心中。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为中华民族的文明进步做出了伟大的贡献,对如今的社会发展也发挥着关键的作用,因此,在大学思政教育中充分的发扬和继承这些宝贵的财富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
在高等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主要是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处理人、自然、社会这三种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个人内心的自我完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思想始终秉持以培养人格的精神,对于目前的高校思政教育,首先要汲取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教育思想,其次在此基础上借鉴并发挥先人在人格教育中的优势,并结合现代教育内容与方法,以培养具有健全人格的大学生。
儒家文化非常强调人格的完善,孔子强调,人生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许多艰难险阻。无论在怎样艰苦的环境下,君子都应该保持气节和崇高的人格,做到不卑不亢、无所畏惧,正所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孟子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周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史记》中的“昔西伯拘菱里,演周易;孔子戹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都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中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人格精神和魅力。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一)诚信道德观念逐渐丧失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诚信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项根本性道德原则和行为准则,是我国自古以来尊奉的道德原则和立身治国之本,也是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司法、教育等活动中的一条重要原则。在高校,“诚实守信”在大学生思想观念中被逐步遗忘,为达到自己理想的成绩,考试作弊,且作弊方法技术不断更新;做错事,犯纪律,不敢面对现实,隐瞒事实真相,编造谎言,拒不承认错误。因此,在高校中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承接传统美德迫在眉睫。(二)团结意识不断减弱
团结协作精神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学生而言,团结协作精神主要包括凝聚力、合作意识和高昂的士气等核心内容。当前,大学生在师生交往、参与班级和校园文化活动等诸多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团结协作精神的缺失。人际关系冷漠,以个人利益为中心,不愿意服从集体,甚至对集体活动表现出排斥;只相信自己,不信任别人,认为自己做的都是正确的;很少参与集体活动,喜欢独自享用个人私有空间,拥有极强的个人意愿,做事有时不考虑后果,而出现问题先把责任推到别人身上,从未反思过自己。这种团队意识弱化的表现不利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大学生团队意识的培养。
(三)三观显现偏差
当今部分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约束感和现实责任感低下,不能很好地利用科学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观察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缺乏为国家、为民族发展作贡献的远大目标和应有的社会责任。如部分大学生重个人利益而轻国家集体利益,认为人的本质是自私的,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视为等价交换关系,时时从“利己”出发,对同学漠不关心,对集体活动毫不热情,不关心国家大事,缺乏社会责任感。可以说,高校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并没有完全形成,思政教育工作的重要目的就是强化学生正确的三观。因此,在思政教育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树立学生正确的三观。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传承措施
(一)设置相关课程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课堂是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高校利用思修课程和开设选修课来增加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途径,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引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发展需求,引领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入理解,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和理念内化为自己日常行为规范,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同时要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模范引导作用,任课教师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有獨到的见解,自身素质较高,并且要具备较高的思想道德水平,爱国爱党,诚实守信,做好广大学生的思想引导。
(二)、通过网络媒体加强传统文化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随着信息多媒体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文化”已普遍成为校园中的文化现象,高校应注重网络平台的开发和作用,利用网络及时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特征结合。如可以建立中华传统文化的QQ或者微博讨论平台,可以鼓励学生制作传统文化知识相关的动画、视频等放在论坛和校园网上,提高学生对学习传统文化的参与度和兴趣。当然,也不能忽视网络新媒体的负面效应,在传承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三)开展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
只通过理论学习还不能让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地扎根于大学生的心中。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理论知识付诸于实践。㈦高校可以通过开展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如:参观红军老兵博物馆、参观历史文化旧址、暑期传承传统实践等活动,让大学生通过学习英雄事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激发大学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除此之外,可以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去养老院、孤儿院等进行服务,增强社会责任感。社会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提高自我素质,是提升大学生品德修养的最有效方式。
(四)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
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文化对于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启迪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校园物质环境中修建包含有中国传统文化因素的建筑,雕塑、橱窗、板报、横幅、标语、路牌,乃至草坪中的警示语,要将传统文化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场景、细节和角落中,让大学生时时刻刻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