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运用研究

摘要:当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与作用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分析高校思政课融合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的有效运用途径,对提高思政课育人实效,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政课;运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12C-0003-03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时,高校思政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载体与平台。为了提高思政课的育人实效,同时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着力研究二者融合的必要性,分析高校思政课融合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的问题,进而探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效融合的路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运用于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经过几千年的历史锤炼和长期积淀逐步形成的,它蕴含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化的深厚底蕴,是高校思政课不可或缺的资源。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2016年12月,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内容的组成和资源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大学生,不断提高其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高校思想政治课的主要任务是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法治教育和全面发展教育。其中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政课的核心内容,其教育目标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共产主义而奋斗。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思政课的重点内容,要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以及培养爱国报国情怀和改革创新精神。民主法治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全面发展教育内涵丰富而深刻,其中最重要的素质是思想道德教育。

分析高校思政课教育的主要任务,不难发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思想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例,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就包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教育、民族团结教育、中国国情教育等内容。教学实践也证明,充分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挖掘其现代价值用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学生接受度高,教学效果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能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未来发展状态的价值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人的全面发展主要体现为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身心素质的发展。我党用人标准是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传统优秀文化中含有丰富的德育思想资源,运用好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中华优秀文化有讲仁爱 、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传统,它们或体现在一些至理名言中,或反映在中华民族道德风俗里。诸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錚铮气节,“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的拼博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等。将这些用来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对引导大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积极作用。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绘画、书法、曲艺、建筑等内容也有助于丰富和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当前高校思政课中运用传统优秀文化的现状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政课融合机制缺失

做好高校思政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工作,需要形成一个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全体师生共同参与、线上线下联动的有效机制,但实际情况不如人意。首先,仍有部分高校不够重视思政课,对思政课的重要价值缺乏深刻认知。思政课教师在学校里地位不高,工作积极性没被调动起来,讲起课来多半是照本宣科,缺乏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缺乏鲜活的历史经验解读,比较枯燥抽象,导致学生也不重视思政课。只有在考前老师画重点的时候,学生才是最认真的,学习思政课的目的好像就只是为了学分。

其次,高校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氛围不够浓厚。很多学校未能积极开展有效的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活动;有的学校对传统的校训宣传不足,导致有些学生甚至到毕业都不知道校训内容是什么;有的学校甚至都没能形成成熟的校园文化。

最后,“课程思政”理念没能贯彻到底。习近平在2014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曾经强调过,“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此后的一段时间内,全国高校对照会议精神,抓落实,但坚持了不长时间,也不了了之了。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素养有待提升

导致思政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欠佳的原因,从教师方面来看,主要有:第一,部分教师的专业素质有待提高。目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接受教育的程度存在参差不齐的现象。80后年轻教师学历基本上为博士,年龄越大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越少。另外,由于思政专业最近几年才得到人们青睐,很多思政课教师的所学专业并不连贯。上述两种情况致使相关老师自己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研究存在“短板”现象,显现在课堂上就是不能运用自如地联系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或资料,不能深入浅出地讲解思政课教学内容,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第二,部分老教师不能较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水平较低,教学方法陈旧,习惯于填鸭式满堂灌,十分注重理论知识讲解,不太擅长用现在大学生喜欢的语言、语气及方法跟学生进行交流。

(三)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动力目前在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的形成与提升乃至个人终生各方面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认识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他们当下日常生活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理解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思想内涵和潜在价值。例如,一些大学生愿意花时间和金钱追捧当前正红的影星和歌星,而不愿意花时间去了解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一些大学生热衷于“哈日”“哈韩”,热衷于过圣诞节之类的洋节日,对于复活节的由来一清二楚,而对我国传统节日的由来、思想内涵及其当代价值却不知或者知之非常有限,缺乏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个人担当和社会责任意识。

三、高校思政课有效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如前文所述,借助高校思政课堂,传播、创新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意义重大,势在必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需要学校的支持,全体师生的配合。

(一)构建一个好机制,形成校內协同工作格局

高校要形成由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职责明确、全体师生员工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特别是学校党委和职能部门一定要有实实在在的支持保障措施,营造全校重视思政课,思政课教师认真讲好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学生主动学习、传播和研究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良好氛围,推动形成协同工作的格局。

(二)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在学生眼里,老师是‘吐辞为经,举足为法’,一言一行都给学生以极大影响。”[2]学校要把好新教师入口关,既要考量专业水准,又要注重思想品德水平,且以德为先;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在校教师研究传统文化,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优秀传统文化研讨、学术交流等活动。

高校思政课教师自身要做到:第一,苦练内功。专业教育经历有“短板”者,要积极继续学习,尽快解决“短板”问题。有一定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需要在全面了解中华传统文化成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思想内涵,挖掘其当代教育价值。第二,思政课教师必须用心教学。当下,高校绩效考核普遍情况是偏重于科研。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处理好责任与利益的关系,要精心备课,认真讲课且要讲出特色,讲出深度。例如,在课堂上可设置让学生“我来讲经典”环节,课外可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阅读传统文化经典书籍交流会。并把学生的表现作为综合成绩评定依据,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性。

(三)激发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驱力

首先,每一个大学生都要认识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知识青年的责任。其次,课堂上要认真听课。大学生要积极参加传统文化学习活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只要教师和学生都认真起来,在思政课堂上传播传统优秀文化的效果就不会差。第三,大学生还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在学习与生活中时刻遵守。同时,有效净化社会的不良习气,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到重要的帮扶作用,让传统文化大放异彩。”[3]譬如,大学生通过编排情景剧深入社区宣传传统优秀文化,到有丰富传统文化资源的地方考察学习等。

总而言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梦,就要站在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利用高校思政课堂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正视问题,认真研究其对策,于民族复兴大业及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都极为有益,也是每一位高校思政教师的社会责任。

参考文献:

[1][2]《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编写组.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于洪娟,郭秋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J].文教资料,2018(7).

责任编辑:王新国

Abstract: At present, the Party and the government attach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morality cultivation and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necessity of applying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integrat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and explores the effective ways of application.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arry forward th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pplication; way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