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微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微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究

摘 要: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可以运用的丰富资源,对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发挥了重大作用。“微时代”的到来,一方面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政教育提供了便利条件,另一方面也为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建设“微平台”、开设“微课程”、开展“微学习”等路径,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微思政”中彰显现实意义,发挥育人作用。

关键词:“微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微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21)02-0044-02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史沉淀后依旧闪耀其时代价值的物质与精神文明精华,对青年群体的价值观、道德观构建影响重大,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不可或缺的一股力量。而随着社会发展,当今的大学生正处于一个网络信息日新月异、新媒体技术应用广泛的“微时代”,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也要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传统文化碰撞崭新时代,如何在“微时代”背景下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历久弥新的应用价值,增强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亟需探讨的命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

现状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价值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的沉淀,是中华儿女的精神根基、灵魂家园,无声无息却又无时无刻不在塑造着每一个中国人的价值取向、道德观念和人文素养,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不谋而合的。

1.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培育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传递的核心精神包含了爱国、奋斗、仁善等价值理念[1],博大精深而又兼容并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固有根本和涵养源泉,也是大学生价值观引领的优质素材和完备思想来源。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孕育的时代精神和价值理念,引导大学生拼搏奋斗、锐意进取,自觉将个人前途和国家命运相连,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自我价值,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2.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立德树人”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而传统文化中的圣贤、君子、仁人志士等人格范式则为高校思政教育践行立德树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方法论指导。在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可以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德育精神,挖掘和利用其中的德育资源,将传统美德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成为大学生内化于心的道德观念,使他们可以自我教育,提升思想水平,守护人格成长,成为德行出众的新时代青年。

3.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是高校思政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不论是以经典名著、诗词歌赋为代表的传统文学,还是以琴棋书画、茶道陶艺为核心的传统技艺,或是以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为精粹的传统戏剧,都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内涵,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对于文化育人的实现起着精神支柱的作用。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激活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生命力、影响力和感召力,从人文知识、人文方法、人文行为和人文精神等多个方面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微时代”背景下传统文化教育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微信、微博和微电影等新兴媒体的迅速发展和普及,我们的社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微时代”,信息传播在主体上呈现交互性和大众性,在内容上呈现碎片性和多元性,在方式上呈现灵活性和便捷性。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不管是学生的学习还是教师的工作,都或主动或被动地发生着深刻变化。“微时代”到来,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高效开展带来了机遇,也为其高质发展带来了挑战。

1.“微时代”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了机遇。当前,思政工作者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传播方法往往是比较传统而单一的,呈现以思政课为主渠道、以课堂为主场所、以灌输为主形式的基本模式,这对思维活跃的大学生群体而言必然是缺乏吸引力的。随着“微时代”的到来,借助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多种受大学生关注和喜爱的微媒体传播媒介,可以拓宽大学生接受传统文化教育的渠道,减少时空限制,高效利用教育资源。与此同时,“微时代”将传统文化教育资源从线下搬到了线上,形成了内涵丰富、更新迅速的电子博物馆,这使得高校的“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可以通过这些微平台及时获取优质传统文化内容,“施教者”借此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教学水平,进而提供更高质的再输出,“受教者”也可接收到更为丰富而广博的教育内容,全方位提升思想水平。此外,“微传播”媒介可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群体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让单向传播变成双向互动,甚至学生自身也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布者和文化的传播者,确保传统文化教育在提供思想引领的同时满足大学生个性发展。

2.“微时代”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的挑战。“微时代”给传统文化教育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3]。“微媒介”拓宽了传统文化教育实施的渠道,也成为了不良信息传播以及文化入侵的温床。大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期,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化辨别能力还未发展成熟,网络信息的爆炸、多元文化的碰撞,一定程度影响了主流价值观的主体地位,消解了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力量,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受到冲击。而即使是传统文化本身的多样性,也不利于了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系统性和深度性学习。短篇短时的碎片化传播是“微媒介”的一个显著特征,这使得大学生接收到的传统文化知识和精神也是肤浅、片面的,非常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并将这种偏差认知作为文化知识进一步传播,这可能削弱思政教育工作者的权威性,甚至阻碍大学生思想修养的提高。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微思政”的路径探析

在传统文化多渠道、多元化以及交互性传播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传统与现代融合的路径,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微思政”模式,将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切实提高大学生群体的思想水平。

(一)抢占“微阵地”,建设“微平台”

第一,要对大学生广泛关注的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全面打造,在确保内容准确性的同时,以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建设好官方“微平台”,构建互动式网络。第二,要在运营主流网站的过程中充分建立与新媒体平台的联系,将分享与评论功能作为重点功能建设,借助新媒体反向提高网站的教育作用。第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充分熟悉“微媒介”的传播特征和运营机制,建立传统文化的专门学习平台或开发专属功能的APP,使传统文化教育拥有独立阵地。

(二)利用“微媒介”,开设“微课程”

一方面,应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枯燥乏味,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和内容,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利用“微媒介”,结合音频、视频、漫画等新媒体手段,增添传统文化内容的生动性、趣味性,提高大学生的课堂专注度,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应对多元化导致碎片化的情况,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邀请拥有中国传统文化专业学科背景的教师在学校层面的“微平台”上开设精品“微课程”,用适应新媒体传播特点的方式解构与整合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在“微体系”中坚守文化传承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提升大学生群体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三)发布“微议题”,开展“微学习”

“微時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让知识传播从灌输式、说教式逐渐向交互式、探讨式转变,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搭上“微时代”的列车,也必然离不开教育模式的转变。思政教育工作者可以选择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在“微平台”上发布与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相关的网络议题,引导学生交流探讨,借由这种“微交互”形式引领学生思想变化,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教育目的。此外,思政教育工作者还可以构建一支传统文化教育的“微传播”队伍和一套传统文化“微学习”的监督与奖励机制,保障“微思政”的长期有效开展。

参考文献:

[1]周开权.苏州优秀传统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7).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

[3]刘丽琴.“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微教育”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

编辑∕高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