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科技的日新月异,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华传统文化在近些年重新绽放出了新的生机。为了更好地实现美好伟大的“中国梦”,我们应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充分利用新时代新媒体的各项资源,在高校进行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创新与传承,让高校学子在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下,认真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社会主义品格,为祖国伟大的事业复兴作出更好的贡献。因此,文章将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遇到的挑战与机遇,展开相关论述。
关键词:新媒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校;传承与创新
近年来新媒体技术被广泛应用,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均受到了“新媒体风潮”的影响。其中,新媒体技术所具备的科技性、时效性、多元化性和互动性,也成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传承和创新的一个新载体。通过对新媒體的利用,使得高校师生在建设校园文化创新体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考试”中能作出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答卷。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进行传承与创新的意义
(一)有利于培养高校学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随着社会的多元化发展,高校学子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面对的新文化冲击也越发增多,以至于在高校中形成了一种“多文化交互发展”的现象,使得高校学子接触到更多来自不同方面、不同国家的文化,利于丰富学生的文化视野。但追根溯源,作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建设者中的一员,在新时代的发展进程中,通过新媒体的各项技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学习与传承,将有助于高校学子更好的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精神养分,更好地去面对生活中遇到的难题,完善自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另外,在高校的日常生活中,学生可结合实际情况与理论课程的学习,运用新媒体技术对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从而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内涵”和新的“定位”,使高校学子在日后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建设。
(二)有利于建设富有“优秀传统文化色彩”的校园文化创新体系
将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建设中,有利于建设校园文化创新体系。一般的校园文化建设,多从物质、精神和制度三个方面着手,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给高校学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让学生能更好地接受科学的教育。通过对新媒体技术的运用,可有效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占的比例,将有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年轻人中进行传承与发展;再者,高校青年学子正处于朝气蓬勃、乐于接受新事物和热爱动手创新的年纪,通过新媒体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播与创造创新活动,更利于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与此同时,拓宽了高校校园文化创新体系的建设,弥补了校园文化建设中“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这方面的缺失[1]。
(三)有利于加强高校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建设
高校的日常运作发展,离不开教学设备、师资条件和教学环境等硬件条件的辅助,但是,一所优质的高校,也更应该具备一定的文化软实力。通过日常的文化学习,以及校园文化建设项目,高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日趋完善,但为了使高校能更加长远的发展和学生未来能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做贡献,也需要有“目的”地增加校园文化的“软实力”建设。通过新媒体技术,在高校的文化建设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如戏曲文化、儒家思想中的“以和为贵、修身养性”和诗经文化等加以推广和发展,能切实地加强高校的文化软实力,利于打造校园品牌文化与特色,培养富有文化内涵气息和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发展中存在的部分现象
(一)新媒体环境下,其他外来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冲击增多
在多元化的新媒体环境下,移动手机、电脑、网络、数字电视电影和各种直播平台等,为文化的传播发展提供了更多元化的途径,但其中也不乏部分平台和广告对外来文化进行了过度的宣扬,如圣诞节、光棍节等;另外,由于文化的新媒体传播途径增多,导致部分文化信息未经过“过滤”,仍存在部分不良或有害信息便被大肆传播,通过新媒体的各个途径逐渐渗入高校学子的学习生活,严重影响了高校学生在人格精神和思想道德方面的建设,冲击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在高校中的存在感。这种来自新媒体的“外来文化冲击”无论其意识形态如何,都阻碍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和创新[2]。
(二)学生对新媒体存在过度依赖心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低下
由于新媒体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就目前的民生经济来看,几乎每一个高校学子均拥有一台或多台的移动网络设备,可以随时随地的接触到来自不同方面的文化信息。虽然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能扩大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但是,由于多文化的冲击,加之部分学生对游戏、网上购物和移动网络社交的依赖性,导致了部分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失去兴趣,严重阻碍了高校顺利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不利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承与创新。
(三)新媒体环境下,部分外来文化被过度宣传,降低了传统文化的存在感
现如今,文化信息的传播多通过新媒体的途径进行,正因为新媒体途径能带来大量的数据流量,因而部分商家就对此加以充分“利用”,他们透过新媒体对新兴的外来文化进行侧重选择,将具备高经济高市场价值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等进行大肆宣传,导致了当下出现一种“过个圣诞节比过春节、国庆更隆重更热闹”的现象,传统节日的存在感被“无意中”严重降低。另外,在新媒体大环境下,人们对于传统文化元素的创新改造也较以往更容易进行,但却存在部分“过度恶搞和娱乐化”现象,此等种种“歪曲的传统文化现象”,影响了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理解与认识。
三、新媒体环境下,在高校进行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方法
(一)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在课程学习中的比重由于部分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较少,不太清楚传统文化的文化底蕴与内涵,所以应当在高校的日常教学课程安排中,适当增加与中华传统文化相关的选修或必修课程,提高传统文化的课程占比;另外,随着新媒体的运用,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平台,增加学生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3]。比如,以学校为单位建立传统文化宣传的微信公众号,定期推送与传统文化内容相关的文章,对传统文化进行“官方解读”避免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误解;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也可以通过建立网络群聊的方式,增加传统文化的交流平台,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中的传播途径,加深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
(二)“动静结合”增加关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配置和社团活动建设
在注重科研的高校来说,中华传統文化的学习和教学所拥有的教学资源在目前来看肯定是不足够的。为了使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高校中能保持活力持续创新与传承下去,学校应适当增加传统文化的教学资源投入。比如,招聘具备良好传统文化知识底蕴的专业教师和增加投入该类教学教材,让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正确且全面地了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提倡组织与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建设,开展传统文化类的社团活动,如中秋节猜灯谜大会、环保服装设计—汉服设计大赛等;或在新媒体网络条件下,开展“三行情书”诗词大赛和传统文化的微电影宣传大赛等。通过学生参与相关的社团活动,给予学生一定的创作空间,让他们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应用好新媒体技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全新的解读,实现“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的双赢局面。
(三)加大与社会各界的合作,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谋“新出路”
在新媒体环境的保障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创新有了更多的发展途径和空间,但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今社会的经济价值,高校可积极寻求与社会各界进行合作,进行资源信息共享,完善人才培养计划,提高各高校间、高校与社会企业间的合作,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具备的商业价值,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创造,通过设计商品销售、制作影视视频等,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二次开发”,让高校学子在掌握科学知识的同时,能结合具备悠久历史积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企业和个人建立特色品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媒体环境下的传承与创新工作可持续发展。
(四)结合高校自身情况,高效地运用新媒体进行优秀文化的创新与传承
作为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高等院校,必然拥有富含历史文化底蕴的校训。但校训不仅仅只是对教学方式的一种理念指导,更是促使学生约束自我,自觉养成良好思想道德规范的行为指引[4]。因此,高校应当充分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利用新媒体技术,深化校园文化的改革创新与传承。比如,具备中医药教学特色的高校,可以从校训出发,在平日的教学中,贯彻落实校训在人才培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理念与目标,通过改善教学策略,结合校训与学校特色,在开展理论课教学的同时,利用多元化的新媒体途径,多角度多方位地引导学生认知校训所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使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能通过一代代高校学子传承下去。另外,我国中医药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具有中医药特色的高校还可以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利用新媒体途径,加大对中医药文化的宣传力度。如在校内建设中医药文化创新与传承基地,设置中药标本展示厅、运用AR技术让学生充分了解和体验中药种植的过程、让学生亲身参与中药香囊的制作等系列活动,再加以通过各个新媒体平台的传播,更全方位地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与传承。
四、结语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是促进实现国家伟大复兴的软实力基础。因此,高校应当抓住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抓住在新媒体大环境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的有利之处,加强在高校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上的传承与创新意识,共同努力,为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同时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养分,养成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何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及其在高校的传承与发展[J].科技资讯,2019,17(20):176-177.
[2] 袁安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德育研究[D].西安:西安理工大学,2019.
[3] 孟令俊.新媒体环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的传承与创新[J].新闻研究导刊,2019,10(07):213-214.
[4] 唐婉.新媒体对大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武汉:武汉工程大学,2018.
基金项目: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8年度课题,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河北省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对策研究》(HB18MK023),项目负责人:安雪玲。
作者简介:康鹏飞(1981- ),男,河北石家庄人,学士,讲师,研究方向:法律事务、职业教育、传统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