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关于诵读 >

经典诵读,惠及终身,受益深远

望子成龙,是家长的最大心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是老师的无上荣耀;人才辈出,百花齐放,令政治家最为自豪。如何让家长、老师、政治家皆大欢喜,各遂其愿,我发表一点拙见。

一、成才的前提是有知识,具智慧。

何为知?何谓智?知字先写一矢,即箭,再写一口字。“口述如矢,必然有知。”判断一个人对某一事物、某门学问是否有知,只要你去请教一问,他就“口述如矢”,像放箭一样,说的又快又准,必然令你佩服,当即夸赞“有知识、有学问,真了不起”。如果一问,张口结舌,呆若木鸡,那肯定是不知道了——无知。知音通智,由知变智。知与智通音,是说“知”到一定程度,就会变成智慧,观“智”字的结构就更明白了,“知底若日,高明生智”。智字是知字底下加一日字,知,有个程度问题,知多少?知人知面不知心,是说对事物的本质,来龙去脉不清楚。“知底若日”,则是知道了事物的根根底底,非常明白,像太阳那样明亮、高明,当然就能反应敏捷,判断正确,行动有功,这就是智了。

“智音通志,可图大事。”智字为什么要读zhì呢?因为它要与志通音。《灵枢.本神篇》说:“因志而有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志智相通,一个人要胸怀大志,才能发奋学习,积极上进,才能实现有知,用知生智,有了大志,加上大智,才能图谋大事,所以智育的根底是志育,是德育。只有具备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怀,智慧才能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二、大量记忆、背诵古圣先贤的经典,是有知识、具智慧的前提。

“圣贤书涵蕴常理常道,教人常则常行,给人安身立命。它是人类智慧的直接表露,是博造文化、推动历史的动力核心。人的生命有限,熟读圣贤书,可以直探人性本源,较轻便地吸取到人生的智慧,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较迅速地启迪自己的理性,而后对比较浅显性、应用性的学习,就可以事半功倍地吸收,并且眼界远大,胸襟开阔,可以对人生作一个较为全面、合理性的规划与安排。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见识,亦即今所谓的文化教养。要启发理性,开拓见识,陶养性情,除读圣贤书外,恐别无可行之方了。”

“经典是人生智慧的源头,是为人处世的准则。要修身养性,通达事理,以此最为便利。经典更是文化的根源所在,有了根源性的文化教养,很容易开发一个人的理性,而涵养出深广的心胸和能力。”

我们常羡慕那些大学问家,不论问他什么问题,都能口述如矢,旁征博引,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说得明明白白,听的点头称是。让人惊叹他的记忆力那么好,能出口成章背诵出那么多的至理名言,而又恰到好处。其实,只要访问和研究,都会发现无论是当代的还是历史上的出类拔萃人物,特别是大学问家、文学家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出口成章、滔滔不绝能背诵若干诗词曲赋,名文典章。何止是大学问家,古时只要是读书人,能背“四书五经”几部文言文书是很平常的事,正如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所说:“中国五千年文化,以及西方文化、希伯莱文也是靠背诵流传下来的。中国唐朝、欧洲十二世纪以前,还没有发明印刷术,也没有纸张,人类文化保存是靠每个人背下来,口口相传。……自秦始皇烧书,到汉武帝重新恢复文化,距离七、八十年间,中国文化,《四书》、《五经》、《老子》、《庄子》,都靠这些老先生亲口背出来,口口相传。甚至到满清末年民国初年,在我小的时候,有些书还是借来抄,亲手抄,然后背。背诵的方法,不但不妨碍社会的发展,反而使社会文化发展更发达,更精详。”正所谓仓满库流,俯拾皆是;空空如也,掘地三尺,又得几何?记忆力是人类智力结构中最主要的基础能力,对人类其他能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么在当代,为什么鲜有人能背诵古圣先贤的文章呢?难道当代人的大脑不如古人发达,记忆力比古人差?非也!!

三、尊重科学,充分抓住和利用记忆力发展关键期。

现代科学证明:3—14岁是人类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古人和现代人都一样。“3—7岁是机械记忆力发展最快的阶段,6岁为最大,8岁减慢,14岁达到高峰,以后几乎停止发展,然后下降。”理解力自零岁开始酝酿,1—13岁总是缓慢上升,13岁以后方有长足之进展,18岁以后渐渐成熟,但依然可因为经验及思考之磨炼而一直有所进步,直到老死为止。这个阶段的记忆有如下特点:

1、记得特别快。只要反复念诵十几遍、几十遍,一般智力的幼儿都能背诵。

2、记得特别牢。可说终生不忘。大多数要都有这种体会,13岁前只要背诵过的东西,七、八十岁也能张口而生,非常自然。

3、记忆的对象(内容)没有难易之分。背诵“大羊大,小羊小,大羊小羊上山去吃草”与“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没有区别。

4、但是过了这个关键期,要想记住、背诵一些东西就困难得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呢?大家知道,成人们记忆特点是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容易记忆。因为成人纷纷扰扰的事太多,摁下葫芦瓢起来;又由于价值观不稳定,没有做人中心,孰是孰非,又对又错,一刻不停地内讼——心理矛盾、斗争,所以心极难平静。精神无法集中,必然记不住、忘得快。理解了的东西,精神专一自然就能记住了。幼儿则不然,单纯得如一张白纸,不论输入什么信号,即使是轻描淡写,依然清楚鲜亮。又由于13岁前的理解力很弱,因此让孩子念诵的东西,基本没有对、错、是非、难易、该记不该记的分别,当然就非常容易地进入深层记忆、潜意识和阿赖耶识。因为如同白纸,所以记得快;因为不需要、不经过分析、判断,所以没有难易之分;由于直入深层记忆、潜意识、阿赖耶识,所以记得特别牢。如果记忆的是至理名言,必然慢慢发酵,随着阅历、理解力的加深、提高,而潜移默化地改变气质,甚至是命运。

下面再解释一下什么叫发展关键期?

发展关键期是奥地利动物心理学家洛伦兹的研究成果。他发现刚出生20天的小鹅能自动、本能地依偎在鹅妈妈或其他动物的身边。如果20天之内不让它接触任何动物,20天以后再让它接触,这时小鹅连它亲妈妈也不认了。洛伦兹把这种无需强化,在一定时期容易形成的反应叫“印刻”现象,这个时期叫“发展关键期”。洛伦兹正是因为关键期理论的提出和研究而荣获诺贝尔奖。后来科学家们把这种理论用于研究人类的心理,也发现有各种发展关键期,其特点是:①无需强化,也容易形成;②专业训练,发展特别迅速;③一旦错过,覆水难收。众所周知的“狼孩”报道就是最好的证明,当它十二岁回到人间,无论教育家如何努力,五年只教会了十几个单字,直至死去依然狼嚎吃生肉。由此可知,认识人类记忆力发展关键期,尊重客观规律,让孩子在4—13岁时大量背诵惠及终身的经典该是多么重要,万万不可掉以轻心。为什么古时候读书人几乎人人能背书,终生不忘?就是因为古人抓住了13岁前的记忆力发展关键期,善加利用,充分发挥,反复训练啊!

四、现时教育中的误区

(一)强人所难,避长扬短。

时下儿童教育中,不让孩子在记忆力发展关键期尽量多记,背诵能终生受益的经典,而是强调会写会用、能理解。所以每教一个字“一二三四,上下来去”,都要上百遍的写了又写,不但会写,会用,还要写得端正、好看。本来这个时期孩子的认字能力很强,但是对写字用字则有相当大的难度,因为认字大体是靠记忆力,而写字和应用需有很强的理解力才行,低年级孩子理解力弱,应着重认字,而少要求书写及应用。字会认了便可阅读,阅读时不太明白也没关系,从糊里糊涂地大量阅读中,自然会有一些吸收,自然可培养出理解力。而大量阅读的同时,也增加认字数量,认字如滚雪球,会愈认愈多。一般智力的儿童,在两三年内,几乎可以认完一辈子所需用的字。起先是会认不会写,会读不会用,但都不要紧,等长大了,理解力提高了,自然就会写会用,这岂不简单自然?但现在强孩子所难,所以老半天教不好一个字词,教得很少,却要学得很精,天天在原地磨呀磨。老师教得很吃力,儿童也学得很痛苦,不知错过了多少时机,浪费了多少心血,阻塞了多少才华!4—13岁的儿童,背诵能力强得很,好像一头有四个胃的牛,给他读“经典”,应该比喻为“填牛”!填多了,他会慢慢“反刍”!你现在不给他好好吃几本经典,正是“饿牛”,等他长大了,一点本领也拿不出来。所以这时不给儿童背诵,正是浪费他的时光,遏止他的成长。反之,理解力发展未到时机,硬要他理解,岂不是赶鸭子上架,缘木而求鱼?没有能力学习而硬逼着学习,学生本人和家长都生活在恐惧痛苦中。还美其名曰:按照孩子的生理特点进行教育,恨铁不成钢。岂不冤煞人也?!

(二)过份强调趣味化,浅显的儿歌和应付考试浪费了一去不复返的宝贵年华。只要翻翻幼儿的课本,几乎全是识字的儿歌“毛毛雨,轻轻下”,“向日葵呢?抽了芽啦!”“知了吱吱叫……戴顶小草帽”。在最宝贵又一去不回的记忆发展关键期,背诵这些除了识字无多大价值的东西,岂不是浪费?说误人子弟不过分,因为一旦错过关键期,根本不可能弥补!

反思以下我们的教育目的,就发现“我们的教育目的是应付考试!小学毕业以后考中学,考进了中学,小学所学的没用了,丢了;高中毕业考大学,高中所学的又没用了,当然也丢了;等考留学又丢了大学的……我们的教育就成了考试。现在又换了电脑教育,电脑考试,高中三年级的教育,谈不到教学问,只是告诉学生,用什么方法应付这种电脑考试。像国文方面,一个名词除了教他们正确的理解之外,还要告诉他们四五种不正确的答法。”“现在的教育,由小学一直到大学,这十几年读书,所浪费的精神的确不少,都在应付考试。孩子们真可怜,而用脑力记下来的东西,考试完了连影子都没了。现在的年轻学生,把脑力用在不必要的记忆上,但到大学以后,开始想真正读书的时候,已经没有这个精力了,而且心静不下来,没有读书的习惯,他们可以说没有真正读过一本书。”

五、让儿童背诵圣贤书,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当我们知道了4—13岁是孩子记忆力发展关键期,是一去不复返的黄金期,就再也不能掉以轻心,马马虎虎。“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首已百年身”。莫误了少年才,空悲切!既然这个时期没有难易之分,显而易见,应该让孩子背诵那些永远不过时,终生能受益的圣贤书——“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满招损,谦受益”,“吾日三省吾身”,而不是那些“小猫叫,小狗咬”,只是认字的浅显儿歌。

现代科学还证明:脑细胞的发育和我们身体的其他细胞发育是不一样的,不是靠新陈代谢,而是靠外界环境的刺激影响,记忆力的提高和强化是靠大脑接受刺激—反应—再刺激—再反应的过程。它科学解释了前面图中为什么训练后的记忆力远远大于未训练的记忆力的原因所在。让孩子此时大量背诵古圣先贤的至理名言,即是刺激、反应的正反馈、良性循环、大大提高孩子的记忆力,又让孩子大量结交了惠及终身的良师益友,从而陶冶出广博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和深厚的文化素养。当然也就能成大才,为社会为人类做出较大贡献,家长、老师、政治家们才能皆大欢喜,各遂其愿。

一九八八年世界各国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会后发表宣言说: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身上去寻找智慧。所以不求甚解,但求熟背,但求尽量地多背诵圣贤书,实在是尊重科学、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最明智、最正确、最恰当的选择。由南怀瑾教授亲自指导、编写的《儿童中国文化导读》是涵盖面广、内容精、教学最方便的最好本子。“上士闻道起而行之”,让我们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立即投入到“文化导读”中去!

世界处处闻经声,社会何愁不安宁?

猛然觉醒,快快行动,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