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初中作为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应更注重国学经典诵读,通过国学经典诵读与语文教学的有机整合,促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我国传统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进而收获一种更为全面的成长。基于此,本文就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有机整合策略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国学经典诵读 整合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0)04-0032-01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科学有效的国学教育,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内心精神世界的丰富,陶冶情操,而且也有助于营造出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无论是对学生的课程学习还是核心素养的发展都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笔者认为,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不仅要进一步加强对国学经典教育的深刻认识,同时还要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增进传统语文教育与国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以此方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良性发展。
一、深入挖掘教材资源,加强语文教材中国学经典作品的渗透
纵观目前现用的初中语文教材,其中蕴含了大量的国学经典案例,也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经典语句,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要深入教材,挖掘其中所含的国学经典元素,透过这些国学经典的讲解,引领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到古代先人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时再加之学生的理解与背诵,强化学生的内心感受与体验。
比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诗词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融入作者范仲淹的生平故事,加深学生对作者当时仕途坎坷遭遇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情感共鸣,进而更加深刻地去体会作者那种“政治失意却不失志”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宽广胸襟和远大理想抱负,如此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语文知识,而且还能够进一步加深对文章中所蕴含国学经典元素的深刻感知,这对于学生情感的激发与升华也是大有裨益的。
二、推进语文教学的优化与革新,实现国学思想的全面渗透
新时期,面对全新的教育发展形势与人才培养需求,语文教学也需要积极的革新传统教学模式,促进教学模式与方法的优化与创新。在全新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在对一些优秀的古诗词学习时,不可单纯的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入一种陶渊明式“不求甚解”、“只可意会”便“欣然忘食”的读书方法。就初中国学经典作品而言,基本上多数的作品都是先通过景色描写,随后再转移到作者自身情感抒发层面中来,借景抒情似乎也成为国学经典的一大主要手法,基于此,在进行国学经典教育中,教师就不妨从景色描写着手,先引领学生一同欣赏文中美景,随后再层层引导,去体会作者情感。
比如苏轼《水调歌头》一文,笔者就从景色描写着手,紧抓学生的兴趣点,通过多媒体设备将文中所述的景色进行了呈现,通过视频学生们可以观看到:在皓月当空的中秋之夜,作者孤身庭下自饮自酌,面对优美月色而感慨万千……既然人间自古以来就有悲欢离合,月亮当然也会有阴晴圆缺了,又怎能强求?只要彼此永远健康,能在千里之遥共赏明月,有了这份心愿也就足够了,祝福天下的离人总有团圆的一天。这样一种直观、形象的画面呈现,与常规的文字表述相比,学生不仅更有兴趣去参与,而且也能够更加深刻的感受到秋天的凄凉,进而能够更好的去感知作者情感与思想。
三、注重课堂教学的延伸与拓展,实现课堂内外的相结合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育形式,都要注重于国学经典形成有机结合之外,同时也要充分利用起学生相对自由的课外时间,通过有效的课堂教学延伸与拓展,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的有机整合,真正的将学生的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生活之中,实现国学经典的无缝渗透。
在此方面,笔者就曾做过多次的尝试。如,为更好的推动国学经典的传播,弘扬国学文化,促进学生国学素养发展,笔者就曾多次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通过此类活动的开展,对于学生而言,不仅锻炼了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同时也深刻意识到了国学经典文化的深远意义,长此以往,学生的国学素养水平也会得到应有的提升。
总而言之,在现代语文教学实践中,要始终坚持以课堂为基准点,同时注重采取一种面向社会和家庭的联动式教学方式,努力为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两者的完美融合创设出一个有力的契机和氛围,进而也促使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相结合的效力得以更为高效的发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在当下我国教育体质改革日渐深化的时代背景下,初中语文教学与国学经典诵读的深度融合也成为了当代语文教育课改的新要求。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迎合教育发展需求,立足教材实际,深挖国学资源,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优化与革新,全力促进两者的有机整合,以此实现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同时也实现国学经典思想的传承与弘扬。
参考文献:
[1]付先荣.谈初中语文与国学教育的有效整合[J].学周刊,2019(8):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