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浅析加大小学语文国学知识比重的长远意义

浅析加大小学语文国学知识比重的长远意义

【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也涵盖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延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一代人的责任与使命,国学知识的传授要从作为我国义务教育起点的小学开始,小学语文课堂是国学教育融入小学教学的根据地。新形势下,如何加大国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比重及其长远意义,是本文所要讨论的重点。

【关键词】小学语文;国学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会议和重要场合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关于教育的论述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以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来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着重强调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教育价值,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一、国学教育的现状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国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代表和重要载体,国学文化的传承离不开学校教育的依托。2014年4月教育部印发《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来,从国家宏观指导到地方学校具体实施,将积极推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作为日常教育的着力点和主抓点,各省市中小学校都将国学教育纳入了学校语文教育课程体系。指导纲要明确要求“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将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要将传统文化系统地融入到课程和教材体系之中,按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目前,国学教育在各小学推行的方式主要通过增加国学教育课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有效衔接,以了解我国国学,感受国学的魅力为前提,以解读国学经典原著为主要内容,以学习、弘扬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神为主线,以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教育者旨在用中国传统文化去感知、感化、影响受教育者,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综合素养,增强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凝聚力、自豪感和自信心,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小学生素养的全面发展。

二、国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路径

小学阶段是渗透国学经典的关键时期,小学阶段的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极高的记忆力,通过语文课堂教授国学知识使学生产生学习国学的浓厚兴趣,这对于小学生今后的人格塑造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小学阶段开展国学教育为小学生了解国家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提供了有效路径,也为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供更为有效的价值衡量标准。

一是以诵读为主,加强学生情感培养。国学教育的方式要从国学的特点出发,在小学语文课堂上,老师要结合篇目内容,有效加入传统文化的学习,教授方式主要以学生的熟练诵读为主,教师的解说为辅,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更好地诵读文章。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诵读浅显易懂的古诗和经典篇目,以小学生可接受和理解的情感体验为主,理解爱国志士的故事、我国重要传统节日、传统礼仪、待人接物的基本礼节,通过初步引导学习,养成勤俭节约、吃苦耐劳、言行一致的生活习惯和行为规范,要让学生知养育之恩、师长之情、同窗之谊,要逐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为培养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坚实的感情基础。

二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提升国学知识体验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在推进大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要坚持的原则,并在内容和方式等方面内容展开了多方面的指导。国学教育作为传承性的文化没有特定的形式和指定教学内容,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把握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并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从听觉、视觉等多角度体会国学的魅力。例如,在讲《三字经》时,教师可以运用每句一图的方法表达出来,以图片和视频的方式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每一句背后的故事,以趣味性、故事性的解读方式让学生深刻理解其意,达到教学目的。

三是与德育相结合,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四书五经”作为国学经典书目被教育部重新纳入了语文课本,并要将其比重占到50%以上。学校将国学教育放在重要位置的目的是想让学生能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国家栋梁,而国学教育就是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优秀的思想品德的重要手段和载体。比如《弟子规》是依据孔子教诲编成的学童生活规范,形式为三字韵语,核心思想是儒家的孝悌仁爱。全文分总叙、入则孝、出则悌、谨、信、泛愛众、亲仁、余力学文,《弟子规》全文主要论及人在生活起居、衣服纽冠、行为仪止、道德品性、处世之道等方面的道德教育。教师可在班级开展每日《弟子规》诵读活动,少年若天成,习惯成自然。德行与智行共同成长,对班级学生正品行、转学风、亮班风起到良好效果,对于班级后进生的转化也具有明显的成效。

三、加大国学知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比重的长远意义

从2014年起,国家发布相关文件与意见达十余次,反复强调要将中国文化的传承落到实处,做出成效。国家传承与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决心从未间断,学校、家庭的高度重视和高涨热情,为国学教育的发展带来丰沃的土壤,国学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体现,势必会对小学生成长和发展成为祖国建设的合格接班人产生长远的意义。

一是有利于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目前,在大语文时代背景下,国家赋予语文承载传承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深层次“文化复兴”的国家使命,根本归结点就在于必须要加重国学知识在小学语文中的比重,小学语文更加注重扎实的基础、古诗词的积累、文言文学习以及阅读理解的提高,对其中内容解析和语句翻译和解说都有利于帮助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从而为今后学习语文及其他学科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有利于小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人文精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学生们思想观念的变化。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即是一种语文中所蕴含的情感。语文课堂上学习中国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就在于不仅要教会学生读汉字、写汉字,更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发现汉字中蕴含的人文内涵和文化价值,鼓励学生展现自己的国学修养,使学生成为有知识、有情怀的人,增进学生的人文素质,激发学生爱民族、爱祖国的大情怀,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三是有利于小学生思想境界的形成。中国优秀的国学经典篇目志存高远,有利于培养孩子们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小才女李尚荣在2016年的首届《中国诗词大会》上让全国人民认识到了在传统文化滋育下的孩子是如此的出类拔萃。在第二届《中国诗词大会》上表现惊艳的武亦姝,更是让人们感受到,传统文化给人带来的独特气场与强大内心。国学知识不仅局限于文学,很多篇目蕴含了哲学、美学等内容,诵读古代优秀诗文,如同与古代名家们对话,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滋养孩子的心灵,为孩子们送上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影响不言而喻。国学所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国学能够使刚步入知识殿堂的孩子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和洗礼,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用传统文化做道德生命的底色,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开辟一片新天地。

四是有利于小学生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小学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启蒙时期,国学启蒙教育意在将中华民族几千年优秀文化的积淀从娃娃开始抓起,从塑造娃娃的品行开始灌输优秀传统文化。国学中蕴含着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值得中国后代子孙不断地研究和学习。目前,随着国学热的不断攀升和价值的不断发掘,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作为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去对待,不能仅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局限于一类知识体系,或者仅仅作为一个短暂的教育热门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昙花一现。要充分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回归的重要性,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发掘国学教育中包含的浓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培育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对祖国的认同感,为小学生的心灵种下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感到骄傲的这一粒种子。

在中央党校80周年校庆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源地,国学知识在语文教学中加大比重也是顺势而为、符合教育培養目标的举措,对于一代代中国人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张梦林,江平慧.国学教育现状、问题研究[J].职业教育与区域发展,2017(3).

[3]刘海燕.浅析小学国学教育的意义[J].课程教育研究,2014(7).

[4]杨冰,李如.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精神[J].重庆教育学报,2011(5).

作者简介:吕劲莲,女,1978年生,广西玉林人,本科,中小学一级,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