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格物致知”诵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格物致知”诵读课程的构建与实施

摘 要:诗词是我国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髓,许多诗词既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又蕴涵着丰富的科学知识。教师在欣赏这些诗词时,不仅要挖掘诗词的思想内涵,而且应探讨诗词所描述的自然现象与自然规律。

关键词:小学语文;格物致知;意境美;根基;认知;意象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9)01-0014-02

“格物致知”出自《礼记·大学》:格是推究,致是求得,格物致知就是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如何让“格物致知”的理论无痕地融入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探究呢?笔者认为,诵读是一条很好的路径。诵读通过对文本的眼观口诵、耳听心诵、熟读精思成诵,从而达到对文本的全面理解,促发学生对事物的认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因而从学生的认知角度,诵读是促进学生“格物致知”的最基本最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中,笔者不断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尝试确立了“格物致知”学生诵读课程的目标:以“万物”为切入点,一月格一物,多元方法的组合运用,打破学科的壁垒,重塑全科融合的诵读课堂。旨在以传统文化为根基、自然艺术为媒介、科学探究为路径、哲学思辨为核心,培育具有中国文化精神与创新才能的社会公民。

那么如何有效地落实课程呢?笔者从五个维度进行了实施:

一、见缝插针 确保课程时间

诵读课程并非国标课程,没有特定的教学时间,因此想要把课程稳扎稳打,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必须花点心思,见缝插针。于是,从2012年9月1日开始,笔者利用每天晨诵的15分钟,在所任教的班级开始诵读教学。不仅如此,诵读也嵌入了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学生也渐渐掌握了最基本的诵读方法。每周五的社团活动是我们的诵读联排时间,校园随处可看见学生展示的身影,严寒酷暑,风雨无阻。

这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校园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也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为课堂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化散为整 整合课程内容

教育是具有整体性的,课程设计也应该是整体性的,要打破学科的壁垒,将所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取其精华,才能更好地实现课堂教学的异彩纷呈。

为了让学生能够将碎片化的积累整体化,并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笔者以“万物”为切入点,一月格一物,将诗、词、歌、赋、童谣重新进行了整合。

比如:“四季盛典”节日节气下的十二个格物:“春节·风文化”“元宵·灯文化”“立春·竹文化”“清明·茶文化”“春分·桃文化”“端午·粽文化”“立夏·水文化”“七夕·陶文化”“中秋·月文化”“重阳·菊文化”“冬至·梅文化”“腊八·雪文化”。以“中秋·月文化”为例,一到六年级,就有72首诗文。在日有所诵的积累中,学生才能够掌握得更牢固,记忆更深刻,运用更灵活。六年的时间积累下来,学生可以积累达864首诗文,为学生初高中的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读诵吟唱 改革教学方法

朱光潜先生说:“诗是写在纸上的,只是一种符号,要懂得这种符号,只是识字还不够,要在字外见出意象来,听出音乐来,领略出情趣来。诵诗就是要把这种意象、音乐和情趣在声调中传出。读者如果不能做到这步天地,便不算欣赏。”因而只有吟诵,才能体会中国诗文的意境之美。

吟诵是门有声语言艺术,通过声音,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和联想,使吟诵者和听众都随着声音的抑扬顿挫、语速的疾徐变化和腔调的婉转曲折,自然而然地走进作品的特有意境中,这就是“因声入境”。只有这徉,读者才能充分地感受到古诗文的意境美,才能体会到作者的用心,从而与作者产生强烈的共鸣,成为知音。

在日常的教学中,笔者慢慢地明晰了诵读教学的目标:以“吟诵”为核心,以诗文“字义”“音义”“意象”“文化精神”为基准,结合学生心理年龄的认知特点,让学生在朗读中,读正字音;在诵读中,体会平仄的声韵之美;在吟诵中,体味诗词的意象;在吟唱中,感受诗人的内心。融通“礼、乐、艺”涵养学生的品行和修养,并使学生能够博古通今,作诗填词。并由此提出了“读、诵、吟、唱”四步诵读教学法——读,读准字音;诵:体会平仄的声韵之美;吟:疏通诗文的涵义,体味诗词的意象;唱:感受诗人的内心,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

四、打造团队 落实基地学校

古人云:“单丝难为线,独木不成林。”自2013年暑期开始,在徐健顺教授的帮助下,笔者集结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不同学科优秀教师,一同打破学科的壁垒,共同研发诵读课程。

在2017年暑假,为了惠泽更多的乡村学生,助力乡村种子教师的成长,我们在全国的120所有意向开展诵读课程的學校中,精选了20所基地学校,共享课程资源。同时,又吸纳了一批基地学校的优秀教师,通过“相约星期二”,进行集体研讨,明确研究方向,落实课程细节,提高教学能力,并进行课程项目分组,以团队的力量打造更优质的课程。就这样,我们精心打造团队,以一带三,落实课程,辐射到基地学校的全校师生。比如现在安徽六安的解放路二小、浙江义乌实验小学、江苏兴化的实验小学,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学生的成长甚为喜人,教师的专业素养、业务水平也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五、巧用网络 推广课程实施

随着信息时代日益发展、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电脑成为最好的学习媒介,能够更快、更新、更有效地让教师接触到前沿的教育资源。作为一名公益讲师,笔者利用互联网学习实现班级共读,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培训同步进行,收效十分显著。这间小小的网络教室辐射到全国,目前开课42节,全国学习人次已过7万。相信这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校、班级的课程更快速、有效的实施。

以上是笔者在“格物致知”诵读课程中的一些做法,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欢迎志同道合者一起来参与、研究、实践。希望“格物致知”诵读课程的建设,能够让老师的教学变得更轻松有效,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简单快乐,让每一个学生发展成为最好的自己。

参考文献:

[1]冯天光.语文课淬炼学生格物致知素养新说[J].课外语文,2017,(31).

[2]王建平.《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案例[J].新课程,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