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化是国家的精神信仰,也是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兴,文化强则国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推进国家精神文明建设的不竭动力,更是提升国民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面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积极传承,进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将之融入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让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健康、科学、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文化软实力;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0)08-0185-02
在当代中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同心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去传承和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党和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文化自信”战略,是要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基础,坚持“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相统合,与时俱进,有鉴别地对待,有扬弃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更多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一、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使命
在历经数千年的文化积淀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璀璨的文化特色超越时空,仍然保持着独特的时代价值和传承意义。第一,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赋予创新思维。习近平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指出,“中国人民依靠勤劳、智慧、勇敢,开创了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内容,在今天依然具有璀璨的时代光华。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创新的思维,来重新审视优秀传统文化,拓展广阔的文化视野。当然,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可避免地存在时代、认知、社会的局限性,在学习、研究、应用优秀传统文化时,我们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变、推陈出新,而非照搬照抄照用,要辩证地看待优秀传统文化,保持其时代特色。第二,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变通古今之用。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要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沿着“通古今之变”的发展思路,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取得更大发展。连绵不断的历史文化,铸就了博大而精深的中华文明。要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站在时代的新高度,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召力。第三,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其文化要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需要用科学的、民主的思想,去提炼优秀的文化因子,将之融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精神标识与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相融合,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第四,面对优秀传统文化,要强调其传承价值。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坚守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最为忠实的继承者和发扬者,要充分肯定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二、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里,那些蕴藏着民族精神的优秀文化审美、价值理念都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汩汩源泉。立足當代,重视和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更是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关键点。要大力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夯实人民的思想基础,提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文化自觉、自信的精神基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深藏着民族的文化精神。党中央对优秀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在国家治理中,更是引经据典来提升国家文化境界。了解、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中国人民的历史使命感,提高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心。第二,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国的坚实力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爱国主义是核心精神之一。弘扬爱国主义,打造中华民族凝聚力,就必须要坚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爱国不需要理由,祖祖辈辈生于斯长于斯的中国人自然而然地带着对祖国山河的深深依恋,更表现为对家乡、对父老的绵柔情谊。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民族道德修养的观念基础。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里,内涵是丰富的,思想是饱满的。如“仁爱”、“谦卑”、“民本”、“和谐”等思想,既融合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又流淌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要对自身行为做到自省、反思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第四,优秀传统文化是打造中国梦的动力之源。传统文化里的坚守诚信、崇尚和合、追求大同等等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本质一致性。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更是实现中国梦、筑造中国精神的动力源泉。今天的我们,更应该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第五,优秀传统文化是塑造中国国际形象的根和魂。以“和”为贵,将之延伸到世界和平。中国人民珍惜和平,更愿意向全世界传播和平思想。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来展现中国是爱好和平的,提升中国在世界的光彩形象。
三、以“两创”为指导,全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所谓“两创”,主要包含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两个方面。前者是基于时代需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进行传承,挖掘和转化传统文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激活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后者在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以丰富、发展、完善为视角,增强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总体来看,“两创”的融合为我们确立了正确的传统文化学习态度,对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部分,要进行传承和发。同时,立足当代文化,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者的互融互通互补、互促。
(一)以正确理念为导向,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再生活力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确立正确的理念导向。市场经济是时代背景,文化的多元性是时代特色。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秉承开发、利用、传承、发展指导方针,兼具文化的多元性、大众化,特别是对于优秀传统文化,要将之推向社会大众,让市场认可,让群众接受。全球化是当前时代特征,多元文化的并存是客观事实。当代的中国,在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开发与传承中,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逐步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从优秀传统文化里汲取丰富的营养,增强民族文化自觉与自信,吸收和借鉴多元文化。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面向广大群众,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展现,来融入到百姓的生活中。我们要在开发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了解和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只有将优秀传统文化对接于大众文化,才能让传统文化更具活力和生命力。(二)兼顾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实现传承与发展并重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要梳理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以新的面貌来展现出来。优秀传统文化与今天的社会生活还存在一定距离,还有些不适应性。要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突破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渠道,以更为多样的形式来满足广大群众的文化需求。在文化形式上,优秀传统文化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要在自身内在理念基础上,变换方式,来传播其应有的精神旨趣。比如,将文化与科技形结合,积极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以微博、微信等新技术平台,来展现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特色。在内容创新上,要结合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标准,以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为指导,创造性地满足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例如,《国家宝藏》等文创电视节目的开播,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内容与形式的综合性包装,发挥纪录片、综艺两种创作手法的传播优势,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以多样化传播形式为载体,让更多的群众了解文物、感受文化。同样,在多媒体技术下,各类舞台化、藏馆式展出方式,让更多的群眾全方位地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例如,各类博物馆、文博园等开放,以活化文化为主题的各类传统文化活动的组织,提升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影响力、感染力。
(三)拓展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渠道,增进人民群众文化自信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追求物质生活的富裕,更要将精神文化的富足融入其中。缺失精神信念的追求,必然导致个人价值观的偏失,表现在行为上即为庸俗化。优秀传统文化蕴藏着丰富的精神文化信念与思想,要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更要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广泛、全面传播。长期以来,优秀传统文化留存于图书馆丰富的藏书中,但这些优秀文化无法走进社会大众,更难以获得有效传承。因此,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出橱窗,让更多的群众去认识、去解读、去感知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激发广大群众的文化向心力。近年来,借助于影视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包装后,直接面向广大群众。如《中国诗词大会》就是典型代表。诗词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既具有功能性需求,又具备文艺性价值,要将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交融和传播,让广大群众关注并学习,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广大群众在面对优秀传统文化时要摆正学习心态,要以包容的心去体会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修养,去感知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的人文气息氛围,让优秀传统文化走向大众生活。
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丰富的精神瑰宝,蕴藏着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以其深刻的智慧、理念、气度、神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文化根基。学习、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应该积极参与、以身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拓展了我们的思想视野,如重德、尚和思想,更是人类智慧、德性的凝炼体现。“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勤劳、俭约的传统美德,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抗争精神等等,作为优秀文化遗产,更昭示了熠熠生辉的时代价值。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上讲,必须全面挖掘、整合、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将之作为规范社会成员、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国家长治久安的精神指导方略,真正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郭建宁.优秀传统文化为治国理政提供丰厚滋养——学习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2):11-14.
[2] 张绍能.坚定文化自信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向辉煌[J].福建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8,(1):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