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重建礼乐文明、关照民间礼俗对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导向

重建礼乐文明、关照民间礼俗对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导向

摘 要:礼乐文明自先秦周公制礼作乐始,经后世沿革与发展,虽然历朝历代在具体内容方面有所增异,即所谓“礼乐无常制”,但主旨却从未改变。今天,我们若能摒弃旧礼中的贵贱等级之分,汲取礼乐文明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秩序、和谐理念,在关照民间礼俗的前提下重建礼乐文明,从根源处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文明,形成人人讲文明、懂礼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风气,不但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益处良多,而且对建设和谐发展的中国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新秩序无疑都是有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和价值的。

关键词:礼乐文明;民间礼俗;传统文化

注:本文系2016年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一般规划项目“洛阳民间礼俗仪式用乐研究”(2016CYS03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礼乐文明源自夏商,成于周代,经周公之手,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包括礼文化和乐文化双重内核的礼乐文明制度。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核心和传统,礼乐文明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传承中,构筑了中国“礼乐之邦”的美誉。

礼,作为华夏文明的显著标志和传统文化的代表,是與国家政治、法律、思想、习俗、文艺、经济、军事等结为一体的文化整体。吴小如在其主编的《中国文化史纲要》中明确:“礼”是“一个囊括国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一切典章制度以及个人的伦理道德修养、行为准则规范的大概念”[1]。

在中国古代,礼蕴含两方面内容:一是社会的规章制度,二是社会的道德典范。早在周公旦制礼作乐之前,我们的先民便已有礼的观念,如夏礼、殷礼。社会沿革至周代,为了便于统治和管理,使社会更加和谐有序,周公将社会上早就存在的礼乐观念上升为国家制度,经周公制礼作乐,各项典章制度逐渐完备,礼乐发展到孔子都赞叹的“郁郁乎文哉”(《论语·八佾》)的程度,并宣称“吾从周”。作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的礼,内容繁多,范围广泛,涉及人的各种行为礼仪规矩和国家各种活动规格依度,正所谓“君子无物而不在礼矣”(《礼记·仲尼燕居》)。

乐指音乐,作为传统礼乐文化中的另一内核,它不同于一般欧洲国家的音乐创作或乐器演奏,而是一种承载着王权政治、儒家伦理、礼乐教化等多种功能的以音声为主体,艺术化表达人类情感的文化技艺形态。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理念下,古代中国最高统治阶层以制度的方式将乐与国家最高礼制仪式——祭祀仪式相结合,之后遵循“礼乐相须为用”的理念将国家礼乐进行多类型、多层级和体系化的拓展类分。在这期间,礼乐以“和”“仁”为内核,既彰显仪式诉求的丰富性情感,更强调礼乐多类型、多层级仪式所引发的社会功能性和实用功能性意义,并在中国社会数千载的发展演化中形成特有的脉系传承至今,为中华礼乐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因此,礼乐文化在中国至少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在现实层面,它被视为赋予社会文明秩序的手段;二是在理想层面,礼乐因其艺术特性而代表着社会的文明和雅化,成为美好社会的象征[3]。

毫无疑问,在中国传统社会,礼负责调理人的身形举止,规范人的道德行为,使人存敬畏分尊卑;乐负责调和人的性情,使人产生平易、正直、慈爱、诚信之心。“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故乐也者,动于内者也。礼也者,动于外者也。乐极和,礼极顺。内和而外顺,则民瞻其颜色而弗与争也,望其容貌而民不生易慢焉。故德辉动于内而民莫不承听,理发诸外而民莫不承顺。故曰:致礼乐之道,举而措之,天下无难矣。”[4]礼乐并行为的是教化人,使人行慈向善,做事合乎礼仪规矩,从而达到社会上下有序、和谐、统一。我们的先民智者很早就以严谨的辩证思维和治国实践验证了礼乐并举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礼俗是一种文化认同的理念和形态。用项阳先生的话说,礼俗就是俗礼,是历史上官方制定的礼制文化在民间的积淀与转化。先秦礼乐制度下,虽然规定“礼不下庶人”,但随着社会发展,民间难免会参照上层社会的各种能够见到的礼“上行下效”,在社会发生变革时,尤其是在近代,当封建社会的国家制度解体之后,许多曾经的国家礼制开始散播在民间被广为传承,以往的国礼、官礼、军礼等逐渐转化为民间俗礼,便成为礼俗[5]。这正是“礼失求诸野”的体现。所以,民间礼俗是依托民风民俗而形成的一种礼,与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礼的观念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礼乐文明与民间风俗相结合的产物。

清末,随着国家礼制解体,国家礼制仪式中用乐的观念被民间接衍。正所谓上行下效,曾经在国家体制下为各级官府服务的官属乐人群体将其所承载的礼乐(这其中包括仪式所用的雅乐类型的礼乐和非仪式所用的俗乐类型)[6]文化服务于民间大众。至此,民间老百姓终将曾经制度规定下来的官方礼乐观念(不排除有相应的音乐形态)用到了民间礼俗活动中,并同样以乐来彰显礼。而且,民众在继承国家礼制仪式的过程中难免有所俗化和拓展外延,因此当下的民间礼俗很可能就是曾经的国家礼制仪式及其用乐播散于民间风俗中应用后的俗化显现,是国家礼制仪式中的礼、乐积淀到民间礼俗中的活态传承。关照民间礼俗这个国家礼乐传统在民间的活态传承,从民间礼俗中探寻中国礼乐文化大传统,深入挖掘传统礼乐文明中能够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基因,方能谈有效、全面地复兴优秀传统文化。

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传统美德进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认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这并非是习近平总书记首次强调和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致力于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其为治国理政的重要思想文化源泉,早在2012年12月考察广东时,便提出了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根魂论”。他指出,要好好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因为这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丢了这个“根”和“魂”,民族就没有根基了,着重强调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对于国家长远发展规划和民族振兴的重要性。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典型的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体系。自汉初武帝取纳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一直以儒家为尊。而礼乐文化又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社会教化基础。中国人向来崇奉儒家所提倡的以“礼乐”“仁爱”为核心的道德教化体系,讲求社会、人人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注重“仁爱、民本、诚信、正义、和合、大同”,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中国传统礼乐文化中所倡导的这些内容,在绵延数千年的文化传承中早已凝化进每个中国人的骨血,成为我们与生俱来的优秀文化基因,更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命脉。因此,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用其中的养分和精气去不断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自信力,对于我们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依然具有特殊的借鉴意义和时代价值。这也是今天学界诸多有家国情怀和责任使命感的学者一再重申要重建或恢复中华民族礼乐文明的目的和意义所在。

然而,中国的礼乐传统当前是怎样一种境况?在历史朝代更迭的大年轮中是消亡殆尽抑或换面延续?要搞清楚这兩个问题,前提是要厘清中国的传统礼乐文化是什么。有关这个论题前人先贤已有诸多论述,笔者不再赘述。笔者想要强调的是,中国的礼乐文化是在礼文化和乐文化有机结合下构成的[7]。

以往对传统礼乐文化的研究,一方面集中在文化界众多大咖的著述,对礼文化的阐述可谓详尽,但往往因术业专攻而导致研究视角或论域存在局限性,只谈传统礼文化,对于与礼文化相辅相成、相须为用的传统乐文化却持无意识或避而不谈之态;另一方面则集中在音乐学术界各位大师的著述,从历代与音乐相关的文献梳理、考古发现以及民间的乐曲传承等入手,以西方音乐研究法式对乐的本体形态、风格特征、衍变样式等做了周到细致的研究,却忽略了乐在中国传统社会所承载的王权政治、道德规范等方方面面的多重功能的特殊性,以及历史上传承乐的人的重要性。这对于整体把握中国传统礼乐文化来说显然是一个极大的缺失。

值得庆幸和欣喜的是近些年学界各专业间的研究壁垒被逐渐打破,以项阳为典型代表的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和研究理念不断拓展、突破、创新,在此引导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文化是一个整体,需要各专业方向的文化学者群策群力,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方法、全方位地协作研究,方能在整体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命脉上有所突破。

让笔者印象深刻的是,2014年8月28日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召开的“探索礼乐文明新体系学术研讨会”上,来自清华大学的著名礼学家彭林先生的一番表述,他将中西文化精神比较后认为中华的礼乐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标志,礼乐有着使人成为真正的人的重要作用。礼具有规定性和国家认同,礼的展示是需要乐配合着“演”的,而“德音”谓之乐,所以乐比礼甚至还要重要。这是大文化界和音乐学界比较重要的一次学术碰撞和交流,但并非首次。在此之前,彭林教授和项阳研究员早在2011年5月份《光明日报》“国学版”中便已有过礼文化与乐文化不同视角学术思维的交互,两位分别从以礼观乐和以乐观礼的视角出发,实现了在公众平台上就礼与乐的对接和贯通进行不同学科的交叉对话,可以说为学界研究礼乐文化推开了一扇新的窗户,注入了一股新流。

明确了礼乐文化是礼文化和乐文化的有机构成,接下来要说清的是礼文化和乐文化在历史上制度规定下的实施情况。依着郑樵所谓“礼乐相须以为用,礼非乐不行,乐非礼不举”的记述,历史上礼乐必是相辅相成的,不说“凡礼必用乐”,至少比较重大的礼制仪式用乐是一定的。作为以礼乐制度和教化为重心的文化传统,历代文献中有关礼文化的记载相当丰富。但反观乐文化,因其稍纵即逝的时空特性,以及我国古代记谱方式的发展滞后和抽象化,研究伴随国家各种礼制仪式的乐的具体使用情况确实要费些周章。既要依据现有文献材料做多类型、多层级的分析,也要对封建社会国家制度解体后,国家礼制仪式下移积淀为民间礼俗后的存在样态做具体研究,之后,方能整体理清中国礼乐文化传统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本文题目着重提出的“关照民间礼俗”是重建礼乐文化传统无论如何都绕不过去的关键所在。只有在关照民间礼俗的情况下,把历史上承载着国家礼制仪式的功能性用乐积淀到民间礼俗中为用的情况摸清楚后,方才能提重建中华民族的礼乐文化传统,进而才能实施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具体工作。

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联合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摆上重要日程,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考核评价体系。并针对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深入阐发文化精髓、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保护传承文化遗产、滋养文艺创作、融入生产生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七大重点任务。一系列相关政策意见措施的不断出台,足见国家对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决心和重视程度。

继承传统是为了关照现实。今天,我们若能摒弃旧礼中的贵贱等级之分,汲取礼乐文明一直以来所倡导的秩序、和谐理念,在关照民间礼俗的前提下重建礼乐文明,从根源处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文明,形成人人讲文明、懂礼仪、遵守社会公德的好风气,不但对提升国民整体素质益处良多,而且对建设和谐发展的中国社会,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社会新秩序无疑都是有非常积极的导向作用和价值的。

参考文献:

[1]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1.

[2]项阳.回归历史语境“讲清楚”:以新的治史理念把握中国音乐文化的特色内涵[J].中国音乐学,2016(1):5-14.

[3]刘成纪.西周礼仪美学的物体系[J].文艺研究,2013(1):32.

[4]王文锦.礼记译解:乐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1:558.

[5]项阳.艺术与礼俗[J].中华文化画报,2007(4):4-11.

[6][7]项阳.民间礼俗与中华优秀传统艺术传承[J].艺术评论,2017(10):17-22.

作者单位: 洛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