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

诵读校本课程实施的有效策略

摘 要:当我校实施一年级诵读《三字经》时,引起家长误解,认为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其根本原因是在诵读过程中,教师采取的诵读方式、方法、策略不当造成的。为了解决这一矛盾,我们运用多媒体开展诵读活动,激发诵读兴趣,运用多媒体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激发学生诵读欲望,提升学生诵读观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学生通过诵读《三字经》,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积累知识,发展语言,从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感染与熏陶,提高思想修养。

关键词:多媒体;《三字经》;诵读策略

在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的校园里,每天早晨7点40分,一年级每个一班级的教室里就会传来学生们诵读国学经典《三字经》的声音,有的唱,有的诵,有的吟,有的拍着桌子,有的摇头晃脑……孩子们诵读得是抑扬顿挫、兴趣盎然、不亦乐乎。

在刚开学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当我们把《三字经》作为新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每天早晨诵读的任务,而且还作为校本课程纳入了课程规划时,家长的呼声很大,他们认为:孩子课本都学不好,还要诵读《三字经》,是严重增加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完全没必要。学生更是不乐意诵读。《三字经》是我国古代蒙学教材中较具代表性的一种,它流传的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也最大,被誉为“千古一奇书”。诵读《三字经》好处多多,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扩大学生的视野,而且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的良好素材,最重要的是它可以锻炼学生的记忆力,提高学生的智力。静思其利弊,家长观点也不无道理,他们主要考虑的是“学业负担”问题。那我们何不就“负担”问题动动脑筋,想想办法,让家长支持,学生乐诵呢?笔者尝试了运用多媒体开展《三字经》诵读活动,让家长乐意、学生乐学、教师乐教,让《三字经》这本国学经典浸润孩子们金色的童年。

一、 巧借多媒体,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三字经》感兴趣了,他们才乐于诵读。我们根据校本课程《水韵书香》中《三字经》内容,借用多媒体在恰当的时候播放相应的音乐,让课堂变得有声有色,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以此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此外,给《三字经》的一些内容配上合适的节拍,适时地来上一小段说唱,或者在欢快的音乐中轻松地吟唱,这些都能够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国学经典中同时受到音乐的熏陶。

在教学《三字经》时,当学生听到“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这轻松与紧张交替的歌声时,学生脑海中会浮现一年四季交替循环的景象。又如,在诵读“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时,随着轻快的节奏和悠扬的歌声,学生从音乐中仿佛看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成片的庄稼成熟了,农民伯伯正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小村庄里到处马牛羊,鸡狗猪,它们自由自在奔跑嬉戏……巧妙地借用多媒体中乐曲,让学生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使之心灵产生共鸣,引发视觉上审美的愉悦,使枯燥无味的诵读变得生动有趣。《三字经》翻唱的方法给国学经典诵读带来了一缕缕新的春风。由于我们学校每周只有晨读课时间诵读,我们就结合学生喜欢的流行歌曲,把《三字经》的诵读延伸到课外和家庭,让学生把《三字经》配上自己喜欢的旋律,每月举行一次歌唱比赛以此来展示学生的积累。学生自然很是高兴。

二、 巧借多媒体,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

读书得到方法,有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学校的学生以前根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诵读训练,因此以前学生只知道一味地埋头在那儿苦苦地背诵,不知道它的意思,尽管背诵的口干舌燥,结果第二天还是会忘记。一位学生家长与我沟通时说孩子背诵两句三字经整整背了40分钟,第二天还是忘记。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指导学生背诵的过程中,少说或尽量不说空洞无物的东西,多运用一些能够让学生受用不尽的读书指导方法。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良好的方法更能为学者清除道路。”经过一年的试验和探索,我们已经摸索出一些行之有效的诵读方法。

我们根据《三字经》的内容把它分为六个部分,每个月诵读一个部分,每天指导诵读两句。在指导诵读之前,学生借助拼音先读流畅,然后巧妙地借用多媒体,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诵读。我们具体的做法是老师在课前将准备背诵的内容投放到多媒体屏幕上。利用制作课件的技术,根据学生对这一部分的内容熟悉的程度,逐渐地略去一些比较容易的文字,展示给学生的是主要内容,给学生必要的提示。最后让学生背诵,只给主要内容的枝干,这样可以对照记忆。我们常常将学生容易忘记的地方以填空的形式展现在大屏幕上,利用晨读课的时间,对学生进行检查,使要背诵的内容得到及时的记忆和巩固。

清代名家曾国藩曾经说过:“名诗美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概,非密咏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其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下笔时必有句读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所以,诵读的国学经典的指导,特别是诵读方法的指导,无疑是可以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 巧借多媒体,化抽象为形象,激发诵读欲望

根据认知心理学原理,少年儿童一般对新生事物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恰当地把《三字经》中一些抽象的句子運用声音、图像和视频媒体形象化,能够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中陶冶情操,在开放自由的氛围中接受教育、掌握知识,从而达到记忆、理解的效果。

在传统的诵读教学中,教学的方法有许多种,例如,语言的叙述,挂图的展示,动手的操作,板书的解析,训练的结合等等。在以往的课堂上,老师教学时为了达到教学目的,给人的印象是口若悬河的解说,手舞足蹈的比划,甚至画表格、挂图画,循循善诱。一年级学生年龄小认知水平有局限性,他们对抽象的东西理解起来的确困难。比如,老师教学《三字经》中“稻粱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时,现在城里的孩子吃的是白馒头、大米饭,这六谷大部分孩子从未见过,对于他们来说比较抽象。如何对他们讲这六谷的样子?这时巧妙地借用多媒体,搜集这六谷的图片,以及它们成长过程的相关视频播放给学生看,画面生动,图声配合,从而就将这些抽象的语言变成了生动形象的画面,直观地演示着事物的变化和知识形成的过程,以此来激发他们诵读国学经典的强烈愿望。四、 巧借多媒体,化难为易,让诵读持久性

中华民族国学经典,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对于小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对于那些语感差,理解能力欠缺的学生来说更是难上加难。《三字经》中有“昔孟母,择邻处。如负薪,如挂角。莹八岁,能咏诗”等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当学到相关内容时,就适时地播放有关故事的木偶剧或动画片,当那几个简单的字化成有血有肉,会说会动的人物形象时,学生完全被吸引住了。当学生再次诵读这些句子时,他们的脑海中,浮现的不仅仅是抽象的文字,而是生动的人物形象,这是一件多么让人感到高兴的事。学生每天都有一个新鲜的故事,他们就在期盼中诵读,这种诵读就能长期坚持下去。

五、 巧借多媒体,提升学生诵读观察的能力

苏轼曾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画是有形的诗句,而诗却是无形的画,自古以来诗画同源。由于图画都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将《三字经》中的有关句子形象化与直观化。这样直观形象色彩鲜明的事物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能更清晰地理解内容,领悟意境。

所选配的插图,每一幅都是內容的展现,真可谓“诗情画意,相得益彰”。课上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把这些插图展现出来,借此增添教学的生动性。例如,指导诵读“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西东,此四方,应乎中”时,教师可先出示幻灯片让学生观察所配插图的整个画面: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不同的景象,春季春暖花开,夏季绿树成荫,秋季硕果累累,冬季白雪皑皑。学生在欣赏完这四幅图之后,反复朗读、体味,就会理解什么叫四时了。

总之,在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中,教师巧妙运用多媒体,形象生动、乐趣无穷。学生积极参与经典诗词诵读活动,以诵读代替机械抄写,大大减轻了学习负担,积累了知识,发展了语言,受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提高思想道德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学生学习经典诗词,就是让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精髓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让学生与经典同行,与圣人为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R].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徐日纯.浅谈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多”与“少”[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4).

作者简介:倪娜,赵迎春,江苏省宿迁市,江苏省宿迁市第一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