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携手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携手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摘 要: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利于培养学生拥有高尚的爱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浓浓的感恩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鸿鹄志,也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20)02B-0109-02

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对学生进行人格养成的教育。人格养成教育就是培养一个人拥有家国情怀,使人形成梦想、开朗、乐观、勇气、毅力、坚韧等品质,这些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安身立命之本,是一种促进人健康成长的教育。这种教育贯穿人的一生,这种教育最珍贵的资源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逐渐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部分学生认为科技和计算机才是改变命运的根本,只注重知识教育、技能培养,忽视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尽管很多学校把育人为本等口号喊得非常响亮,但是教学过程还是依靠考试和分数,是以学科教学为主,没有把人格培养放到核心位置,丢弃了我们珍贵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很高的思想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审美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大有裨益,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下面笔者将从五方面谈谈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作用

一、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塑造形成正确的三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崇尚道德、重视文化艺术修养、注重人文素质的培育等方面有利于人们思想素质的提高。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育的本质是人文化的,一点都不功利,它是一种启蒙、一种唤醒、一种打开、一种点燃,是培养学生拥有丰富的内心世界,提高他们的精神高度和格局,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中国传统文化是极其珍贵的教育资源,在优秀传统文化里遨游,学生会受到深刻的启迪,为奠定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读书不只是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它还有更重要的使命——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怀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前进,爱国主义所包含的具体内容会有所变化,但无论如何改变,总是与热爱祖国的河山与人民、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历史上那些仁人志士的诗篇中,始终洋溢着爱国主义的热情,从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曹植的“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陆游的“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秋瑾的“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尤能化碧涛”,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爱国主义的深厚情感一脉相承,显示了爱国主义是从古至今中华儿女最自然、最朴实的情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让少年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期徜徉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更多开展经典阅读课程,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播下文化自信的种子,让优秀文化产品既成为文化自信的成果体现,更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载体与土壤,培养学生高尚的爱国情操。

三、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浓浓的感恩心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感恩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现在我们要积极挖掘传统文化中的感恩意识,积极倡导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热爱自然和万物的美德。

传统文化中有利于培育学生感恩心的素材比比皆是,孟郊的《游子吟》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讴歌了母爱的伟大;“程门立雪”“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更是教导人们尊师敬师;孟子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引导人们尽自己的一颗赤诚之心为他人着想,要人们同情人、关心人、尊重人、帮助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位卑未敢忘忧国”则呼吁人们常怀感恩之心,要有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则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情怀,凸显了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的观念。

如果我们善用这些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感恩素材,就能在培养学生浓浓的感恩心上大有可为。

四、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鸿鹄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仁民爱物、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涌现了很多志向遠大、报效国家的仁人志士,青少年学生如果能从这些人物身上汲取成长的力量,将有助于他们立下鸿鹄之志。

诵读唐诗宋词,从王勃“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中悟出无论到多大年纪、境遇怎样困苦,人都决不能抛弃自己的壮志。从李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坚信人生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阅读《岳飞传》《岳阳楼记》《史记》《三国演义》等,让学生深切感受岳飞“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精忠报国之志,体会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领略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

五、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古诗是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皇冠上的明珠,如能引导学生浸润其间,不仅能让学生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享受审美愉悦和审美情趣,而且能丰富学生的想象力。下面笔者以统编版教材小学三年级古诗教学为例,来谈谈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学习三年级上册古诗《望天门山》时,首先我紧扣诗题中的“望”字,点明诗中所描绘的是作者远望天门山的壮美景色,然后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和注释大致理解诗意。这样学生虽然理解了诗句的大致意思,但诗的韵味荡然无存,原因何在呢?显然,诗句中的“中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对三年级的孩子来说,是遥远的、凝固的。

如何让诗中的文字焕发出活力?这就需要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了。于是品读诗句时,我引导学生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诗歌内容对接、相融、共生。我曾带学生游览过长江之滨的黄鹤楼,因此我问学生:“你站在黄鹤楼上看到的长江是什么样的?”学生纷纷发言,有的说长江浩浩荡荡向东流去,有的说长江波浪滔滔犹如千万匹战马奔腾而下……

此时为了让学生有更真切的体验,我又相机播放了长江滚滚前行流经天门山的视频,诗句所描绘的画面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了学生的面前。碧绿的江水奔腾东流到这里,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忽闪不见,一叶小舟正乘风破浪从水天相接的地方驶来,诗人的心里充满了喜悦……就这样,借助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通过视频的渲染,学生的想象力不断拓展丰富,眼前出现了碧水、青山、红日、孤帆这幅鲜活的画面,祖国山河的壮美现于眼前、留于心中。

参考文献:

[1]李美华.统编教材二年级古诗教学例谈[J].小学语文教师,2019,(7).

[2]胡晓兰.有名士兮思美人[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8,(10).

[3]王庆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20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