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探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的探讨

摘 要:本文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选取重庆市巴南区的工作实践,挖掘在传承与弘扬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不断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科学性和高效性,为新时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研究提供经验总结。

关键词:传统文化;传承;弘扬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強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如何因地制宜,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以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发展的方式促进文化振兴,无疑具有极大的研究价值和实践空间。

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问题成为了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随着经济的全球化、文化的现代化、价值的多元化,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迎来了机遇,同时也遭遇了挑战,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现阶段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和诸多新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一是现代化进程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新的生活方式和娱乐方式的不断变化,传统文化的消遣方式正在被新兴的各种娱乐产品所取代,一些传统文化甚至面临失传和消失的困境。二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认知存在偏差。当前,有一些人对我国传统文化持否定态度,这就使得广大群众的文化敬畏感逐渐丧失,也导致了整个社会的文化素养集体退步,对传统文化的珍视感日益减弱。三是传统文化没有与当代文化有机结合。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

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宣传教育工作不到位

一方面,有一部分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他们根本不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即使一些专业人员,也存在概念理解不透、评判标准把握不准等情况,只做表面文章,发掘、认定、传承的过程不科学、不客观,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缺乏全民传承意识。另一方面,行政干预过强,以“官俗”代替“民俗”现象普遍,现阶段的宣传教育仅限于政府宣传,“填鸭式”教育,而民间的自主宣传,主动要求学习技能接受相关教育的十分缺乏。宣传教育普遍采取展览和演出的形式,在短时间内推介和宣传传统文化发挥一定作用取得一定的效果,但是这种形式容易造成文化脱域现象,很多所谓“原生态”艺术会丧失最初的社会内涵,忘记初心。

(二)发展方式相对单一

1.社会参与度相对较低。传统文化大多数都是靠口手相传的方式传承下来,后继乏人是其面临的最实际的状况,随着环境的改变,很多手艺人逐渐失去了市场从而另谋出路,而年轻人接受不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和惨淡的经济状况对其望而却步。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据调研,有的镇街文化服务中心有10个编制,但是有7人被政府抽去干其他工作,真正干文化工作的仅有3人。一些地方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政策引领下,社会力量参与的渠道不畅通,参与意愿不强烈则难以形成参与合力。以木洞山歌为例,木洞山歌在2006年就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目前能唱部分木洞山歌的歌手都散落民间,木洞山歌国家级传承人只剩喻良华等2人,市级传承人6人,接龙吹打传承人也屈指可数。

2.缺乏有效的现代传播手段。传统文化在传播中得到升华,当前的传播手段相关单一,主要依靠以纸质媒介、现场展示、走近校园等传统方式,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运用十分欠缺,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3.政府与民间“各自为政”。部分地方政府缺乏有效的手段吸纳和推广民间优秀经验和做法,不能充分发挥科研院所、社区、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积极作用,加上政府部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以说教的方式为主,不能寓教于乐,难以调动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积极性,而一些文化管理者存在文化只是宣传方式,民众只是教导对象的认识,进一步影响了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效率。

(三)创新能力相对较弱

一是对传统文化的利用不足,对做好新形势下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相关的社会宣传、舆论造势工作显得滞后,社会公众对于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知识缺乏了解,没有与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二是有的传统文化没有得到有效展示,文化馆或者博物馆等布展能力相对较弱;有的没有得到及时的发掘和整理利用,有些展示仅仅局限于节庆、会展,深度开发利用不够;部分优秀的传统文化面临失传危险,无法有效地和文化产业对接等。三是由于认识的不统一、协调的不一致等因素的影响,各部门存在条块分割、点面断裂,对项目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认识不到位,更别提经济价值。以鱼洞乱针绣为例,从价值上看,鱼洞乱针绣成品完成耗时过长,通常一幅常规尺寸的作品完成时间在半年到一年或者更长,艺术价值远远高于经济价值,无法形成产业化发展;从内容上看,目前鱼洞乱针绣的作品内容大多以山水花鸟等风景为主,而缺乏对人物或者事物内涵的发掘,并没有结合当地的文化发展状况,深挖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等富有内涵价值的作品内容。

(四)体制机制有待完善

一是条块化发展。优秀文化的传承发展涉及文化、旅游、建设、工商等多个部门,具体工作也归属于各个部门,然而受部门职能权限的不同,区域化分割现象比较严重,而各部门之间相互推卸责任,各自为营的工作模式,制约了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没有完全形成相互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缺乏监管的有效性。二是统筹规划滞后。多数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都是先行动后计划,一股脑儿追随市场潮流,没有认真分析本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缺乏科学统筹,既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又造成同一地区内项目重复发展,功能雷同,效益低下。三是政策法规不健全。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对文化传承发展存在局限性。现阶段,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法可依,但也只是一个总体纲要,缺乏实质性内容,特别是对于经费保障、人才支持等方面的规定比较笼统,影响执行效果。三、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弘扬的对策建议

(一)优化布局,加强宣传

1.拓展宣传渠道。利用微博、微信、微视频等载体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报道。2.加强品牌建设。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名特优品牌,依托互联网开展系列名片评选活动,鼓励知名、特色农产品参展各类展会,扩大知名度。3.推进电商及市场流通发展。加快培育电子商务市场主体,发展生鲜农产品“社区直销”业务,支持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

(二)创新方式,拓宽功能

1.招募合格的文化自愿者。在文化志愿者的招募中必须坚持参与者“自愿”的原则,并注重参与者的服务意识。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为文化志愿服务事业注入持续强劲的动力,对文化志愿者服务成绩的考评可以用个人和团队考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评内容应包括文化志愿者服务的数量、质量、策划、内容和团队精神等各个方面,以科学考评推动文化志愿者活动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发展。2.抓好家风,让家庭教育成为文化传播的有效阵地。一是利用好家庭厅堂、百姓茶堂、农家草堂、梦想课堂等载体,培养良好家风;二是开好家庭会、村民大会。不定期召开“家庭会”、摆家庭龙门阵,倡导民主之风;

三是广泛开展文明家庭争创活动。如以家庭为单位的评选,“文明家庭”“五好家庭”“书香家庭”等。

(三)整合资源,开发产品

1.孵化文化旅融合项目。深入挖掘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和功能定位,比如休闲、会展、创意、养生、抗战、红色、古寨等文化内涵,形成地域文化特色與深厚文化内涵相融合的休闲旅游度假区。2.抓好农村文化的节会活动。根据特点和人员构成,可以每年组织开展文化艺术节和比赛,比如,院坝体育节,院坝故事会,民间故事大王比赛,山村文化节,梨花节,格桑花节,坝坝舞比赛等,通过这些节庆活动,让更多村民参与到活动中去,既展示自己的拿手本领,也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四)完善机制,多措并举

1.强化规划引领,促进有序发展。建立综合规划统筹、专项规划互通、互补的规划协作机制。将农商文旅融合发展战略融入发展规划中,做好农业、商业、旅游、文化专项规划编制和实施,争取落实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项目用地,解决长期制约文化产业项目发展的瓶颈。2.完善管理办法,加大扶持力度。整合中央预算内投资、农业综合开发、城乡一体等现有资金渠道,向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倾斜。积极申报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示范项目,争取国家、市级专项资金,支持特色文化内容的挖掘、研究、开发和利用,研究落实扶持农商文旅融合发展重点项目的优惠政策。

参考文献:

[1] 杨吉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提升路径 [J].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1).

[2] 王朝辉. 乡村振兴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动性探索[J].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8(8).

[3] 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处境与对策研究[J]. 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5(5).

[4] 邹宁宁. 谈谈新形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 兰台世界,2015(12).

作者简介:肖瑜(1984——)女,工作单位:中共重庆市巴南区委党校;毕业院校: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