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合渗透探赜

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合渗透探赜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融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能提高学生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章从德育体系、课程教材、学生日常生活等方面探讨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融合与渗透的途径,旨在为德育活动的开展、学生道德品质的提升提供思路。

关键词:德育工作;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渗透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20)22-0012-02

随着社会经济和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学生道德素养的提高越来越受到重视。做好德育工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的思想文化精华以及无数的历史人物故事是德育工作的宝贵素材。要提升德育工作效果,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必须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作用和价值。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融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创设良好的德育情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的内在联系

1.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德育内容

文化与德育的联系十分密切,文化是德育的基础,而德育是文化的一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诚实守信、尊老爱幼等理念是德育的宝贵资源,这些维系了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存与发展的德育思想至今仍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例如,“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人生态度、“兄道友,弟道恭”的人际交往准则。

2.德育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而德育作为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其实施过程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当下德育的一些重要内容是由古代传承而来的,今日的德育内容势必也会成为未来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德育本身就具有文化传承作用,德育内容既包括古人总结的人生智慧,也包括今人通过实践获取的人生经验。无论当今德育内容和方法如何变化,都是对传统德育的发展与改造。

二、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融合与渗透的意义

1.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写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司马光对“德与才”的论述启示后人: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也是决定一个人成败得失与未来发展方向的关键。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所包含的勤俭节约、诚实守信等道德规范,能够丰富德育内容,为学生道德品质的提高提供支持和帮助。

2.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我国传统文化从古延续至今,经历了五千多年的历史,其中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当今依旧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春节、中秋节对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团圆节日。然而,当下少数学生热衷于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对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失去兴趣,甚至有人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这种现象不得不引起警惕和深思。青少年阶段是学生思想极为纯真的一个时期,教师在德育中融入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还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3.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離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和精神命脉,其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夙夜在公的奉献精神、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等思想对于当今社会进步及国民素质的提升仍有重大的教育意义。教师在德育中融合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于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做到文明守纪、诚信友善、勤奋学习,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合与渗透路径

1.德育体系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当前,青少年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一些缺陷和不足,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学校教育全过程落实德育,在包括目标体系、内容体系、途径体系、方法体系在内的德育体系中融合与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一方面,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融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是贯彻党中央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重要精神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开展青少年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核心价值观是维系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思想。在具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可以利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天道酬勤”等思想观念,培养青少年的爱国情怀、诚信意识和敬业精神。另一方面,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融合、渗透优秀传统文化。倘若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融合起来,不仅能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还能让校园文化建设不再内容空洞,不再流于形式。因此,要积极在校园中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在学校规章制度中增添传统文化元素,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让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2.课程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由于各种原因,现行教材在编写框架的整体性、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现行的语文、历史等教材大多立足于本学科,并不能从整体、系统层面呈现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与精神。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改编和调整逐步增加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一是适当增加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减少外国文化内容。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教育要求,增加修身养德方面的内容,以此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以及爱国情怀。德育工作者可以将传统伦理思想与现代道德思想有机衔接起来,做到相互贯通,古为今用。传统伦理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能够为现代道德建设提供丰富的历史资源。例如,可以将抽象的伦理思想与形象事例相结合,用伟大人物立德、立功、立言方面的事迹阐述儒家思想中“三不朽”的内涵,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儒家伦理教育思想。二是进一步评估传统文化内容,加强传统文化方面的教材修订,逐步提高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科学性。例如,可以在语文、历史等学科教材中增加一定比重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充分了解并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3.學生日常生活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合与渗透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如何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往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的不足,针对当下学生思维方式、学习方式的特点,教师需要开辟新的教育渠道和途径。传统文化教育不能只停留于课堂或教材,而应融入学生生活,要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接受并感悟传统道德教育的思想观念。具体来说,要以生活实践为基础,引导学生体验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即强调学生回归生活,亲自参与,引导其在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进一步促进道德行为的规范和改善。例如,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家务劳动,或参加各种社会公益劳动,让学生通过体验活动感知传统文化,逐渐加深对道德价值的认识和思考。

综上所述,优秀传统文化在德育中的融合与渗透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经过历史考验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对当前的德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在德育工作中有机融合与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不断丰富德育内容,营造良好的德育情境,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种素材,注重在德育体系、课程教材、学生日常生活中融合与渗透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为国家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全晓洁,靳玉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中道德价值取向的演变及其超越[J].课程·教材·教法,2018(03).

[2]杨威,刘宇.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探究[J].齐鲁学刊,2015(03).

[3]肖楠楠.传统文化与生态德育价值观的转向[J].教育参考,2017(06).

[4]何双梅,韩媛媛.中小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与机制[J].教育探索.2019(06).

Explor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and Penet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Su Weizhong

(Xincheng Central Primary School, Lei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Leizhou 524000, China)

Abstrac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rich moral resources. Teachers' integration and infilt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can improve students' moral quality, enhance their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and cultivate their socialist core valu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integration and penet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 moral education from the aspects of moral education system, curriculum materials and students' daily life, aiming to provide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moral education activities and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moral quality.

Key words: moral education;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egration; penetr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