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基地,更应承担起培养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使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农村高中学校更加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在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有着更多便利条件和优势,因此,深入研究农村高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利于强化学校的德育教育,可以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而使学生素质得到有效提升。
关键词:农村高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途径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21)07-0090-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07.04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一种系统文化,它是从五千年来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构想、继承、整合和收集而成的,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学校作为促进和传播优秀中华传统文化的主基地,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核心理论平台以及传播渠道,肩负着传承和创新优秀文化的历史使命。学校的众多职能中也包括文化传承和创新,依托于学校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体性”,需要学校在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始终维持文化自信、自强、自觉意识。
一、农村高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一)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源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源泉,同时还是新时代背景下学校对文化、专业、教育、学习进行不断创新的基础需求,具备着引领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成分”,凝结巩固个人文化自信和自立的“内力”,学校文化发展积极适应新时代的“动力”价值[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深厚的意境、充实的容量,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内涵输入了极为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基础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数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已将其积累的经验逐步转变成为引领实践的文化观念,同时不断吸收外部的杰出文化成就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形成了几千年来没有被阻断过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和延续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是生存的“根”和不断前进的“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发展源泉[3]。
(二)是展示中华传统文化信仰的重要渠道
现阶段,文化建设已成为世界上任意一个国家和民族彰显自我的重要平台,也是国家和民族的鲜血与灵魂。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核心组成之一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这是中国共产党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不断积累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年来获取的成功经验和成就,文化的积累充分显示了中华文化的先进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进行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可以帮助我国人民找到历史归属感,可以增强民族自信心。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也可以使世界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并增强世界对中国的关注和认可。只有这样,中国传统文化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被忽视,最终向世人散发出耀眼的自信光芒。
(三)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的需要
传统文化是推动现代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创新的基础,是进一步促进综合发展的源动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学校开展教育活动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意识地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对提升现代学生的综合素质、丰富其精神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历史、扩大社会文化教育范围、创新历史文化架构的必然举措之一就是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和渗透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弘扬和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校必须将“修身立德”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作为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将“自强不息”作为美育教育的核心组成[4]。这种自强不息的文化精神激励着新时代的学生逐步树立起文化自信心,激励其不断创新和不懈努力,以促进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并肩负起促进个性文化发展的内在责任。除此之外,农村高中学校在继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时,务必要使其得到不断发展和创新,重视培育学生认同我国的优秀文化并牢记自身传播使命。
二、农村高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研究
(一)建设具备浓厚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环境
学校实施教育活动的精神实质来源于校园文化,建设具备传统文化气息和充满特色的校园文化环境,有利于确保学校高效达成其教育目标。让学生徜徉在随处都可以获取到新知识并形成良好审美感受的校园环境中,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的兴趣。首先,建议学校设计一些可以展示中国传统文化本质的代表性建筑、人物雕塑、文化长廊等,在潜移默化之中感染和熏陶学生,使得学生身处校园就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巧妙,并将其逐步内化成为求知做人的基本态度和品质。其次,重视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文化课堂氛围。教师可在室内墙壁上悬挂古代名人画像、优秀书法作品、当地民俗简介、创设“民族文化快餐”角等,为学生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学习氛围。
(二)打造专兼结合的优秀师资队伍
农村高中要重视打造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并发展兼职文化传播教师队伍,以弥补专职教师的空白,更好地实施和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兼职传统文化教师,可以不是本校的教师,而是当地在某一传统文化领域具有专长的人才,诸如民间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国画大师、民间传统手工艺人等,都可以是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在学校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讲述传统文化背后的故事。同时,对于兼职教师的建设,也要把握以下的原则:第一,确保兼职教师的优秀性,以防由于兼职教师水平有限,不能够将传统文化的精髓体现出来,而是断章取义,曲解或误读经典文化,给学生造成严重的后果。第二,审核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提倡积极的正能量,弘扬民族精神和正气,给学生以美的享受,让学生能够体会到传统文化中的古人思想和智慧,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第三,凸显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带领其学习和了解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实践,感受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哲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德育观念,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对于专职优秀传统文化传播教师,要具有浑厚的传统文化底蕴,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养,有能力、素质和责任感,能够将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扛起,并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求采取灵活的传播方式和途径。同时,学校对于正在担任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教师应该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各种传统文化交流切磋会议,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一步提升专职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的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
(三)在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
学校要重视建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从全方位、各角度来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并结合农村高中生的特点,开展形式不一的社团活动、社会实践和参观历史文化遗址。学校可以建立书画学会、武术、体操学会以及戏剧节和灯会,用文化艺术来感染学生,弘扬杰出的传统文化精神。学校还可以积极拓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从而达到宣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信心的基石,作为教师应该深入挖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精髓,结合当地的本土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当地的校本教材进行有机整合,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入手,重新规划校本课程,使其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时代要求,从而大力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农村高中学校中的良好发展。
(四)在课外实践活动中渗透、弘扬传统文化
1.开展课外调查,了解家乡习俗及传统文化。在不同地区中习俗也不尽相同,有着属于自身独特的传统文化。学校可给学生开辟第二课堂,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实践考察,使其深入了解当地的传统文化,并了解家乡的传统文化形式,如婚姻文化、饮食文化和节日文化等。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调查故乡的历史遗迹和起源、故乡的历史名人和文物、故乡中某些地名的起源、故乡的饮食文化和服饰文化的特征、拜访民间艺术家并了解传统手工艺。此外,教师还可组织学生开展实践活动,以弘扬自己家乡的传统文化。
2.鼓励学生走进传统节日,传承中华文化。现阶段,有很多学生忽视了我国的传统节日,殊不知在传统节日中也蕴含着强烈的民族情感追求。如在端午节期间,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缅怀屈原为主题实质上是在传递爱国主义的火炬;在中秋节吃月饼和在新年前夜吃饺子,这都体现出中华民族看重亲情、团员以及和谐的情感追求。在这些节日里,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从中感受文化氛围,并在这些重要的傳统节日中组织学生进行探索、实践和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具有深远意义的。
3.结合当地资源,实践传承传统文化。农村高中要充分利用少年宫资源,组织学生参与各种课外小组活动,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我校乡村少年宫就已建立了诸如书法、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歌剧、刺绣和经典阅读之类的活动小组。由学校的教师和志愿者在学校外进行组织,定期开展课外活动。比如,学校所在地拥有传统的陶瓷文化,学校会定期组织学生到古代陶窑遗址进行参观品鉴,让学生学习到更多与陶瓷有关的知识,并设立陶艺小组,邀请当地专家的指导学生学习和制作简单的陶瓷,这样学生积极学习传统文化,每个人都成为了传统文化的继承者。
三、结语
综上所述,积极探索农村高中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多种渠道,使其走进校园当中,可以夯实传统文化殿堂的基础,使学生的内心世界得到净化。这也是全体教育人员不可推卸的职责和使命,需要全体教育人员在实践中积极探究路径,从而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有效传承。
参考文献:
[1]王文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语文教学的探索[J].新课程研究,2019(6):40.
[2]苏金良,王洪霞.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四维育人”课程体系[J].北京教育(普教版),2019(11):77.
[3]律文忠.聚焦优秀传统文化深化特色课程建设[N].语言文字报,2019-09-27(008).
[4]王小双,张华.基于微信的高校传统文化传播途径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