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与我们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鉴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魅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应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于教育活动中,让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厚重精神资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永不枯竭的源泉。
关键词: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18.062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沉淀中形成的共同精神纽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代相传的具有中华特色的正能量价值的文化基因,如道德情操、理想信念、高尚人格、家国责任与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精神。这些流淌在民族血脉里,铸就了我们民族风貌,成为中华儿女的共同精神家园。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民族精神与我们新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具有高度的一致性,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智慧的启迪。
1.1 道德情操
孔子说: “德若水之源,才若水之波”。 “子欲为事,先为人圣。”一个人要想取得功绩,首先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尊崇道德伦理,善为之根本,对个人提出极高的道德情操要求。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与优秀传统文化的德行修养目标一致。
中华民族5000千年来,一直在强调“以德修身”,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中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在当代青年心中点燃一盏道德明灯。
“复旦大学医学院学生投毒案”轰动全国,一开始,我们都不可理解一个有着大好前途的高才生怎么会自绝其路。后看到相关采访得知罪犯林森浩被关押在看守所等待宣判的10个月里一直看书,看文学经典,因为他觉得以前读理工科的太多,读文学太少,觉得欠缺了,林森浩走上犯罪之路乃是因为心中没有道德明灯的指引。高尚的道德情操的养成有赖于道德明灯的指引。
青年读书不仅要学习1+1=2。更要学习如何做人做事。1+1=2很重要,但做人做事更重要。没有好的道德修养,再过硬的专业知识,也不能为社会服务。中国传统经典《大学》讲的内容,就讲了中国教育的一个方法:教育的目的是先教做人,做人从心性修养开始。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大学教导我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以修身为本”。南宋朱熹说“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思想政治教育要吸取传统文化提倡的存心养性,保存赤子之心,修养善良之性的品性要求。
1.2 高尚人格
人之高贵,就在于高尚的人格追求。重视高尚人格的塑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气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人格,重义轻利的“义利观”等等,这些人格观不齿于物欲,但求贫淡,也要以人格高尚为乐。
战国时卫国人吴起,本有家财万贯,为了获得功名富贵,倾家荡产,富贵之门也未向他开启,乡人嘲笑他。吴起气愤之极,杀死嘲笑过他的三十多人。在逃离家乡前,吴起向母亲拜别发下誓愿:“我若不为卿相,誓不再入卫国。”吴起去到曾子门下求学,可没过多久,他母亲去世,吴起却碍于先前誓言不愿回乡奔丧。曾子见他为功名富贵不顾孝道,便与他断绝师生关系。
其后,吴起在鲁国为官,恰逢齐国攻打鲁国,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君不放心任命吴起为将。但吴起不愿放弃这个成就功名富贵的机会,竟然杀妻以明志。虽然鲁君任吴起为将,吴起也大破齐国,确实立下汗马功劳,但是“杀妻求将”的行为为鲁人所恶,吴起最终被鲁君厌弃。
人如果被名利控制了,那他就极有可能为了贪图享乐,而迷失方向,从而丧尽天良做出世人不齿的事,留下千古骂名。许多人失敗不是因为没有才华和能力,乃是缺少高尚的人格。如果吴起拥有孟子提倡的 “大丈夫”理想人格,他就不可能被名利迷惑腐化,即使贫苦穷困、地位低下也不会抛母杀妻。他如果是个真正的大丈夫怎会屈服变节,怎会有如此失败的人生?
深挖传统文化中高尚的人格精神,去感染惊醒当代大学生抛弃不正当的物欲追求,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塑造大学生完善人格境界极具价值。
1.3 坚定理想信念
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易经》中“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精神已流淌在中国人的血液里达5000之久了,是中华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古人写过这样一首诗: “千亩良田丘丘水,十房妻妾个个美。父为宰相子封侯,我在堂前跷起腿。”世间哪有此等好事,诗意在嘲讽那些想要留万世之美名,又想不劳而获的人。
孔子对《易经》屯卦的研究:“彖曰:屯。刚柔始交而难生,动乎险中,大享贞,雷雨之动满盈,天造草昧,宜建侯而不宁。”告诉我们“一件真正成功的事业,没有不经过困难得来的,” 我们要有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这种精神定能对那些不思进取、内心寂寞空虚、经常逃课的青年大学生产生惊醒作用,让他们自感欠缺,走上积极奋进人生之路。
引导大学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拼搏奋进的精神食粮,有助于培养他们竞争意识,坚定理想信念,成长为能有效应对当前时代挑战的有用之才。
1.4 家国责任与担当
春秋战国时期礼坏乐崩,具体表现如墨子所说:“国相攻,家相篡,人相贼”,百姓苦不堪言。先秦诸子具有家国的责任和担当,争相提出“救世”方案,儒、墨、道、法等各有主张。孔子提出“克己复礼”的“救世”方案,在周游列国宣传方案时,有一次遇到两个在并肩耕种的隐士,使子路去问津。结果隐士劝说子路像他们一样抛开家国天下不管,隐居山林安闲度日。子路报告孔子,孔子说:“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子的精神是:他不能走隐士之路,因为时代太乱,天下没有上轨道,所以才要牺牲自己,救百姓于水火。如果天下和谐有序,我又何必来改变它。这就是孔子!明知道自己的道路比隐士走得道路更难,还要坚持下去。
子路说过:“道之不行,已知之矣。”《史记》记载孔子是:“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救世”虽然没有成功,但这种勇于牺牲自我的“救世”精神感动了后人,是我们心目中永远的圣人。孔子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在历史上已激励无数仁人志士为家国做出杰出贡献。
习近平说过: “爱国主义始终是把中华民族坚强团结在一起的精神力量”。家国责任与担当的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感召力可以激发中华儿女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复兴中华为己任。
1.5 和谐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
孔子曰: “君子和而不同”,这种和谐包容的思想世代相传,生生不息,今天更是人类和谐生存的最佳生存法则。你看我们中国人下象棋,一副象棋分黑棋和红棋,一开始,双方都会去争抢黑棋,看起来好像是抢,其实是在让红子。中国人谦虚,让红棋是承认自己棋艺不高。而且全世界只有中国的象棋可以下到双赢,即和棋,下象棋表现出中华文化 “不争”精神。
《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中国人在战争中从不灭对方的国家,只灭其宗庙,灭了宗庙就停战。全世界只有中华文化才有“兴灭继绝”精神,中华民族从来就不喜欢去侵略别人,从来追求的都是《礼记中庸》中提倡的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和平、包容、共生的思想,这个思想孕育出当代国际政治精神。
1949年初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这种精神的体现,得到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认可。现时代,面对“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的时代之问——习总书记给出中国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脉相承的,是国与国相处之道,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共识和广泛赞誉,已写入联合国决议。
“在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中,中华民族一直追求和传承着和平、和睦、和谐的坚定理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和谐包容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我们贡献给世界的智慧。
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首先,要发挥思政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思政教师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用传统文化的认知解释马克思主义理论。比如中国哲学中,孔子具有强烈的“救世”精神,儒家思想是“救世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具有革命性特征, “是指引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指引无产阶级政党进行社会革命和自我革命的指南。”马克思主义具有“救世”精神,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与儒家思想对比分析,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也是“救世哲学”。
《易经》是中华文化魂,持经达变为易理。讲《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可用易理解释坚持改革开放的原因,中华文化以不变应万变。学生可以在学习思政课的同时感受传统文化魅力,教育得以潜移默化。
其次,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和方式方法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校园里可以将传统文化精神形成特色建筑立于校园,或将传统文化融于建筑景观里。可以举办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论坛, 琴棋书画、诗词歌赋大会等,营造校园人文氛围,激发大学生多读传统文化典籍,提高人文素养。可以以传统节日为契机,深挖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倡导其精神价值。如端午节日,可开展纪念爱国主义诗人屈原活动,宣传爱国主义精神。重阳节日,开展活动挖掘“孝”文化,让年青学子学会感恩、继承中华孝文化精神等等,凡能起到教育作用的一切都应积极大胆探索应用。
最后,高校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去充实自身知识储备,提升传统文化修养,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思路和内容,游刃有余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让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绽放魅力之光。
3 结语
《易经》颐卦说:“天地养万物。” 《老子》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话,这些蕴涵着“天无不覆,地无不载”精神,天地无私,我们要有天地精神,有担当,要承担起家国的重责大任。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应加强中华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融合应用,让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厚重精神資源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永不枯竭的源泉,吸取营养把新时代青年培养成传统文化合格的继承者,在新时代绽放传统魅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价值,助中华民族复兴在文化自信的引领下圆炎黄子孙时代之梦。
参考文献
[1]党的十九大文件汇编[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17:28,30.
[2]习近平.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5-16.
[3]本书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