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高校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调查研究

高校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调查研究

摘 要:文章以高校关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进行调查,针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为高校在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提出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

一、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及二者之间的关系

(一)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新时代面临新挑战,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日趋复杂。随着经济全球化形势的到来,意识形态领域暗流涌动,很多一些消极、落后的文化进入大学生的视野,导致一些大学生价值观被扭曲,出现与社会主义主流不一样的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意识形态问题,意识形态关乎道路、关乎旗帜,更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如何,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因此在高校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调查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简单的24个字,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从国家、社会、个人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集中概括。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一直是我们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理想追求。在中国古代,中国文明曾一度领先于世界各国,但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近代以来,中国在激烈的竞争之中被远远甩到了后面,受到外国列强的欺凌。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为了实现国家国强、民族振兴,无数的仁人志士不屈不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对“中国梦”的追求体现了中国人民对中华民族重新崛起的美好愿景,与中华民族的五千多年的文明是一脉相承。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国的民主就是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我记得《尚书》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和大家非常熟悉的“民贵君轻” “民惟邦本”等,由此可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民本思想和民主的论述很详尽了。这些都为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民主概念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思想渊源。说到文明,中国自古有“文明古国,礼义之邦”的美誉,两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等。礼仪在中国古代是非常重视,《礼记》中记载了很多古代的一些礼仪。“和谐”主要表现在道家的“道法自然”、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墨家的“兼爱、非攻”等。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所体现的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美好期盼。像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史记·商君列传》中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商君书》中的“法者, 国之权衡也, 时之准绳也”等等,尽管这些思想有一定历史局限性,但都反映了不同时代的统治阶层和仁人志士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中华儿女一贯奉行的价值准则。 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都是爱国的阐述。韩愈曾说过的“业精于勤,荒于嬉”和《尚书》的“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等都是讲的敬业是古人所推崇的。东汉王充讲过的“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李白的“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孟子的“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等思想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儒家的“君子和而不同等都是对人与人之间友好相处的提倡。

综上所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重要的思想早已深入国人的骨髓和灵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练和表达。

二、当前高校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们通过网络对江西省部分高校发放调查问卷,共收回808份调查问卷。现将调查的情况说明如下:

(一)大学生对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感较高

研究发现,当问及你是崇尚中华优秀文化还是西方文化时,96.41%的同学选择了中华优秀文化,有3.59%大学生崇尚西方文化。说明我们绝大部分大学生对中国优秀文化认同较高,极少数的大学生崇尚西方文化。当问及中华优秀文化的现状时,12.5%的学生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正在消失,0.5%的大学生选择了荡然无存。87.25%的大学生认为通过中华优秀文化能够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1.65%的大学生选择不能。其他的大学生选择有可能。

(二)大学生对自己学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满意度不高

当问及你自己学校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的是否满意时,只有50%大学生选择了满意,48.64%的大学生选择了一般,其他全是不满意。

(三)大學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不熟悉

当问及你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了解时,62.13%的大学生选择了了解一点,13.37%的大学生选择很模糊,只有19.8%的学生的选择很了解,其他的根本不了解。

(四)大学生对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出现了多样化的需求

当问及你希望学校以何种方式来用中国优秀文化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587人选择了古代时装秀表演,535人选择了书法绘画活动,520人选择了传统的文化课和讲座,404人选择了志愿者活动,364人选择了成语竞赛。在校大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都表现出较浓厚的兴趣。当问及你对中国哪些传统文化感兴趣时,703人选择了传统节日,排在第二的是中国古诗词,其他的传统文化都不差上下。

(五)大学生接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式较为单一

当问及你从哪里了解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72.28%的学生选择了学校宣传教育和讲座,13.49%的学生选择报纸和网络新媒体。5.82%的学生选择了社会宣传。通过志愿者活动和家庭教育、其他的途径了解的占极少数。三、高校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的对策

(一)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坚守思政教育阵地

我们大多数的学生都是“00”后,思想比较活跃,容易接受各种新思想,也是最容易受到国外各种思潮的影响的一代,对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我们要充分挖掘这些伟人的智慧,不断用发展的马克思新成果武装自己的头脑,提高鉴别力。主动吸收先进的文化、摒弃落后和腐朽的文化。高校应该不断丰富我们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内容和载体,让广大的学生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心。从调查中我们发现,虽然很多学生主要是通过课堂教育和讲座才了解 ,中国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但效果不尽人意。大部分学生对核心价值观内容非常模糊,不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教学方面,我认为应该结合大学生的专业特色开展教学,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让每个人都喜欢思政课,提高该课程的实效性。让我们大学生群体在价值多元化的时代,能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阵地,并能够去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增强大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自信。

(二)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打造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

在前面的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还是比较高,但是大部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所以高校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某校成立了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行中心”和“道德讲堂”,定期由老师对学生进行授课。还利用我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开展一些有意义的活动。如“五四运动”纪念晚会,通过这种活动,发扬五四精神,激励大学生的爱国情感,引导广大的学子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奋斗。还组织开展“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特别主题的团日活动、“红五月”文化艺术节和美食文化艺术节等。我们学校举行了时装秀表演,结合本校的服装专业的特点,把现代元素融入到古代的服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在校生的欢迎。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高校通过校园网和官方微博宣传国家和学校的先进事迹,比如我们学校的祝纹飞同学的事迹通过校园网进行广泛传播,传递社会正能量,为营造和谐融洽的校园气氛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另外,高校要实施课堂教育和课外实践相结合,利用节假日和寒暑假开展志愿者“三下乡”活动和到社会社会实践基地考察的方式,把习近平新时代新思想带入基层、深入基层,服务基层。总之,我国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意识形态,就必须要运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让大学生增强“四个自信的”,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 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信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担当时代责任,让青春在新时代的改革开放的广阔天地中绽放生命的光彩,努力学习,练就过硬本领,努力提高综合素养,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参考文献

[1] 铁明太.多元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研究[J].求索,2016(05):27-31.

[2] 薛继红.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6(02):87-89.

[3] 罗迪.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02):106-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