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作用及对策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作用及对策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核心精髓,党和中央在十九大会议中强调了我国新时期必须要坚定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这是十分重要的文化建设项目。小学基础教育是针对学生群体进行初步培养文化自信的伊始,在文化自信“第一课堂”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和优秀品质,以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为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教育使命,应逐步加强夯实基础文化教育,完善文化教育体系。

关键词:传统文化 文化自信 培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2(a)-0165-02

中国拥有着悠久深远的文化历史底蕴,是我国精神文明的凝聚力和民族文化的精髓。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推进,需要依赖传统文化和经济政治的相互有机作用,是新时期我国文明和谐社会建设的核心内涵,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传承、延伸。因此,在小学阶段教育开始,教育责任机构和教师就必须要重视学生文化培养和文化自信建设,为我国精神文化和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奠定扎实的基础。

1 文化自信的概念及小学阶段培育现状

“文化”的概念宽阔且包容性强,文化自信在宏观角度是指对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可和高度自豪;在微观个体角度而言,文化自信是指国家的人民群众对本国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理想的尊重、崇拜和信仰坚守。但是,在我国现阶段内许多小学阶段的学生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对西方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态度等缺乏辨别能力,盲目信仰外来的文化内容营造的时代超前感和优越感,使得对我国传统文化缺乏重视,容易形成自身文化自卑[1]。

2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引导作用

(1)深化情感教育,奠定文化自信根基。

小学生是国家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小学阶段的少年儿童是处在思想、情感、智力的成长发育时期和敏感时期,对外界事物和信息的评断和认知、思考等仍没有形成清晰的概念,缺乏一定的独立判断和思考能力,需要成年人的有效指正和积极引导[2]。正因如此,小学阶段更需要社会和国家对青少年儿童进行教育干预和文化引导,借助传统文化作为小学生群体精神文化建设和培养爱国情怀的渠道,有利于我国素质教育的推广和全面综合型人才培养的实现。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我国文化自信建设的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而对小学教育阶段的针对性民族文化教育,更是国家文化自信形成的开端。

(2)渗透道德素养,重塑文化自信脊梁。

受长期传统教育模式下的影响,大多数教师只重视学生的卷面应试成绩,并以此作为教育成效的判断依据,对学生的思想文化教育局限在人生价值观、理想和信仰等方面,这导致了学生严重缺乏了道德品质教育的引导,对人生与未来缺乏思考和价值目标的定位,缺乏长期的学习奋斗和个人发展的内在动力[3]。青少年群体的学习目标和人生理想的形成需要以道德素养、精神品质的培养和建设为基础条件,不能进行成人的灌输理念和强行干预,必须是自发性的形成才有利于学生身体健康和素质全面发展。针对以上情况,在岗在职教师群体有义务在教育教学工作当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传统文化道德教育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操、素质品格的培养和发展,为国家培育德才兼备的建设者打下坚实的基础。

3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文化自信培育中的渗透策略

(1)以传统文化教育为导向,丰富校园活动形式。

目前我国的教育环境下,小学阶段的学习任务较为轻松,小学生在完成学习作业任务后的闲余时间大多不能有效地利用,荒废在不具积极意义的娱乐消遣当中,只有极少部分学生才能有效充分利用时间用于自我发展和文化培育。这导致了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上的缺失和忽视,对小学生的成长发育和生活学习的习惯形成不良影响[4]。因此,教育工作者要重视和加强小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建设,通过营造良好的文化学习氛围来推动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教师可利用积极的文化读物作为教育工具,加强小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例如,开展《三字经》《论语》等文化经典著作的研读会,由浅入深地在教师引导下深刻理解这些文化著作的深刻含义和精神文明,并开展学生互动分享讨论会。在校内建设传统文化长廊,在随处可见的大堂、楼梯、教室外墙等位置张贴传统文化故事的图片和内容介绍,广泛宣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营造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班级内,责任教师定期开展举办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班会,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辩论、演讲等多元化形式组织学生们分享自身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体会,互相交流思想和意见;学校还可以组织校园内的文化主题板报、汇演、广播、文化活动等多形式的比赛,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活动的参与度,提升学生对中华传统的了解和兴趣,全面调动学生的文化积极性;学校开可以开设具体的文化课程,包括书法课、国画课、民族手工课、太极拳课程等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兴趣爱好类课程,使学生既培养了个人兴趣爱好和技能发展,又在学习中逐渐领悟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2)以社会生活实践为路径,深化传统文化认知。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能局限于思想意识的传播,必须要实现对传统道德文化和精神的践行,做到思行统一。要实现小学生群体对中华传统文化彻底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教育,一方面,教师的讲授教育模式必须要创新,将传统文化的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让传统文化故事贴近实际生活环境,提高中小学生对中华美德的内涵理解,让传统文化回归到生活细节当中[5]。学校通过组织拓展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文化原则,让学生从生活细节中去发现和体会拾金不昧、尊老爱幼等优秀的传统美德。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要开拓全新的教育渠道,创新教学方法。因为有些传统文化的典籍和内容是以古文形式流传,教师必须要结合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特点,选择学生接受和理解程度高的方式进行有效讲解教育,给予文化故事和文化内容生动形象、直观活泼的展现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性,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

(3)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媒介,拓宽文化教育平台。

现代社会是信息化科技的时代,学生更容易接受到多元文化的熏陶和多样化信息的影响,社会文化和社会风气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神导向和价值导向、社会积极能量的引导,和谐美好的社会发展氛围是需要政府、社会、群众共同关注和努力的。我国必须要加强社会道德模范、社会榜样的事例宣传和精神传播,树立社会精神内涵,教育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作用,端正学生的价值观建设和文化内容建设,切实改善社会文化学习氛围,形成良性的文化循环体系。教育机构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引导和端正价值态度,从根源上杜绝有害信息对未成年人侵蚀和恶性影响,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和文化素养。与此同时,加强网络环境的净化、规范工作,以网络为媒介,为政府、学校、家庭等多方开启联动合作教育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和谐文明地使用互联网工具,并起到监督管理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的宝贵历史遗产和精神文化内涵的所在,也是新时代国情下精神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小学教育阶段开始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生培养和环境熏陶,对我国培养大批优秀素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丽平.浅谈小学语文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J].内江科技,2019(47):140.

[2] 张韶闻.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融合开发路径探索——以大象出版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为例[J].中国编辑,2019(8):62-66.

[3] 赵晓琴.浅谈传统文化在品德课堂中的作用[J].文学教育,2019(9):165.

[4] 刘立新,段玉春.優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落地实操初探[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9(Z1):105-108.

[5] 王华.依托国学经典优化小学德育[J].新课程研究,2019(18):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