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故事+”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故事+”策略: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承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生生不息的文化命脉。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为中国思政课程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在教学中,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美德故事结合起来,用故事+的方式,用好教材、用活教材,通过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培养学生高尚的人文底蕴,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 传统文化; 美德故事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4-044-00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出发,指出办好学校思政课,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期,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可以滋润学生的心田,启迪学生的心智,领航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道德与法治课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我们找到了故事这样的媒介实现了对接。我国有很多优秀的传统美德故事,大力弘扬了自强不息、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孝亲敬老等人文精神。在教学中,我们以故事+的多种组合方式,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和实践要求,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

一、故事+教材

鼓励学生亲自去寻找故事,在找故事的过程中发现其中蕴含的人文精神,获得启迪,培养能力。

1.到教材中寻找

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综合性课程,统编的教材更是贴近学生生活,为学生提供了很多经典小故事,这些故事经常出现在阅读角、故事屋、美文欣赏等栏目中。例如: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就有一个《苏武牧羊》 的故事,他高尚的名族气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这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成为课文的辅助教材,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2.到课外书中寻找

课外书中也有很多的美德小故事,学生可以根据教材的主题,去寻找相应的故事来补充。例如二年级上册《我的环保小搭档》一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低碳意识、节约意识。我国有很多关于节俭的小故事,如《隋文帝提倡节俭》《司马光以俭立德》《大将军爱惜庄稼》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去搜集这方面的故事,作为教材的延伸和拓展,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有的故事出版了专集,如《中国神话故事》《中国民间故事》《每日诵读》等,里面都是一个个浅显易懂又富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值得学生好好读读。

3.通過电子媒体寻找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寻找小故事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样会更加快捷、方便。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来搜索,也可以通过电台、电视机等方式来获取。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参与故事搜索的有效途径,更加激发学生对于学习的热情。

二、故事+演绎

我们的童年是在故事中度过的,每个人对于童年的回忆更多的是长辈给我们讲的一个个有趣而耐人寻味的民间故事。因此听故事、讲故事是最早的教学方式,它所提供的信息更易于被小学生理解和认同。

1.讲故事

道德与法治课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多种方式的讲故事。可以是在小组里讲故事,这样涉及的面最广,能让每个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进来。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选派代表上台来讲。这些学生的演讲,在语言表达、情感表露方面更加具有示范性,能够把故事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充分地展示出来,更加能够感染每个同学,这样讲故事的成效会更加显著。

五年级上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 涵盖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民族气节、仁爱宽容等很多中华民族的美德。上完这节课,可以举行一个小小故事会,让学生来讲讲自己搜集到的相关故事,对于本课的学习有进一步的提升。

2.评故事

每个小故事都蕴含了丰富的思想,折射出人性的光辉,它的育人功能是潜移默化的。教师在课堂上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辨,真正发挥小故事的教育功能。二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我们在公共场所》主要内容是社会公德教育。到结束本单元的课程时,学生讲了《孔子讲究礼节》这个故事,例举了孔子很多为人处世上的礼节,他不仅为自己的弟子,更是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听完这个故事,我叫学生想一想故事中讲了孔子的哪些礼节?接着,再让学生说说你最欣赏孔子的哪个礼节?为什么?学生们纷纷发言,有的认为孔子主动让老人先走,说明他能够尊重长者;有的认为孔子为盲人领路,表现了他的仁慈善良;还有的认为孔子在公共场所言行得体,不打扰他人很值得自己学习……一个小故事,激发了学生的很多思考,明白了该怎么待人接物,做个有礼有节的人。思想上的认识到位了,教师还要顺势利导,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哪些地方做得很好,哪些地方还存在不足?该怎样改正。一个小故事,一个榜样,能引发学生回顾生活,对照言行,修正自己,提升道德认识,这就是美德故事的魅力所在。

3.演故事

演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方式,表演故事是在理解故事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的再加工,是把故事的内容加上自己的体会进行的二次呈现,主观的成分更加多一些。因此,在讲故事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演一演故事,对于学生道德情感的自省和反刍更加有效。

(1)分析人物性格特点。要演好故事,一定要熟读故事,对每个人物进行透彻了解,才能更好地展现人物特点。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书上有个故事《朱冲还牛》,讲述了村里有家人三番五次把牛赶到朱冲地里啃庄稼,朱冲多次带上草料连同啃食他家的牛,一起送还到那户人家。那户主人感到很惭愧,再也不让牛吃朱冲家的庄稼。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讨论朱冲看到那家人家的牛来吃庄稼是怎么想的?又为什么还带着草料和牛送回?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深刻认识到朱冲宽容大度、团结邻里的高尚情操。只有领会了朱冲的道德品质,才能在表演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2)进行二次加工。怎样把故事的文字变成一个情景剧,这需要对故事进行再加工。可以对故事内容进行适当的增减;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表情;还可以配上音乐、服装、道具等。这样的再创作,无论是表演的学生还是观看的学生,都能把故事丰满化,把人物形象化,从而把文字的阅读提升到思想的再认识上。

三、故事+视/音频

现在的手机功能强大,除了通话、收发信息,还可以进行录音、录像。我们可以充分发挥手机的这些功能,把一些优秀的故事录下来,作为宝贵的学习资料进行收藏、整理、宣传,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多人的关注,真正把我们的文化精髓进行传承和发扬。

1.音频故事

我们可以让学生讲讲自己喜欢的小故事,并且把它录下来。讲的时候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分角色来讲,还可以配上音乐,这样就是一部非常完美的音频作品。学生自己讲故事、录故事、听故事,他们对于故事内容就更加熟悉,对于故事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更能引起共鸣,无形之中也把美好的道德情操根植于心。老师把这些音频故事搜集起来,在道德与法治课上播放,一起欣赏,一起分享,那将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家长也可以在家中播放,一家人一起收听,一起点评,那该是一个多么温馨的画面。这个过程既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陶冶情操、修身養性、融洽亲子关系的过程。

2.视频故事

现在很多家长喜欢玩抖音、快手等等,经常看见他们晒自己的宝贝。如果让他们来拍孩子讲故事或者表演故事,岂不更有意义。我在班级中举行了美德小故事的抖音比赛,要求学生和家长根据教材的内容,搜集相关的故事讲一讲或演一演,当然也可以和家长、同学一起合作完成。学生和家长的热情高涨,他们精心挑选喜爱的故事、设计情节动作、配上道具和服装,忙得不亦乐乎。视频完成,有的家长还进行了后期的制作,让作品更加具有观赏性。这些作品推送到网上,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和点赞,还有不少网友进行评论。学生在收获赞扬的时候,更加收获了成长的快乐体验,收获满满的正能量!

把故事录成音频、拍成故事,充实了教材内容,丰富了学习的方式,较好地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融媒体结合起来,把学生和家庭结合起来,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营造了和谐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这也是每个中国人所希望的。

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我们以中华美德故事为抓手,开展一系列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把仁、义、礼、智、信等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精神根植学生的心田,外化于学生的行为,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守住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参考文献:

[1]朱文武.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探析习近平的传统文化观[J]实践与跨越,2017(03)

[2]马月.中国传统道德文化视野下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危机与路径[J]现代教育科学,2015(02)

[3]邢国徽.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