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课程针对初中学生的阅读量有明确的要求。即要求教师结合课内外的经典读物指导学生学会如何朗读、默读,学习如何使用自身资源查阅经典读物,培养学生自身获取收集信息的能力。在这个先决条件下,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本文主要针对于初中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策略进行详细分析。
关键词:初中;经典诵读;指导
阅读量不是一蹴而就就能实现的,而是通过一篇篇文章的阅读,逐渐积累而来。学生只有沉淀一定的阅读量,慢慢提高自身的阅读能力,才能实现阅读自由。在进行阅读时,学生要在文章到手时进行略读,也就是观看标题、标语、摘要、前言、结束语等等,大致分析文章内容,并带着对文章疑问进行阅读,这样学生才能在诵读中得到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掌握阅读规律,帮助学生高效诵读课内外经典读物
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更多是由教师教授而来。从幼儿时期开始,学生首先接受的是绘本阅读,这一项是由家长来完成的,幼儿没有文字认知能力,但是会对绘本的彩色图片很感兴趣,这时的阅读就是图片联想阅读。到了小学,学生接受文字教育,但是小学生对文字依旧不是很敏感,也不习惯于文字阅读,于是小学读物依旧采用了图片与文字相结合的方式,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字的含义。步入初中阶段,学生对文字敏感程度大大提高,基本可以摆脱配图的解释说明,这时才是学生真正阅读的开始。班主任在进行阅读指导时,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课前文章的预习,将文章中的多音字、生词等进行标注,这样在阅读时才会有连贯性,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中的词句含义,抓住文章中的重点内容[1]。对于文章中的经典片段,学生可以大声反复的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断句能力。如,在国学经典《庄子·知北游》中的经典绝句“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经典易懂,学生结合上下文,就可以读懂其中的含义,人生短暂,时光一闪而逝,要珍惜当下的一切,把握好自己所拥有的时光,成就最好的自己。教师也可以在前期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阅读内容和经典选段,这些内容可以是学习励志方面的,也可以是贴近社会内容的能够满足学生阅读欲望即可,然后再逐步的引入经典,拓宽学生的思路,累积知识。
二、指导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经典读物,实现阅读自由
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在初次选择阅读文章内容时,往往随意性较大,学生更愿意选择一些猎奇的文章,带有丰富配图的故事书。这样的选择内容不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只求完成教师的阅读任务,对于内容的选择只求一个“快”字,没有对文章内容的好坏有一个完整的辨别,这就很容易在阅读時出现一些不受控制的现象。比如,现阶段的科技发展迅速,在网络时代的背景下,学生获取学习资源再也不是去资料室、图书馆等正规文学刊物的机构,而在家通过网络搜索内容,这样,很容易让年龄较低的学生遭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毒害,得不偿失。所以,在初期选择课外读物时,教师不妨帮助学生选择一些带有影视剧的文学经典读物。例如,初中语文课文中有关于《赤壁之战》的内容,教师可以选择其电影播放给学生,吸引学生的兴趣,在结合课文,选择文言的《火烧赤壁》让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就可以在阅读的同时对应电影的画面,让学生拥有一种代入感,激发学生诵读兴趣。或者,教师可以从四大名著入手,选择一部分适合学生阅读的原版内容,如,体现强烈个人特色描写的段落。比如,在原版的《红楼梦》中,林黛玉初次进贾府时的内容就很适合学生阅读,寥寥几字就将黛玉的弱柳扶风之姿描写的淋漓尽致。教师也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短片小说、科普读物等,在前期给学生一个大的方向,经过多次的铺垫,学生自己就可以选择恰当的合适自己的内容,从而实现阅读自由。
三、强化阅读意识,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
初中的阅读教育,应该是立足于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能力的发展,为其终身的学习奠定下良好的基础。如果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那么阅读就是步入成功的大门的金钥匙。想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理所应当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意识,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阅读习惯。首先,在初次阅读之前,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个好词好句本,然后在阅读到自己喜欢的段落和文章时,就抄录到本上,并写下自己喜欢这段话的理由,前期教师可以一周收上来一次这个本,看看学生选择的方向,给予一定的鼓励评语,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其次,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同一时间内选择同一本经典文学著作,然后每个月单独拿出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进行感想交流,促进学生对知识累积的思维广度,再由教师进行指导,保证学生可以进行有效的知识积累。最后,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感想落实在笔头上,也就是写读后感,然后,由教师批阅,督促学生多阅读,多动笔,然后让学生把每次批阅过的内容都按日期收好,一段时间后,再让学生自己看自己文章的变化。
总结
诵读经典内容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掌握阅读的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和笔头表达能力,进而帮助学生在文学道路上种下成功的种子。
参考文献:
[1]谷朝辉.初中班主任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的几点思考[J].汉字文化,2019(15):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