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

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在我国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人们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这是文化自觉的体现,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提高其竞争力。高校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充分挖掘校史资源,探索推进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路径的教学实践。基于此,论文对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展开了研究。

【Abstract】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cultural modernization, people have understoo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arried out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it. This is a manifest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which is conducive to enhancing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stimulating the vitality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mproving its competitivenes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fully exploit the resources of school history and explore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omot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path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Based on this, the paper studies the path for realizing the creative transformation and innovativ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關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校史资源

【Keywords】cultural self-confidence; traditional culture; school history resources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9)06-0100-02

1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科学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造性转化就是按照时代的特点和要求,对那些至今仍有借鉴价值的内涵和陈旧的表现形式加以改造,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激发其生命力。创新性发展就是按照时代的新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以补充、拓展和完善,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赋予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 [1]。把握这一科学内涵,应明确以下几点内容。第一,立足“国情”和“世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是人民历史的选择,也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必经之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为定义“我们是谁”提供了最佳的标准和参照。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深化,中华文明也在全球范围内参与交流和竞争,作为“软实力”,其输出能力与经济实力和军事支配能力这种“硬实力”的关系密不可分。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华传统文化受到外国文化不同程度的侵害、取代或挑战,通过文明互通,文明互鉴,保持创新发展,提高传统文化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第二,以现代化为目标。现代化既是一个世界现象,也是一种文明进步;前者是表象,后者是本质[2]。在文化方面,现代化要求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转型。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文化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之一。文化现代化不等同于否定和破坏传统文化,彻底抛弃传统文化的精华,丧失文化底线和文化自信。而是坚持批判性继承的原则,传承民族文化的优良基因,使其适应新时代需要,提高国家“软实力”。科学化固然是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取向,但人文化、人性化、人道化也是文化现代化的另一个重要取向,这个取向更加重要,需要以此驾驭前一个取向[3]。

2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意义

2.1 个人层面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利于提升人的精神生活品质。文化的创造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也是人。人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是促使文化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人的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精神生活的实质是对生命意义的体验和追求,“为什么活着”是人生的永恒之问。人具有创造性,通过心智的运用、思想的运动、精神的创造和对真理的探究,人类从创造中获得充实感,体会生命的意义,追寻永恒之问的答案。

2.2 社会层面

第一,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驱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人类社会每一次跃进,人类文明每一次升华,无不伴随着文化的历史性进步[4]。”第二,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源泉。在中华民族的价值体系中,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优良品格,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标注着传统文化的鲜明底色,为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第三,中華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有力地增强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经济全球化让各国经济快速发展,却也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民族意识和家园精神日趋淡漠。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中华民族强有力的自我认识、自我定义的思想源泉,有助于保持中华民族的精神独立性。

3 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无固定模式可遵循,也没有既定的道路供选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从两方面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路径。一方面是融入德育建设,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化资源,阐发其正当性和合理性,进行符合时代精神的运用和拓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来源,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风尚。另一方面是融入教学改革,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体悟,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以新时代的艺术手法,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表达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传播先进价值观念的优秀文艺作品。

4 探索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教学实践路径

笔者的教学对象主要是美术专业的学生,这是一个富有创造力和创新思想的群体。在教学中,注重挖掘校史资源,以真人真事为例,启发学生对文化现代化的认识,以身边的榜样力量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并鼓励他们成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一员。

4.1 纪念鲁迅先生,秉承延安鲁艺精神

鲁迅美术学院的前身是鲁迅艺术学院,1938年成立于革命圣地——延安。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擘,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判继承的杰出贡献者。鲁迅的思想具有独立自主、批判、求真和心怀家国的精神,是今天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鲁艺精神的主旨是站在时代思想前沿,成为先进文化的先导,为社会大众服务。作为“鲁艺”的传人,秉承鲁迅精神和延安鲁艺精神,与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要求同步,科学合理地对优秀传统文化创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4.2 学习李象群院长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

2019年3月20日,鲁迅美术学院院长李象群荣获第54届国际缪斯艺术奖,他是获此荣誉的首位中国雕塑家。作为中国当代雕塑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有《堆云·堆雪》《红星照耀中国》《阳光下的毛泽东》等。李院长认为,作为在东方语境下成长起来的艺术家,应该站在对民族、历史负责的高度和广度思考如何增强文化自信,要寻找东方文化,透析传统文化,挖掘地域文化,解构地域思想,不能一味地迎合西方。只有了解中国文化,才能建立文化自信。李院长近年的创作,更偏向于回归传统。在新时期文化现代性变革中,强调中国雕塑的本土化的发展轨迹,尤其在审美与文化身份上,致力于构建自身的“中国性”。李象群先生在创作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以当代价值观念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采用新的创作手法激发传统文化的生机和活力,以当代人文视角反思历史,反思人性,秉承延安鲁艺精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做出卓越贡献。

总之,充分挖掘校史资源,构造教学环境,如同烹制一道精美菜肴,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论”这把“食盐”添加进来,让高校思想政治教学营养又美味。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9-25(2).

【2】段菁菁.现代化八问—求索现代化中国方案[N].新华月报, 2017-10-26.

【3】何爱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现代化的历史经验[C]//第十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2018.

【4】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