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回归与融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不断传承发展的精神信仰。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和推动文化兴盛繁荣。然而,从当前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脱离,未能有效融合,授课内容及形式枯燥单一,缺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氛围,大学生也未能认识到其重要性。为此,重读李程博士编撰的《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2013年6月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深刻感受到在新时代环境中,高校应改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相统一,以有效推动大学生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得到充分发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养。

《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一书中,对于我国传统人文主义的双重性是这样论述的: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自身缺乏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很难有效地去培养大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也难以提高,导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缺失及疏离的原因主要有历史因素和文化多元化的因素。在历史因素方面,因晚清时期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加上贫穷落后,许多先进知识分子将此状况归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遮蔽民智,奴役思想。因此,传统文化被否定,进而影响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及继承。新中国成立后,仍然坚持此文化观及文化策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及继承的意识逐渐淡化。而改革开放后,随着综合国力的提升,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了其在社会发展及创新方面的价值。当然,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式微的另一因素则是新时代文化多元性带来的冲击。随着全球信息化的深入,社会转型及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经济社会呈现多元化的特征。这必然导致价值及文化的多元化发展现象,一些负面文化严重冲击着国家意识形态及文化体系。尤其是在网络技术的冲击下,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西方文化思潮传入中国,影响着青年人的价值观、世界观及人生观,加上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意志较为薄弱,尚未形成成熟的价值观等原因,导致其难以准确辨别网络信息,混淆视听,极易接受大量的负能量。此外,高校自身不重视传统文化教育也是重要因素之一,许多高校为增加就业和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常常忽视大学生人文素养及传统文化素养的教育。

提高中华传统文化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途径,一要转变观念,注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机制建设。《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一书中提出,高校应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以辩证的眼光批判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变。同时,高校还应在思想上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挖掘其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出台相应的文化教育文件来强化制度体系建设,从管理机制、领导体系、师资培训、经费投入课程标准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提供保障。二要强化课程改革,构建传统文化课程体系。《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一书中建议,课程设置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作用的发挥,为此,高校必须强化课程改革,改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边缘化的现象,构建新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将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纳入其中,并将其作为必修课,同时开设诸子百家、四书五经等经典阅读的选修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中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可读和生动。此外,还可依据区域文化资源优势,编写地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以打造民族精神和地方特色的思政教材。三要營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良好氛围。《传统文化精神与大学生思政教育》以利传承精神,接续道统;以求推广学术价值,彰显学者思想。所以,在大学生生活和学习的主要活动场所中营造出高雅、健康且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校园文化氛围,开展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感悟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及精髓。

(基金项目:甘肃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研究重点项目,项目名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大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研究”,项目编号:XCSXZ201614)

(江秀华/硕士,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景晓文/学士,兰州石化公司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