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探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和模式探究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正在复兴,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也在进行,但存在实施效果不理想、影响效果不佳等问题。这与专业师资力量、教学方法、文化氛围、家长配合等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宗旨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青少年热爱我国优秀文化,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打下文化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需要整体社会的努力,包括社会文化的正确宣传引导、学校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学生自身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2-0190-0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今天,我们提倡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从中汲取丰富营养,否则就不会有生命力和影响力。”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在新的时期,我们结合历史,面向未来,继承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须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中国傲立于世界之林的重要根本,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主要支撑。结合如今社会情况、教学情况,我们需要改变青少年的学习环境,使其认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外来文化涌入中国,冲击着传统文化。一部分人尤其是部分青少年乐于接受外来文化,并且推崇备至,反而轻视甚至否定传统文化。而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许多地区将传统文化开发成旅游项目,使其利益化。一些学校传统课堂设置不合理,存在形式化,传承不当,忽略了传统文化本来的意义,导致许多优秀传统文化发展陷入困境,面临危机。因此,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与其他国家不同,中国的传统文化有极强的凝聚力,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共同创造的文化遗产,素来向外推广,而不流失。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中华民族的统一,促进文化交流,增加文化软实力。这是中华文化发展创新的需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需要。当今,文化的发展要站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国力,必须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推广。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现状

在国家政策引导下,部分地区已经开始推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但是根据推行情况来看,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并没有受到强有力的推广。

在教育制度对成绩的刻板要求下,学校忽视,家长不重视,使得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推广形式和内容受到很大阻碍。课程内容片面,课时量少,活动单一,教学模式枯燥,加之学校教师在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未经过系统专业培训,知识技能及教学方式存在老套落后等现象,学生课程压力较大,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学习。

在上述阻碍因素的影响下,学生无法对优秀传统文化产生兴趣,更无法充分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创造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

当下青少年缺乏良好的文化环境是导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播不利的因素之一,学校作为青少年学习的主要活动地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需要学校提供浓厚的文化氛围。充分利用学校班级的文化墙、图书角等传统形式,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关内容信息。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发掘学生的兴趣,成立在专业教师领导下的学生传统文化社团,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进入相关的社团,如可成立戏曲社团、书法社团、朗诵社团等。

良好学校传统文化氛围要在学校生活中的各个方面进行营造,有利于学生无时无刻地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部分对优秀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上述举措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对优秀传统文化不感兴趣的学生,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良好的氛围就是良好的开端。在校园中,我们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体作用,通过丰富课堂内容、创新课堂形式等手段,让国学经典进课堂。

精选教材,让学生了解到真正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引进、介绍《三字经》《千字文》等经典篇目,带领学生观看京剧、昆曲等传统戏剧。让学生从各个方面,充分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优化师资力量,让专业教师开展课程。当前优秀传统文化以国学课程形式在校展开,传统文化课教师一职皆由语文教师兼任。这样的情况,并不能使学生领会到真正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只停留在朗诵课文、背诵课文的层面。用专业的传统文化教师进行教学,或对语文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优化师资力量,能够使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的了解。

将传统文化课程与考试课程区分开来。在社会大环境对成绩的重视下,任何科目与学习成绩挂钩,都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要让传统文化课程有别于其他科目,成为真正的兴趣课,而不是成绩课,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兴趣的目的。

使优秀传统文化教学融入教学环节。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教学始终,晨读晚诵。早晨7:00-7:20,坚持古诗词晨读,读经诵典,烘托文化氛围。一天的學习结束后,晚作业时间,使学生根据个人兴趣,查阅传统故事、经典篇章,自行学习,朗读背诵。同时,每周开设优秀传统文化课程,稳定课时,真正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广重视起来。四、积极建立家校联合模式

中小学生的主要活动场所是学校和家,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使学生接受、了解传统文化不能仅仅依靠校园的氛围营造,当学校和家相联合才能更好地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生活。学校要向家长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学校要打造具有传统文化气息的计划,请求家长的理解和配合。在具体的实施中学校在保证校园传统文化氛围的前提下,以家庭作业或是实践活动的方式使学生家庭与学校文化氛围相配合。其具体的活动可以如下:家人定期为学生讲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其内容可以是多方面的,可以讲述一些符合自己孩子性格兴趣的一些内容,并由学生将通过家人所学到的优秀传统文化向班级同学进行介绍。

开展家校优秀传统文化联谊活动,利用学校的传统文化兴趣社团在元旦、元宵节、中秋节等一些传统节日及恰当的时间节点进行如诗词歌赋比赛,书法比赛、传统民族服装走秀、传统文化特色表演等,这些家校活动学生和家长以及在校教师要共同参与,增进学校与家长、当下课程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触,使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生及学生家长的生活中进一步得到熟悉和认可。

虽然近期中国的传统节日发展态势有所好转但仍处于低谷期,过洋节的现象还普遍存在,为什么会这样?相关商家在利益的驱使下大肆宣传过洋节,某些媒体为迎合这样的情况也错误地引导了学生过洋节而忽视过中国传统节日。若想解决这样的问题最好的方式还是在网络媒体的文化宣传引导上,但学校和家庭也要做出相应的努力,学校可以在每个传统节日前介绍、宣传该传统文化的来历,及国外对于本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而中国存在的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不重视,以国内外对传统节日的对比情况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促使传统节日文化得以复兴。学生在家与亲人过传统节日,留下照片及视频等资料上传到相关平台与大家一起分享,从而带动小的文化氛围。

五、结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宗旨是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青少年热爱我国优秀的文化,为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打下文化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意义重大的活动,需要整体社会的努力,包括社会文化的正确宣传引导,学校的文化氛围的营造,家长的积极配合,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教学方式的有效性,学生自身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只有整体社会有优秀传統文化的氛围,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与传承才会稳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