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和谐社会建设的新时期,从我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精华和精髓,使其融入到高校学生工作之中,加强学生的荣辱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提升其使命感、时代感、责任感是非常必要的。研究和梳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注重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的衔接,以期促进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推动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校;思想道德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207-03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加深,文化多元化的思潮不断涌现,西方发达国家的价值观念日益影响着青年大学生。大学生在接触西方文化过程中,一方面可以从西方文化中获取很多有益的知识,另一方面也会从西方文化中学习到许多糟粕的内容。由于大学生思想、意志、身心还不成熟,西方文化中糟粕因素可能对大学生的影响会更深,后果也会更严重。要利用好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使其与当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契合。一方面培养其爱国主义思想,另一方面使他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学术界十分注重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推动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并成为研究的热点。在这方面已有许多有影响的成果相继问世,其中一些已经转化为高校进行道德建设的准则。本文认为,高校思想道德建设包含对大学生实施的思想政治教育、德育工作、人文素质教育等几个方面。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做一个简要的回顾和评价。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里,搜集到大量的相关文献。纵观以往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德育工作的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
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德育工作研究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依托。在世界各种思想文化交融激荡的今天,如何把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育结合起来,增强我国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创造出符合时代精神的民族和谐新文化,构建和谐校园文化体系,是高校的重要使命。当前,向民族传统文化寻求思想资源,是创新高校德育工作的一条重要的有效途径。
蔡英谦认为,传统文化传承具有二重性,对人的思想道德影响也是双重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亦有糟粕,因而,我们对待民族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地继承,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杰出人物中学习传统美德,是培养和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途径之一。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自古人生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等。从这些历史人物中学习他们的爱国、为公、勇敢、勤俭、智慧、友善的品德,更要体会他们的精神境界。
岳红认为,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政治素质教育、诚实守信教育、敬业进取精神教育、克己内省精神培养,加强高校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薛虹认为,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信念与理想较冷漠,追求享乐意识趋强、集体主义观念缺乏,无私奉献精神淡化、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缺乏、社会公德表现欠佳、竞争意识和方法欠正确等。针对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对大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达到我们预期的培养目标,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培养合格人才。
刘振山认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矫正我国目前道德领域出现的一些负面因素,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要赋予优秀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意义,用时代语言阐释古代经典,使其和我们今天的生活、学习比较接近,易于为人所接受。同时要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建立新的文化内容和形式,丰富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夏明群、余京华认为,在高校的实际德育工作中,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条件使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加强现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中发挥应有的作用。要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传统文化修养,加强教师自身的文化素养,在教学环节中进一步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正面教育价值。巩若刚认为,高校道德建设必须加入武德教育的内容,才能改善或者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
通过以上回顾看出,在优秀传统文化和高校德育工作方面,几位学者研究的重点无外乎这几个方面:首先,都认为我国传统文化中既有精髓又有糟粕,当今高校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汲取优秀的道德资源,积极主动地推动高校德育建设的和谐发展。其次,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群体中出现了一些负面思想,成为当前我国德育建设面临的挑战。要使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道德建设相结合,引领大学生时刻保持积极向上的思想。最后,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意见。
诚然,整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发挥出应有的育人功能。但是,优秀传统文化更需要与我国当今所弘扬的主旋律相匹配,需要与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相协调,需要与我国文化建设相统一,才能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传承,才能更好的开展高校思想道德建设,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但是,他们的研究缺少从社会学、心理学、人文学等学科的角度分析当今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缺乏从这些学科的角度提出相应的措施。他们只是浅显的描述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且大致的甚至是严重的描述了大学生存在的一些负面思想,缺少理论支持,论述显得比较空洞。另外,他们提出的建议也缺少制度的保障,实施起来比较困难。缺乏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单一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实施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机制,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会比较小,更与学校的初衷相背。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随着高校人数的不断增加,加上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转型及变革,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以及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在党的思想指引下,对大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对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充实和补充。
王敏光、惠红丽认为,借助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更加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在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方面,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健康合理的伦理道德思想,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基本道德素质。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了许多在今天看来仍有着积极意义的人文、科学思想,其中蕴含了以爱国主义、民族精神为精髓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与我们党的指导思想相辅相成、互为补充。
于静、刘世强认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当代大学生的价值体系、人生态度等发生了巨大变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机结合,并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充实各种各样的教育内容,以消除其不利身心发展的思想因子,是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有效途径。沈光、孙倩认为,部分大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思想信念模糊、价值趋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失、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为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根治这些问题的优秀资源,引导大学生改变其思想状况。张义明认为,当代大学生在从一个传统体制向现代体制的转轨过程中,自身人格也正由传统转向现代,他们的主体独立意识在逐步觉醒,正在从消极的、被动的行为惯性中解脱出来,积极主动地参与社会生活。但是大学生人格发展也存在非理性的一面,部分大学生价值观仍然存在着相对混乱的状况。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借鉴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大量的能促使青年形成积极、健康、向上的人格等教育资源,主要是结合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人格伦理教育,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更加具有活力。
几位学人的研究有相似之处,又有个别地方的迥异。他们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大学生的思想良莠不齐,需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求资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完善学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但是他们的研究也存在许多不足。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互脱节,致使宏观因素的影响机制不明确,而微观因素的直接影响缺乏说服力,特别是微观原因之间互相包含甚至互为因果。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问题多停留简单的描述,缺乏实证方面的研究,缺少实质性的策略以及建议。虽然学人提出了简单易行的操作模式,但是实施后的效果差,可能会流于形式。如何调动大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其积极向上的人格结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并没有找到可行的措施。
三、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大学生道德素养研究
国家间的软实力之争越来越激烈,软实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力资源之争。大学生群体是我国人力资源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作为民族的未来,承担着重要的使命。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高校大学生也应该使自己的道德素养不断提高,以适应现代文明社会的需要。但是,当今某些大学生的道德素养不高,主要表现在诚信缺失、理想人格欠缺、人文素质较低等方面。一方面,近些年来,由于受中国传统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的影响,高等教育一直存在着人文教育弱化的倾向,重理工轻人文,重专业教育轻道德教育;另一方面,在社会转型期容易产生新旧观念的冲突,大学生容易接受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
任伟从教育角度和制度角度两个方面阐述了大学生诚信缺失的原因,认为缺乏正确的教育评价体系、制度不健全对诚信原则会产生负面影响。另外,高校中的许多与学生关系甚为密切的职能部门,工作的无序、制度的缺乏、管理上的松懈、监督不力等现象,客观上助长大学生诚信的缺失。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信思想是中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和辉煌的传统文化的支柱之一,是最根本的道德规范。李涛也认为,当今大学生存在诚信缺失现象,需要从我国优秀文化中找寻诚信思想的内涵,进而对大学生进行教育,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到诚信对他们而言是立身之本,是人格健全、道德高尚的重要内容,是成为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是跨入全球化时代的准入证。
何小春认为,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的今天,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但是也有部分学生的思想比较迷茫、消极。而大学生的理想人格的培养不能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割裂,要对他们进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教育,志存高远的崇高理想教育,创新进取的人生态度教育,集体主义的道德价值观教育。培养和塑造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陈捷认为,理想人格是人追求自身本质力量而对美好人生形象的预设,它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中最推崇和向往的人格模式,对理想人格的追求是社会健康进步和人全面发展的动力之一。重视理想人格教育、确立理想人格教育的标准和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对理想人格的具体规定三个方面相互联系,这样才能建构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人格。21世纪的大学生应该适应我们这个时代的发展,具有时代精神,并把时代精神和传统美德集于一身,达到真善美和谐统一。
王丽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对今天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应该把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去,找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中国传统文化人文精华主要表现在道德教育、天人合一、追求和谐、自强不息等,高校应利用先进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从祖国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得到启迪,多途径多形式地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这将大大地推动对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工作,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文化素质,有利于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王培强认为,我国古代优秀的诗词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素质内容,文化素质教育就是要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的传授、环境熏陶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并使当代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熏染下形成优秀人格。
学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道德素养的研究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无一例外的都认识到优秀文化对大学生道德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的作用。只是,绝大部分只是简要的描述,而没有具体可行的措施。虽然有些学者提出了要改革课程设计、增加古典文化经典学习的力度、引导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一些经典的人文科学知识等措施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此外,有些学者从建立规章制度,增强法律制约,建立高校诚信测评机制视角出发,要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树立教育及教育者的诚信形象,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创新诚信教育方法。但是他们无疑都忽视了现今我国高等教育培养、教育学生的固有模式,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实施面临诸多困境,此外,大学生道德素养的提升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个方面的良性互动,只从学校的角度去实施,难度较大,效果较差。
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综述,这些路径分析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有的切实可行。但是绝大部分学者是站在教育者的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缺少从被教育者的视角考虑问题,更没有体现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这难免使学生出现不情愿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情绪,这不是学校的初衷。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一方面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协调,同时,作为实施教育的主体,自身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这样才能教育好学生。另一方面,作为大学生更应该积极主动学习我国的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有价值的道德资源,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使其各方面健全和谐发展。
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文化背景。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期,制定使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有制度保障的和激励机制的措施,充分合理科学的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是我们需要继续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岳红.关于新时期高校道德教青与传统文化的冲突与整合[J].教育与探索,2006,(24).
[2] 夏明群,余京华.用优秀的传统文化铸就现代大学生的道德修养[J].文化与艺术,2007.
[3] 沈光,孙倩.浅谈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观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7,(3).
[4] 王敏光,惠红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优秀传统文化介入探析[J].科教文汇,2007,(6).
[5] 何小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理想人格的构建[J].茂名学院学报,2006,(2).
[6] 于静.刘世强.活化民族优秀文化传统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中国成人教育,2007,(1).
[7] 任伟.继承优秀传统文化, 加强高校诚信教育[J].教书育人,2006,(10).
[8] 巩若刚.浅谈武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J].教育前沿,2007.
[9] 张义明.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9)
[10] 刘振山.优秀传统文化与道德重建[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7,(7) .
[11] 李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诚信品质培养[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5,(12).
[12] 薛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思考[J].前沿,2006,(8).
[13] 王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5).
[14] 蔡英谦.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资源[J].广东教育学院学报,2007,(2).
[15] 陈捷.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大学生理想人格的建构[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