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高职院校开设普通话课程已较为普遍,普通话教学已成为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环节。但普通话课程普遍存在教学方法单一,内容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问题。面对目前高职学生精神文化状态以及被动学习的状况,我们尝试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融入普通话课程中,希望借助于普通话课程与传统经典诵读的结合,一方面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提升人才素质培养的效能。
关键词: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经典诵读;传统文化;人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25-0247-02
作為新时代的教育者和建设者,当今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都有责任,也有义务承担起传承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尤其是人文素质课教师,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中,引导高职高专学生诵读传统经典作品,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以及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
一、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现状的思考
高职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简称,高职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既有共性又有自己的个性。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共性”在于他们同属于高等教育,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符合高等教育的规律,以及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高职教育的“个性”在于“职业”,因此其人才培养目标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即重视技术性、专业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高职教育同样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但目前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普遍存在着“重技术、重功利,轻人文、轻素养”的不良倾向。很多高职院校偏重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希望在短期内使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而人文通识课程由于在短期内无法体现教育成效,学校和学生不重视,因此不断被边缘化。这种倾向体现在课程设置上,则是重视对学生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用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对学生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这也导致了高职院校人文通识教育的开展举步维艰。
二、当前高职院校人文基础课程——普通话教学现状的反思
1.高职院校重视程度不够。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其特点在于职业性,培养的是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决定了它与社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其人才培养要适应职业市场的需求,这是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根本动力。与此同时,其特殊性也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重技术、重功利使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过多地重视学生的专业教育,忽视人文通识教育,如大学语文、应用文写作和普通话课程,课时一再被缩减,甚至取消。以我校普通话教学为例,在一年级开设普通话课程,但课时较少,只有18个课时,除去期末口试,真正用在普通话教学的课时偏少。人文通识课程的减少甚至取消,不仅影响高职学生个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从长远来看,也影响了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必须改变高职院校对人文教育的重视程度。
2.高职学生对学习普通话的认知程度不高。由于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对毕业生的普通话水平没有做硬性规定,而且很多企业与岗位也没有普通话水平方面的要求,导致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对普通话的学习都不够重视。他们认为普通话是一门可有可无的课程,课堂上部分学生对普通话练习活动参与不积极。而且他们还认为自己从语言发音到表达习惯都已成形,不易更改。他们没有认识到讲一口流利的普通话对于提升个人外在形象,表现个人形象和气质,以及在求职和工作的过程中的重要性。
3.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达标。高职院校普通话教学软硬件条件不达标主要表现为师资和教学设备两个方面。首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师资力量不足,普通话教师多是从事语文教学的中文专业教师,他们存在着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表达不清晰以及大部分未接受专业的技能训练等问题,这些都不能达到普通话教学的要求。其次,教学设备不完善,部分高职院校没有足够的语音教室或是多媒体教室用于普通话教学。尤其是语音教室,即使有也仅仅限于外语教学使用,而普通话教学则被排斥在外。这些条件的限制都给普通话教学的效果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三、传统经典诵读融入普通话教学的意义
1.促使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的教学改革。我国正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高职学生的素质教育成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语言表达能力和传统文化修养是个人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课程也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重点。爱因斯坦曾说:如果学校仅仅是专业教育,培养的只是有一技之长,但无人文情怀而又自以为是的专家,这样的人只能“是一个畸形的人、零碎的人、不健全的人”。高职院校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使学生不仅成为专业技能型人才,还能以良好的素养作支撑,在激烈的职场竞争中拥有可持续成长的能力。将传统文化经典诵读融入普通话教学中,一方面可以提高课程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及高职院校人才素质培养的效能。
2.提升高职学生综合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普通话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而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以教师讲授为主,练习的内容也是单调的语音,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表达欲望。而诵读经典,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培养正确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个人的语言表达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体现,能为个人发展提供良好的人际环境。随着社会对高职人才需求的激增,高职学生人文素养日益成为高职教育的重要牵制要素。很多高职学生虽有表达意愿,但常常言之无物,内容空洞。不少学生口头和书面表达语序混乱,词不达意,思维常常与语言表达脱节。还有不少学生表达能力欠缺,说话时不流畅、观点不清晰,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意思。方言区的学生则存在普通话发音不标准,语感不强,有的学生甚至有用普通话表达困难的情况。针对高职学生人文素养缺失以及口语表达困难的现状,经典诵读是有效提升高职学生人文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高职院校普通话课程应积极采用有效的经典诵读方式,丰富普通话教学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口语交际能力,使高职学生成為真正意义上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获得社会认可,充分发挥个人价值。
3.提升普通话课堂教学效果。将传统经典诵读融入普通话教学中,用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普通话课程教学,能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改善学生的语言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普通话课程的“育人”功能和语言表达训练目的。以标准的普通话语音为平台,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改善语音面貌,体味中国文化、语言文字之美,吸引他们主动学习,甚至萌生提升自我的愿望。只有这样,教学效率才会逐渐提升,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走进更多学生内心,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滋养学生内心,帮助他们加快走向成熟,增强职业素养,帮助推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求给普通话课程注入新的活力,提高普通话教学效果,高质量地、及时地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四、结语
将经典诵读融入普通话教学中,是对普通话课程改革的有益尝试。同时,他也能够弥补高职院校偏重技能培训带来的弊端。高职院校提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中,“高素质”不仅仅指的职业素质,而是应包括人文素质在内的综合素养。经典诵读融入人文素质课程,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文化熏陶,健全学生的人格,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高职院校也需要培育自己的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经典诵读能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培育高职院校特有的校园精神。校园文化和校园精神是一种无形资产,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他能够影响身在其中的每一位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建立起和谐校园,在无形之中塑造每一位学生的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袁梅.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学现状和策略探究[J].现代语文,2017,(11).
[2]柯聪.传统文化经典悦读融入高职普通话教学探索[J].学科探索,2018,(15).
[3]徐源.基于隐性课程文化的高职人文素质提升策略研究——以传统文化经典诵读为例[J].职业教育研究,2013,(2).
[4]金璇.高职高专院校普通话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