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路径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路径研究

摘要: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高校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培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增强青年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树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更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DOI:10.13784/j.cnki.22-1299/d.2020.06.0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和创新发展,始终将其作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基和立足点,始终将其作为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命脉来看待。2014年3月,教育部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制定并发布《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7年1月和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先后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和《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强调高校要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文化基因的校园传承。因此,在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传承发展上,各类高校担负着重大使命,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春大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起步较早,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可以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提供一些参考。

一、高校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习近平同志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高校开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处于“拔节孕穗期”的大学生真心认同、真情纳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接班人和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有益于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3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明确回答了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了国家的价值目标、社会的价值取向和公民的价值准则: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涵养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入耳入脑入心,敦化为民风民俗民德,一条重要的途径,是必须与中华文化的根本相融通。”[2]換言之,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价值观、道德荣辱观、职业人生观,这是大学生立足现代社会的道德基石。加强对大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促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路径之一。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忠诚、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担当,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国家最深沉的忠贞挚爱之情,可以用来树立大学生的爱国情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业精于勤、荒于嬉”“天道酬勤”“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勤有功”“敬业乐群”等丰富的敬业思想,可以用来培养大学生的敬业意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言九鼎”以及“曾子杀彘”“商鞅徙木为信”“季布一诺千金”等诚信文化资源,可用来培养大学生诚实守信的优良品质;立己达人、厚德载物、扶危济困的仁爱精神,可以用来塑造大学生的友善人格,使他们学会和谐妥善地处理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心存善念、理解他人、尊老爱幼、乐于奉献、热心公益慈善的良好风尚。

●有益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3]“随着我国对外开放日益扩大,西方各种社会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以洋为美、以洋为尊,甚至贬低、漠视优秀传统文化的现象。”[4]随着西方节日文化、生活习俗的渗入和外来文化的恶意入侵,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盲目崇洋媚外、对本国文化不自信的现象。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最深厚的软实力,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坚实根基,是涵养文化根脉的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提升文化自信的丰富资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生命境界,“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这些都很容易为不同国家和民族所理解认同与接受。高校加强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进而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避免堕入“以洋为尊”“唯洋是从”的误区。

●有益于校园文化建设和打造书香校园

校园文化是学校所特有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学校自身形成并发展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校园文化以各种形态存在于学校之中,充溢在校园的每个角落,渗透于各个领域,影响着每个校园人。依托传统文化构建健康向上、和谐宽松的校园精神文化,有利于创建师生健康良好的精神家园,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思想理念,“自强不息、扶危济困、见义勇为、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求同存异、文以载道、俭约自守”等人文精神,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源。高校通过举办传统节日主题团日活动、国学知识竞赛、中国最美诗词大会以及节日文艺晚会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更多地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去,有利于使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学生的日常言行,增强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遭遇的“瓶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领导重视是成功开展各项工作的一条普遍经验。部分高校领导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有偏差,没能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独立性,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仅仅是为思想政治理论提供了教育资源,单纯地为思政理论课服务。因此,部分高校以就业、考研、考公务员为导向设置课程,偏重学生专业课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忽视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可有可无,致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开设极少或没有开设,选修课虽然开设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程,但因为选修课课时少、受众面小,加上部分学生颇具功利色彩地对待选修课,把选修课当作“混学分”“补充学分”的工具,既提不起兴趣,也听得不认真,导致选修课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效果不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匮乏

教师是课堂教学活动的发起者、执行者、实施者和依靠者,是决定教育教学质量成效的关键要素。师资队伍建设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牛鼻子”。搞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全面提升教师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教师必须热爱优秀传统文化、学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优秀传统文化、践行优秀传统文化,才能“让有灵魂的人影响灵魂”,去积极影响大学生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师资力量匮乏的问题。有的教师缺乏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十分愿意承担专业课或特色课,而不愿意承担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有些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薄弱,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难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合理贴切地融入渗透到课堂中来。此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的形式多为“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课堂模式,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互动少,陈旧的课堂教学模式很难使学生深入认识和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学生不愿意学

有的学生缺乏文化自信,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不合时宜,是封建时代的产物,相反,对西方文化盲目崇尚,认为西方的文化是科学的、前卫的、先进的。有的学生从功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传统文化不能解决就业、考研问题。有的学生传统文化功底薄弱,对文言文畏惧,不愿花时间精力去钻研领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大学生要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自然离不开大量的文言文阅读。阅读文言文是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种手段,唯有多读,才能领悟文言文的内在魅力,逐渐领悟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文言文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一种典雅古奥的古代书面语表达方式,文言文的字词具有固定的意思和用法,与现代白话文有很大差距。“95后”“00后”的大学生认为“之乎者也”干涩无趣,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为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缺乏“文化亲和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存在敬而远之的抵触心理。这种抵触情绪往往使大学生不愿意潜心学习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路径

●壮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师资力量

为了增强教师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感,夯实教师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功底和教学基本功,长春大学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的培训,通过发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听取专家学者讲座、开展学术研讨会和交流会、组织参观相关活动等形式,让广大教师主动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切实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学校引导教师立足学科和课程,围绕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展开学术研究。例如:“汲取古人政治智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被立为长春大学2018年校园文化精品项目;“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养成教育研究”“吉林高校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被批准为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十三五”规划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被立为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课题);“传统文化视域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传统文化教育策略研究”被批准为吉林省教育科学2017年规划项目。此外,学校鼓励教师就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如何融入课程撰写学术论文,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中国政治思想史》课程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及融入的路径等问题开展教学理论研究探讨。

●打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堂主阵地

课堂是最好的载体,能够更加全面、系统、可持续地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受到更好的熏陶、获得更多的感悟。长春大学行政学院的教师自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国政治思想史》专业课程之中:在讲授儒家政治思想时,讲到孔子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名言,激励大学生志存高远,不为眼前烦恼所困;以孔子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曾子的“吾日三省吾身”教育大学生应经常自我反省,虚心接受他人的批评,客观看待己之长短;当讲到清代魏源的政治思想时,引用他的“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的名言,教育大学生坚定制度自信。任课教师还组织大学生開展“跟习近平总书记学用典”演讲比赛,举办“领略国粹魅力,学习中国政治思想史上的经典理论”微课制作竞赛,运用大学生喜爱的、生动活泼的多种形式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统一。市场营销专业的任课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财经类课程相融合,如讲到营销创新时,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变易”思想,“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鼓励大学生学会变通,激励他们在市场营销中的创造力与革新力。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融入公共课教学。《大学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关系十分密切,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都蕴含在《大学语文》教学课程当中,《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目有《孟子》《老子》《国语》《战国策》《诗经》,还有屈原、贾谊、班固、陶渊明、颜之推、张若虚、李白、杜甫、柳宗元、韩愈、白居易、欧阳修、苏轼、陆游、辛弃疾等人的作品,这些文质兼美的佳作包含了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明进程中形成的文化思想和精神气质。《大学语文》任课教师凭借得天独厚的优势,自觉承担起发扬传统文化的重任,将传统文化教育贯彻落实在大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当中,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阵地。●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融合

校园文化是以全校师生为主体、以校园活动为载体、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性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知情行意。为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长春大学精心设计校园文化活动,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努力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能散发出优秀传统文化的芳香,形成一个学生愿意学习、体验、交流优秀传统文化的环境。

校团委支持成立书法协会、武术协会、汉服社等社团,力图给学生营造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孔子像巍然矗立在图书馆前,阅览室内悬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名言佳句,引导大学生立大志,加强自我修养。图书馆购入《习近平用典》一书,该书以习近平引用的古典名句为主线,既结合引用时的语境对典故的现实意义进行解读,同时对典故的背景、义理进行诠释,成为长春大学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读书。宣传部门利用学校的宣传橱窗、电子屏幕、建筑墙体等制作涉及诚信、礼仪、勤学、孝义等展现中华传统美德内容的宣传喷画,让大学生随时随处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

为了在学以致用中加深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长春大学积极指导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实践,形成浓厚学术氛围。例如,“学习古人政治智慧,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微课制作项目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批为国家级项目;“迷你微国学”项目参与第四届长春大学“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获得省级立项。在浓厚的优秀传统文化氛围的熏染下,学生自觉由传统文化的接受者成长为真正的热爱者、传承者、践行者。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辅导员的思想政治工作

长春大学的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中经常利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化解大学生成长中所面临的问题。针对部分大学生学习缺乏韧劲的问题,辅导员召开专门的座谈会,引导学生“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鼓励他们树立“功崇惟志,业广惟勤”的理念,用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教育大学生坐得住冷板凳、耐得住寂寞与诱惑,一步一个脚印地朝着建功立业的目标踏实前行;用晏子的“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思者常达”的良训,激励大学生刻苦学习的勇气与斗志。当学生遭遇考试挂科、失恋、求职受挫时,辅导员用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鼓励学生战胜成长中的烦恼。针对部分大学生过度整容、极端减肥等不当做法,辅导员用道家的道法自然、大美无形的思想劝诫学生追求顺其自然、自然而然的大美,使學生认识到“腹有诗书气自华”,应该着力培养内在气质,做到内外兼修。

总之,长春大学近几年积极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实践中大胆创新,搭建各种平台,逐步拉近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的距离,从而使得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润物细无声”地滋养着学生的心灵。

基金项目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思政专项课题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JJKH20180974SZ)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

[2]罗国杰,夏伟东.古为今用 推陈出新——论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J].红旗文稿,2014,(7).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94.

[4]孔祥龙.论高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意义[J].智库时代,2019,(3).

作者简介

李桂英,长春大学行政学院教授,历史学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俄国史。

责任编辑 张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