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时代呼唤和现实要求两方面来看,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势在必行。目标培养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包含性、方式方法的通用性、途径的结合性,为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提供了可能。价值引领性、文化渗透性、理实一体性、育人实效性是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应有特性。基于此,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应构建联动育人体制机制、营造特色文化育人氛围和形成立体化育人格局。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院校;德育
[作者简介]凌烨丽(1980- ),女,江苏海安人,常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博士。(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思政专项课题“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中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以常州高职教育园区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SJB452)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0)09-0083-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全球化”大格局,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无疑应突出“中国特色”,优秀传统文化即是其中关键内容。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在高校德育环节中,需要适当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既可以拓展德育新思路,亦可推动文化被更好地传承、发扬和创新。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必要性
1.时代呼唤。2018年9月10日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明确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健全国家职业教育制度框架”中同样提出“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因此,高职德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兼顾“德”“技”精神的双重培养。而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来的精华,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积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因此,高职德育必须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帮助学生形成文化自信,培养家国情怀,端正三观。首先,应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性特点,侧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的提升。其次,应契合高职办学特点,关注工匠精神、诚信品质、创新意识的培养。最后,应以学生自信心的提升、学生励志精神和感恩知责理念的培养为重点,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2.现实要求。总体来看,在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密切关注下,高校德育工作发展态势较好,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与新时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目标和要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相比,自身带有某些先天不足。第一,高职学生生源结构复杂,文化基础差,学生整体素质不如本科院校,道德观念尤其是文明守纪以及认知水平较低。第二,很多高职院校“工具理性”思想为主,重技能轻品德;德育工作内容单一、形式简单,无法激发学生内在的道德潜能;德育方法落后,灌输为主,忽视学生个性品质的锻造及道德行为的养成,德育效果浮于表面。第三,当下实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思想突出,对高职德育工作的开展形成较大挑战。加之受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越来越低,甚至有部分学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是落后而过时的,没必要挖掘。因此,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势在必行。
二、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可能性
中华传统文化蕴含系统而独特的教育内容,它重伦理价值取向,关注德智统一发展,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新时代的高职德育在诸多方面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内在耦合性。
1.目标培养的一致性。儒家文化的核心是“仁”“爱”,对“君子”的定位是从他者、社会、国家的高度来确定的。儒家文化讲究“修己以安人”,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兴”的教育理念,充分彰显其“德在先”的思想。高职院校的育人目标是“树人先立德”,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高职德育以“培养德技双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为己任,这与儒家文化培养的“谦谦君子”有相通之处。
2.教育内容的包含性。中华传统文化精髓与德育思想具有内在相容性。例如,《庄子·天下篇》中提到的“内圣外王”,就是要求对内完善人格,对外以德治国。而高职德育同样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宽阔的家国情怀、勇于担当的责任感。传统文化强调“刚健有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高职德育则针对大学生怕吃苦、懒奋斗的现状,重视培养学生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的精神。传统文化重视讲诚信,认为守信是做人最根本的要求,做人必须恪守诚信,言行一致,这在孔子的“四教”、孟子的“信于友有道”中都有体现,高职德育日常亦加大诚信宣传和考评力度,鼓励学生坦诚做人。传统文化还讲究“和谐”,要求“贵和持中”,高职德育也要求学生理性处事,宽以待人,与老师同学和睦相处。
3.方式方法的通用性。在教育方法上,古人喜欢强调“慎独”和“自省”,这是对自我完善的极高要求,高职德育在教育学生“内省”时,也是希望能正视自身,培养“内驱力”,做到主动自觉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语讲“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高职德育也会帮助学生提高独立思考能力,理性判断、客观分析是非。古人还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荀子》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职德育一贯重视学校环境的建设,孕育独特的学校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身处其中的人。另外,德育工作还要求因材施教、情感陶冶等,这也是古今共通的教育思想。
4.途径的结合性。德育工作的开展是一项长期性工作,短期内效果不一定明显,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探寻两者的最佳结合点,一定会提升实效性。例如,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素质,尤其是专业课教师,让课程德育无处不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学后自然印象深刻;激发学生的内动力,让学生影响学生,同化的效果更好;组织各种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配以先进的传播手段,让学生乐在其中,成长在其中。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应有特性
1.价值引领性。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中发〔2016〕31号)也要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前,中国正处于百年发展之大变局,2020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大学生作为新时代建设者中的新生力量,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乎着国家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德育的相融,必须也必然体现出价值的引领性。
2.文化渗透性。文化是无处不在,无孔不入的东西。中华传统文化积淀厚重,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高职德育需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性与影响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知、情、意、行的和谐统一。首先,可以提炼特色学校文化,挖掘校本文化资源中的美德要素,让学生可近、可亲、可进地接受教育。其次,在“工匠精神”(技艺)和“感恩知责”(美德)方面做文章,围绕“00后”高职学生的特质,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和实践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最后,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增加与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内容,从而引导学生探究文化的底蕴,感受文化的美好,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理实一体性。优秀传统文化与高职德育的相融,需要开展理论研究,为实践提供指导,同时又要在实践中完善理论发展。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一方面,要为德育工作寻找载体,组建团队,梳理思路,开展理论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拓展,推动专项理论研究更好地指导实践。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实践,增加师生体验,在体验中提炼总结经验,进而完善理论的发展。
4.育人实效性。德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短期不一定能看到实质性效果,但只要持之以恒、方法得当,德育过程中的某些内容、某个情节,或者某次体验,都会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产生影响。因此,传统文化与高职德育的相融,需要在“制度化、专业化、品牌化、长效化”方面下功夫,努力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的路径选择
1.构建联动育人体制机制。第一,完善领导与管理体制。为了更好地提升“立德树人”德育工作的成效,学校务必从宏观上完善领导和管理体制,进行顶层设计。首先,应结合十八大、十九大相关文件精神,明确三全育人理念,拓展高职德育新途径,即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德育,并将这种融合纳入学校事业整体发展规划中。可以提炼特色学校文化,引领学校德育工作开展。其次,结合学校发展的几大主线和模块,在“党建工程”“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工程”“专业建设工程”“产教融合工程”等项目中体现德育思想,彰显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因子。最后,列出“时间表”,画好“施工图”,全方位开展育人工作。各二级学院(或系部)依此分化任务,列出计划,制定目标,保证德育成效。只有顶层设计好,德育工作才能有制可依、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第二,形成多层育人机制。建立“大思政”“大德育”格局,学校各部门通力合作,努力做到“教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三管齐下。教务处牵头全面启动课程思政改革,要求各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里体现课程思政元素,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赛促改,以赛促进。宣传部、学工处、高职研究所鼎力合作、协调互动,开展相关文化理念和文化建设路径研究,形成一系列高质量理论成果,以理论促实践发展。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政部)以及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将高职特色的“工匠精神”和“感恩知责”传统美德融入思政课堂和日常教育内容,积极建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精品课程。工会、各党总支、团委及二级学院组织师生开展内容丰富的主题活动,鼓励学校志愿者团队与社会其他组织合作,开展各种公益活动,让“工匠精神”和“感恩知责”理念成为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识常态。学工、后勤及物业在学生生活区布置文化墙,开展公寓文化节,利用各种时间节点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育人于细处、小处、实处。
第三,构建价值认同机制。价值认同的实现过程一般会经历“理性认知、情感认可、行为认同”三个阶段,是由浅入深、由内到外的动态循环过程。“理性认知”教育方面,主要以教师的教育引导为主,帮助学生建立对事物的认知。“情感认可”教育方面,需要教育者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实践情境,迎合受教主体特征,促成其内心层次的隐性认同。“行为认同”是价值认同的终点和归宿。大学生的感性价值认知一旦形成实践体验,并在实践中得以证实,就会内化为理性价值认同,甚至形成道德信仰,再外化为积极的实践行动。因此,教育者必须采取多样化教育手段,发挥文化的渗透和熏陶作用,以激励、教育仪式、传播同化、榜樣示范、增加体验等方式构建价值认同机制。
第四,出台评价与激励机制。虽然德育工作重精神,但主体也需要一定的“支持”“鼓励”“认可”,以形成自身发展的内驱力。基于此,学校可以出台大学生素质拓展学分认定办法,建立学分银行,实行学分置换,鼓励学生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在学习之余全面修炼自身。同时,定期表彰在学习、技能大赛、社会实践中表现优秀的集体和个人,张贴喜报,加大宣传,开展榜样巡讲,以仪式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内动力,对其他学生形成引领带动效应。
2.构建特色文化育人氛围。第一,立足校本资源,挖掘文化素材。优秀传统文化对高职德育的融入,最接地气、最具可亲性的途径,就是立足校本资源,挖掘文化素材,寻找身边典型案例,从“工匠精神”“感恩知责”两方面引领学生向“德技双馨”方面发展。高职院校自然不缺技术能手,学校可以寻找“技能大赛”获奖者和各行各业的杰出校友,对其自强不息、爱岗敬业的精神加以宣传,尤其对“工匠精神”需要的细心、耐心、苦心、恒心等进行诠释,提升高职学生的自信心和职业素养。学校可以挖掘身边具有优秀品德的教师、学生,如师德模范、最美教师、学生典型,整理事迹、提炼精神、融入学校文化,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形成“名人”效应。实践证明,杰出校友、身边老师、朝夕相处的同学,对高职学生具有十分巨大的引领作用,这些榜样可见、可信、可敬、可亲、可学,具有抽象理念所无法具备的感染力,对高职学生的成长、成才具有其他教育手段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第二,理论先行,以课题研究引领文化建设。理论的深化,可以促使实践更好地开展;理论的提升,可以更好地引领学校文化建设。学校可以成立以创始人或某位杰出校友名字命名的“文化研究会”“思想研究会”“精神研究会”,围绕其精神、思想、文化等内容开展一系列研究。可以“感恩知责”“家风家训”“志愿精神”“工匠精神”等为主题开展专项研究,撰写论文、申报课题,参加各级各类教学比赛,形成理论的体系化、深度化,为整体学校文化建设构建起一套独特的语言体系。
第三,建立特色文化象征系统,形成视觉冲击力。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学校可以设计一些特色文化象征物,塑名人铜像,命名树林、桥、大楼,或创立命名班,布置各种宣传牌匾,营造文化氛围。学校还可以拍摄相关专题片,以某位杰出校友成长视角全面展示学校职业教育的内涵和成果,在学生学习和生活区域大屏播放,用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师生漫步校园,随时随地感受杰出校友或名人的影响力。
第四,多层面、多角度持续开展相关活动。以德育实践为抓手,以特色文化主题活动为载体,多层面、多角度地持续开展活动。例如,举办职业技能大赛节,从教学比赛、专业技能大赛、职业生涯规划比赛等方面开启全民竞技场面。再比如,团委、学工联合举办“志愿服务月”“学雷锋活动月”等“一月一主题”活动,以持续开展的活动形成常态化效应,让育人氛围无处不在。
3.构建立体化育人格局。关注“四个课堂”的协同发展。第一课堂:在高职院校主修的思想道德修养课中融入传统孝老爱亲文化,同时面对新生,进行杰出校友事迹宣讲,重点讲如何在低起点岗位上走出不一样的路,让新生学习榜样,树立大学生活新目标。专业课方面,全面铺开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让课堂主阵地优势充分体现。第二课堂: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各种主题活动,配合第一课堂的教育教学。第三课堂:文化社会实践。这是高职德育的重要途径。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尤其海外留学生,参观中华文化基地,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与洗礼;带学生去历史文化名地,开展调研体验,在实践中增加对历史的理解和对文化的认可。第四课堂:网络课堂。新媒体时代,网络课堂贴近时代,信息量大,反馈及时,是德育新载体,对传统课堂是极好的补充。学校可以加强微媒体的宣传更新,组织学生自发拍摄VCR或微电影,以生动的内容、形式表达真切的情怀。
4.构建“双轮联动”育人模式。第一,围绕“一院一品”建设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各二级学院(或系部)利用自身专业或工作优势,搭建平台,打造学院自己的文化品牌。如工科专业为主的二级学院,可以利用杰出校友中的“行业能手”或“技能大师”身上的“工匠精神”,以“爱岗敬业、自强不息”精神为着手点,成立命名班;或以“工程师训练营”为抓手,开展“课程德育”,鼓励师生在国赛中勇夺佳绩,形成学院自身的育人模式。艺术类专业学院可以结合艺术特色,寻找国家或民间非遗传承项目进行合作。非遗传承的“人文精神”与高职德育提倡的“工匠精神”具有共通之处,两者都强调“精益求精、一丝不苟、孜孜不倦”,成立的相关“大师工作室”,在“传承+研学”的基础上,共同推动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生机。或者成立德育工作室,围绕“爱”“奉献”“孝”等主题,开展一系列活动,感染、带动、改变学生。还可以德育工作室为载体,将志愿精神或服务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扩大在社会上的影响。
第二,努力凸显育人成效。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报有个重要评价指标——“育人成效50强”。虽然德育的效果不是一时半会可以彰显的,但短期内却能通过一些事情、现象、数据体现出来。例如,第三方教育数据咨询和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会对毕业生进行调查,通过向别人推荐母校、对母校的满意度等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母校的认可度。再如,学校的学风会有变化,师生自强不息、争创一流的精神蔚然成风,学校在各项比赛中取得突破。又如,学生的文明素养有无提高,可以通过校园文明现象看出,也可以通过学生在社会上获得的认可度得以反馈。总之,“双轮联动”育人模式强调了“德艺双馨”精神的双重性,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發扬,也强调了创新的重要性,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双轮联动”育人模式符合高职德育的发展方向,即把教育的着眼点更多地放在人才整体素质的提升上,对学校德育工作具有典型的示范和引导意义。
[参考文献]
[1]程冠军.大道至简的中国智慧[EB/OL].(2015-03-12)[2020-03-22].https://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5/03/id/1566391.shtml.
[2]崔香芬.关于高职德育实践的几点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8):17-18.
[3]新华网.习近平: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EB/OL].(2014-04-26)[2020-03-22]. http://theory.people.com.cn/n/2014/0226/c49150-24465786.html.
[4]周华.高职德育工作体系化构建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8(1):107-111.
[5]朱爱胜.新常态下高职德育检视与反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20):1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