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表示,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只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给每一位炎黄子孙,贯穿到每一个中国人的成长当中,才能形成我们民族的文化自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以年段为单位研究,制订单元文化主题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使语文教育根植于更深厚、肥沃的生存土壤。
一、利用早读、午读等,营造吟诵经典的氛围
诗词相较于现代文章,更含蓄凝练、意深言简,理解内涵虽有困难,其朗朗上口的韵律却适合小学生反复吟诵。学校将早、午读定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属时间,或吟诵唐诗宋词元曲,或朗读经典章节篇目,或讲解诸子百家逸闻,或穿插古诗背后趣事,或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竞赛活动,或进行创意展示活动,让学生徜徉于诗词格律、古风古韵,辅以教师稍加点拨、解读、诠释,学生定会在潜移默化中积累经典、浸润心灵、开启心智。同时,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与单元主题对应的名言警句和书画作品,在黑板报处呈现有关礼仪、孝悌、爱心等千古名句、古诗篇目,供学生自由吟诵并定期更换,在耳濡目染中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探究兴趣,以此营造一种浓厚的学习氛围。
此外,学校还结合传统节日、二十四节气,有效利用班队会、综合课阵地,对学生多角度、立体化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吟诵、诠释、串联、推荐篇目、讲解人物等多种形式,由外部环境到内心深处营造浓浓的文学场。教师有意识地由學校到家庭进行辐射影响,开辟经典阅读角、亲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利用每一次开放周、公开课向学生、家长传递构建浓浓的大语文课堂意识。
二、采用多种对接方式,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融合
立足小学语文课本,在课堂教学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适时引入,探索加强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有效策略。根据单元文化主题研究经典书目对接,针对单元具体课文选择对接名言警句、千古篇章故事,采用双轨制备课(对接单)的形式,编写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校本教材,实现教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的有机融合。提升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在教师的评价中增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在组织教学、研习教材、引导点拨的广度、深度上融入丰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以达到“厚实语文课堂内涵,增强学生文化底蕴”的目的,从而形成中国文化的基调,构成一个人文化素养的精神内核。
1.每课两诵,积累“蜜源”
一年级、二年级抓上下课问候语、课中休息、教材切入点进行名句渗透;三年级、四年级抓课前一分钟、课堂评价、单元文化主题相机引入诵读;五年级、六年级候课时让吟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章节成为常态,教学时让引经据典成为一种时尚。引用典故、着色诗意、铺垫蓄势中讲授课文,感染学生,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究兴趣油然而生。一个学期下来,盯准上下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句进行背诵积累,《采蜜集》便多了不少“蜜源”。日积月累,耳濡目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不只会化作学生生命里的存在,也会涵养学生心灵、提升学生品位、丰盈学生素养。
2.识字渗透,感悟经典
低年段学生年龄小,教学重点以识字为主,运用多媒体展示字体的演变,学生可以轻松掌握汉字的写法,并深刻理解字源发展变化及内在含义。例如,学习“春”字,由字体演变讲起,了解“春”之含义,到春日踏青、放纸鸢风俗,加以吟诵春天诗句,学生体悟自会螺旋上升。再如,古老的“爱”字就像一幅救赎心灵、引人向善的画,手捧一颗心,以虔诚的姿势,诚心说出一句句充满关爱的话语,这就是“爱”字最初的组成部分。小小的汉字就像一只只精灵、一个个天使,带着亘古的神奇经历和无穷魅力,激发低年段小朋友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触摸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感受到语文教学的魅力,从小就激发起对中国汉字的敬畏、热爱、赞叹。
3.范读引领,精准融入
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教学,教师必须慎重选择、有效对接、示范引领,尤其要重视精准的范读吟诵,将学生带入古韵古风,从而准确理解把握句读、节奏、语境、内涵。例如,在学习《狼与鹿》一文时,教师对接学习《道德经》第一章,大部分学生会三字一停顿,读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实际上,这里的“非常”与我们平时理解的“非常”意思大不相同。正确读法应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里的“—”表示声音的延长,语气的加重。
4.穿针引线,相映成趣
皮亚杰研究表明,故事带给孩童的抚慰,远胜于任何试图用成人的说理和观点能带来的安慰。立足语文课本对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时,不妨借助故事因子来打造令学生喜闻乐见的语文课堂,更易激活儿童认知结构,诱发儿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究的欲望。
在学习《走月亮》一课时,教师穿插五十多岁的孟郊《游子吟》背后的故事,那浓烈醇美的孝母之情激起万千游子的共鸣;插播功成名就的皋鱼与孔子对话故事,深深惊叹“子欲养而亲不待也”的千古憾言,《诗经·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的恩情在“欲报之德”时,“昊天罔极”犹如晴天霹雳令学生泪光闪闪。课下,学生们迫不及待地读故事、查出处、背诗词,相互交流,比赛吟诵。
学习《一个新家》时,教师只在课堂抛出两处“破房子”诗题《秋风为茅屋所破歌》《陋室铭》,学生们居然查阅了杜甫的诗篇创作过程,还找到了刘禹锡被贬后的房屋越换越小的故事,镌刻石头之上的《陋室铭》可是大名鼎鼎的柳公权真迹。
5.文本切入,提升涵养
新课标凸显了中华传统传统文化在语文课程中的重要地位。为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有机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以语文教材为载体,以单元主题为依据,以课文内容为切入点,力求实现语文课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对接。例如,学习《这条小鱼在乎》一课时,教师可从小男孩关爱弱小生命出发,与《三国志》“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相链接。6.巧设评价,悦心怡情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渴望被人赏识,而儿童这方面的需要更为强烈。”可见,贯穿课堂教学活动始终的即时评价就像一位魔术师,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效激活教学活动。教师在双轨制备课时,精选经典的千古名言,纳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评價预案,储备丰厚的经典评价,从而实现课本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对接,让厚积的经典成为课堂即时评价的源泉。
当老子名言、论语名句成为信手拈来的课堂常客,当诸子经典、蒙学读物化作精彩无限的课堂评价,学生便会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受古人启迪,悟经典之趣。例如,强调预习重要,当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告之;培养学思习惯,当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之;面对预习特别好的学生来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的夸奖;特别会汲取大家智慧的学生来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赞赏;对不遵守纪律的学生进行“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的批评,改了立马跟一句“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屡教不改的学生以“上德不德,是以有德”进行疏导,相信学生“下德不失德,是以有德”的接话一定会让犯错的学生汗颜。随着名句在课堂中不断使用,学生逐渐心领神会,在润物无声中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熏陶。
三、创设教学相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殿堂
与学生邂逅的经典名句、动人诗词、诗人趣事,犹如一颗颗珍珠散落在学生周边若隐若现、若即若离,如何奏响“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美妙乐曲,让学生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越来越厚实、文学素养越来越丰盈?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带给我们启示,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定期编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案,每周设计上演一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味专场,既可以穿针引线、温故知新,又可以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殿堂里开疆扩土、扬鞭策马、尽情徜徉。
三年级上册“感悟真情”单元,结合“综合学习二”中《弟子规》名句,来一堂“走进《弟子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场。四年级上册“在学习中成长”单元,结合《孔子学琴》一课,上一节“走进《论语》”专题课,对意犹未尽的学生推荐《布衣孔子》《读<论语>学做人》等书籍。还可以以四书五经及《道德经》引导高年级学生置身于浩瀚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殿堂中,甚至可以巧借传统节日“元宵节”来场“月亏月圆话三元”,利用校训“乐学善行,约礼尚德”开展“走进诸子百家,试论百花齐放”等,开放的大语文课堂、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专场,将我们的视野引向更高、更远、更开阔,教与学相长,师生共同进步,如此周而复始、螺旋上升、登高望远。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多渠道获得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如果没有足够的展示平台,就会像“小猴子掰棒子”,终将一无所有、索然无趣。学校引入各类比赛、竞争,成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研究社,社长及会员分工明确;利用上下午放学路队领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目;竞猜电子屏幕播放作者、出处及背诵;创建班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手抄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目书法比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美化班级文化墙、楼道长廊等。低年级学生每篇、周记的自由习作配一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名句做心语,让学生在文中试着引用一句名句或诗句;综合实践、主题队会,进行名句与作者连连看,好句推荐、好故事交流;给画配名句、名篇,给名句配幅画;课外书里采摘名句,刊物中寻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句篇。高年级可以加大连句成篇的经典篇目,找出处、背全篇的活动等。
《礼记》有云:“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怎样撷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传统文化为教学所用,实现小学语文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一直在探索,让青少年在文化符号的意义互生中感受流行与经典、时尚与传统的交融,以求“立象以尽意,立意以动心”。
(作者单位: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学校)
责任编辑:李莎
lis@zgjszz.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