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校本课程中

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地融合在校本课程中

【关键词】 传统文化;校本课程;课程规划;资

源整合;氛围

【中图分类号】 G62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03—0029—01

当今世界,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所以,教师可以以传统文化为切入口,根据学校特色、自身优势、学生需求,通过思考、研究,开发特色校本课程。以传统文化为突破口开发校本课程,一方面应教育需求传承并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提升了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完善自我,成就自我。因此,深刻认识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语境,探寻通过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开发,落实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何将传统文化有机地与校本课程结合更是我们研究的方向:

一、课程规划

1.诵读经典,在儿童养性的重要时期,让孩子背诵一些中华传统的人文经典,孩子会终身难忘。读经不但能涵养儿童的性情,提高记忆力,增加识字量,奠定其内在气质和文学功底,更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养成及人生智慧的获得。而且有助于孩子小学、中学时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的提高,对其将来的知识结构、文学素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按照低、中、高分阶段制定学生诵读篇目,篇目内容包含《弟子规》、《论语》、《三字经》等传统经典古文,也包含《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优秀古诗词,通过传统文化的诵读,增强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和亲近感。

2. 时代的变迁要求我们在对诵读内容稍稍讲解、粗粗梳理的基础上,可选择部分内容进行一些趣味解读,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利用故事的形式学习古诗词,

二、活动资源整合

活动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载体。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依靠广泛而深入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涵养高尚道德,塑造理想人格,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践教育体系可以拓展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可以更好地发掘、整理、倡导和传播民族精神,并不断丰富学校精神的内涵,有益于增强学校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学校结合有关传统节日、重大节日和纪念日,开展各种别开生面的活动,强化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在传统教育活动的基础上学校从课程的角度对活动进行了整合,构建了以内容为纵向系列、以时间为横向系列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体系。做到每天有内容、每周有活动、每月有主题。如:每天的文明习惯培养、诵读、书法。每周的社团活动、阅读课,每月的书香少年评比,每年的传统文化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科技节等。学校的活动课程不只局限在校内,学校还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金城古建一条街、科技馆、素质教育基地等活动。其次,还会组织学生过中国节日。如清明节做风筝、端午节包粽子、中秋吟诗等传统文化节。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尊重学生认知规律,不断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深入发掘励志、爱国、诚信、勤奋好學、孝亲敬长等方面的历史名人典故,以及故事中所承载的宝贵精神和传统美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学习、成长的全过程,变单调的说教为生动的体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思考。

三、创设文化氛围

在学校建设中我们将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的厅、园、廊、角、墙、柱中,使校园内的每一面墙、每一个开放的空间散发传统文化的气息,形成一个良好的传统文化外部环境和视觉空间。

丰厚的传统文化溢满校园,以“中华传统文化” 为基调, 设计建设校园整体传统文化环境,使整个校园移步易景,景景相连,到处洋溢着浓郁的传统文化,做到校园无闲地,处处皆育人的效果,使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和文明风尚的感染,在良好的校园人文、自然环境中陶冶情操,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同时,学校积极创建“书香校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读书活动中提高文化素养,全面提高素质。

校本课程不仅突出了学校的特色,更重要的是通过它不断生发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品味传统文化的特殊魅力。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是师生积极互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过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我们中华儿女一切精神果实和智慧花朵,都是在传统文化的胚基上孕育滋长并逐渐成熟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后人重视、传承和发展。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弘扬者,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作用。在校本课程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打破现阶段传统文化教育不足现状的一个有力有效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