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精髓被人们世代传承,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医德教育,有助于弘扬优良医德传统,培养医学生道德修养,促进现代医德建设;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构建和谐社会;将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统文化;医学生;德育功能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1]。近年来,通过不断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基因,更是增强了我们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高校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医学类院校作为培养医护人才的的一线,更应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将其融入医学院校的日常教育中,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从而对从医者的素质和行为产生持久有益的影响,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本文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医学生医德教育关联性的基础上,对优秀传统文化对医学生的德育功能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有助于弘扬优良医德传统,培养医学生道德修养,促进现代医德建设
老子云:“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一个人要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就必须培育自己内心深处的道德意识,医德不像法律法规那样具有强制性,自律是医德的一个突出特点,道德信念能促使医务人员自觉地用医德规范来检点和警醒自我,进行自我规范,由此协调与病人、社会的关系,小到医疗中的无菌操作、消毒隔离等道德责任的实现,大到抗击疫病,重大风险前毫不退缩,很多场合都有赖于医务人员医德修养和实践的自觉性。我们想要培养出医德高尚的医务人员,就必须在医学院校的学习与实践中培养和提高医学生的道德自觉性,在医学生的内心树立牢固的医德信念。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医德思想,如一些古代医学典籍就论述了对医学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的要求。如晋代名医葛洪鉴于以往“兼多珍贵之药,岂贫家野居所能立办”的情况,编著成《肘后备急方》,为贫苦阶层的人们提供了物美价廉的方药,体现了为贫苦患者着想的精神。唐代药王孙思邈则提出“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体现了他对患者不论身份不论贵贱一视同仁的接诊态度。这些德艺双馨的医家的言行就是我们医学生的一面镜子,值得生活在现代的我们敬仰、学习和思考。将中华传统文化与医学院校人文教育有机融合,能够有效实现医学人文精神与传统文化思想的对接与传承[2]。
二、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仁”是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一种道德范畴,指人与人相互友爱、互助、同情等,是一种“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博爱思想,医生被称为白衣天使,施以仁术以救人,施以仁心以救魂,一個好医生有着精湛的医术固然重要,但只有带着一颗“医者仁心”时刻为病人着想,才可能将精湛的医术恰当应用于病人身上,近年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有效方式,为医疗带来了效率的同时,也给医疗工作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有个别医务工作者片面看重经济利益,缺乏仁爱之心和服务意识,例如对待患者态度冷漠,在于患者沟通时非常不耐烦,想方设法从化患者身上榨取经济利益,过度检查、过度开药、过度治疗,甚至向患者或者患者家属索要和收受红包,这些行为大大激化了医患矛盾,所以培养和唤回医务人员的“仁爱”精神,势在必行,但这仅凭医院加强管理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加强和改进医务人员的医德水平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这个过程需要从学校就开始着手培养。在专业教学中植入儒家传统文化,有助于培养医学生的仁爱精神,促进和谐社会构建。
三、有助于培养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怀
责任意识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责任就是医学专家钟南山在抗击非典烟战场中敢医敢言,责任就是广大医务工作者不顾个人安危奋战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前线,责任是一种能力、一种精神,更是一种品格。
和平的年代没有硝烟,但是没有硝烟的战场同样考验着每一个人,2020年的春节,中华大地被一场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病侵袭,自病毒肆虐以来,广大医护人员不计报酬,无惧生死,以身为盾,守护百姓健康,正是职业精神和责任意识使这些白衣天使敢于直面死亡威胁。良好意识绝非一朝一夕养成,必须从医学生的学习生涯就抓起。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具有家国情怀的故事、作品融入医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医学生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这对个人、对整个国家、整个民族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N].中国教育报,2014-04-02.
[2]段振东,张前德.论医学人文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承接[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68.
基金项目:2017年度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文化自觉视域下中医药院校学生国学素养培育的途径研究”(SJGY20170600);2019年度黑龙江省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一般项目“历代医家《老子》注本在中医药院校《道德经导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SJGY20190627);2018年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优秀青年骨干教师支持计划”项目“文化传承主旨下中医药院校传统文化课程教育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简介:王小路(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