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效果评价体系探究

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学校德育课的效果评价体系探究

[摘 要] 学校不仅仅是教书的地方,更是育人的文化场所,而育人的第一任务就是进行德育工作。现在学校在德育工作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着传统与现代的选择,其实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文化中都有一定的精华与糟粕,不可以全盘否定,也不可以全盘接受。中职生的学习能力相对薄弱,思想波动性比较大,自我约束能力较差,甚至存在一些错误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因此中职学校开展德育课教育迫在眉睫。传统文化中有很多优秀的文化流传至今,因此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有利于中职生的德育。将简要分析优秀文化融入中职学校德育课。

[关 鍵 词] 传统文化;中职学校;德育课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05-0128-02

我国的教育事业正处于不断发展阶段,越来越追求质量,德育被纳入教育事业发展的重点方向之一。中职学校重点培养技术型人才,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要培养有道德、有品质的技术型人才,这样才能符合社会要求。为了确保德育工作实现效益最大化,要丰富德育内容,明确德育目的。传统文化的融入可以很好地丰富德育内容。然而,由于中职生的特点,我们在开展德育工作时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我们必须抓住主要矛盾,优化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将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中职学校德育工作中。

一、概念

(一)中职生

现阶段我国中职生的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生,一般需要在校学习三年,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及模式将学校分为职高、中专、技工学校。中专生的年龄一般在15~18周岁之间,处于青春期,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往往学习成绩较差,思想更加活跃,叛逆心更强,甚至有放弃自己的取向,因此,要想将他们培养成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首先要对他们开展德育工作。

(二)德育

德育即有目的、有计划地对人们开展思想教育工作,通过德育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德育不仅指道德教育,爱国教育、法制教育及心理教育均属于德育工作范畴。中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指导思想[1],坚持以人为本,提高中职生的基本素质,要切实结合中职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将中职生培养成有文化、有道德、有理想、有纪律的高素质人才。

(三)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中有很多精华流传至今,给人们的思想及行为带来深远的影响。现如今,社会越来越推崇让优秀的传统文化走进校园。一些民间艺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节日均属于传统文化,将这些传统文化纳入学校的教育工作,能够让学生对国家、民族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及自豪感。我国教育部也大力推进传统文化与交流工作融为一体,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让学生从修身、处事、爱国三个方面学习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中职生思想道德特点

中职院校往往将培养学生的技能作为教育重点,而忽视学生的德育工作,致使中职生的“才”与“德”严重失衡。中职生的生源一般是考不上普通高中,但由于年龄太小不能走向社会的人群,他们的学习能力、行为约束能力、自觉性均相对较差,也尚未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自身就没有意识到道德对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另外,中职院校的学习压力较小,学习任务也远比其他类学校的学习任务轻松,加大了中职生对外界事物的好奇心,他们也由于学校的束缚力变小,自己对自己的要求降低,对传统模式的德育工作抱有反感的态度,造成中职生德育工作效果反响并不是很好[2]。

三、中职院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生个性张扬

中职生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阶段,部分人忽视共性,盲目追求个性化发展,责任心较差,思想活跃但叛逆,观念超前,思维方式独特,行为大胆,言语随意,穿着打扮非主流,而这些习惯往往不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同。部分中职生并不认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他们追求的更多的是自由及个性,他们不会将过多的心思放在提升自己上,而是放在赚更多钱上面,因此,将大量的学习时间用来兼职。部分中职生叛逆的心理导致他们总试图打破常规,无视学校的规章制度,学校规定不允许奇装异服,他们反而顶风而上,穿吊带、破洞裤等服饰,染发烫发,学校越约束他们,他们就越要打破常规,将抽烟、喝酒、打架等行为视为个性,将不尊重老师及他人进行标榜自己。他们的这些行为及思想给中职院校开展德育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尤其传统灌输式德育教学及教师的说教已经起不到多大的效果,学生往往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甚至越来越反感,更加不尊重老师[3]。据统计,思想政治课的缺勤率、睡觉、玩手机、吃东西、说话的现象最为严重。出现这样的情景主要由于中职生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德育的重要性,而学校的德育也流于形式,没有创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中职生缺乏传统文化知识

新鲜事物对中职生的吸引程度更大,他们往往对新事物的求知欲更强,而对传统文化这类事物兴趣不大。他们的思维更加活跃,而这种活跃既有利又有弊,有利的方面在于他们能推陈出新,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不利的方面是他们的理解能力、心理接受能力及社会责任感较低,如果他们的思维得不到正确的引导就很容易走上错误的道路,形成错误的人生价值观,其行为举止也会受到影响,进而降低德育的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加排斥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很多以文言文的形式出现,中职生本身学习能力较差,他们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会存在更大的困难,学习的热情也会受到影响,无法真正理解相关传统文化知识,也就无法将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另外,他们会觉得传统文化中更多的是古代知识,与现代生活相距甚远,因此不重视古代文化知识的学习。 (三)厌学情绪重,对德育态度冷漠

由于中职生的学习任务减少、压力变小,学习环境更加轻松,反而他们的厌学情绪会更加严重,中职生的年龄较小,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因此,当身边的同学产生厌学的情绪的时候,自身也会受到影响,也会产生厌学情绪,进而使厌学的队伍越来越大。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往往是因为学生的价值观不明确、思想不坚定造成的。一旦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就会更加排斥道德教育,更不会去上德育课,参加德育活动。

(四)優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缺失

由于中职生的传统文化知识比较薄弱,学校在举办校园活动时,也很少注重融入传统文化,活动中缺少文化底蕴。校园活动往往过分追求新颖,导致活动主题很难能与传统文化相吻合,甚至很多活动只是借助学习传统文化的名号,并没有真正宣扬传统文化的内涵。另外,翻看中职的教材,很少涉及传统文化内容,更多的是职业道德。

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课的教学策略

(一)中职德育内容中增加优秀文化元素

中职生的学习重点不是面向高考,而更多的是面向社会就业,因此,他们的文化基础及学习能力与高中生存在一定的差距,教学内容也会有很大的差别。要想将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德育课,首先要从教材方面入手,适当增加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内容,例如:《弟子规》《三字经》《颜氏家训》等,这些教材讲述的为人处世,理解起来难度相对偏低,更符合中职生的理解能力。另外,也可以为学生推荐一些人物传记的书籍,中职生对这类书籍兴趣度较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受到古代人物身上坚韧意志的感染,书籍的选择上尽量选择白话文,这样更贴合学生的实际。其次,适当将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活动相结合,例如举办古诗词吟诵比赛,可以选取《论语》《诗经》《学记》的部分章节,或者开展传统文化特色的讲座,或排练舞台剧等,这种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印象更深刻,调动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

(二)创新德育方式,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践行

首先,中职生的自我管束能力较差,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因此需要用学校的规章制度来管制,我们可以把优秀传统道德规范纳入学生守则,利用规章制度让传统文化渗入学生的言行举止。其次,学校的校园广播要定期宣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在学校的宣传栏里设置传统文化专栏并定期更新,如:道德古训专栏。从学校的基础建设入手,让学生无形中被传统文化环境感染。再次,举办具有传统节日特色的道德文化教育。例如“岳阳楼”“花鼓戏”“侗歌”等,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学习茶道,帮助学生修身养性。最后,要定期举行表彰大会,对道德品质优秀的学生进行全校表彰,利用“榜样”的作用影响全校学生向优秀学生学习,并设置奖学金,从精神、物质两方面同时入手,激励学生。

(三)利用新技术手段,拓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

现代是互联网时代,网络传播与传统的传播方式相比,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泛,因此,我们可以借助网络及多媒体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实现德育。现代中职生几乎每人都有手机,手机带来的影响越来越大,我们可以通过微信或者微博向学生发送有关传统文化的图片、文字及视频,从而进行德育工作,也可以借助这些聊天软件了解学生德育方面的需求,对症下药。

五、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课的意义

首先,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课有助于培养中职生的人文素养。职业学校不单单是为了培养技术型人才,更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要有技术更要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及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其次,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中职德育课能够帮助学生对自我认知更加明确,孔子的每日三省思想、孟子的浩然之气、董仲舒的以义正我等,均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提高自我,从而促使德育工作事半功倍。最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德育课有利于中职生全面发展。

总之,优秀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德育成分,将其融合中职生的德育课,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邵亚丽.大学生思政课学习怠倦的现状调查及对策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4(26):51.

[2]白新春.中职心理健康阳光教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魏珍.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报,2015(17):154-155.

编辑 尚思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