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将中国古代对学徒的培训模式与现代高校教育相结合,主要教学手段是通过学校、企业进行相应的合作和校内教师、校外师傅的联合传授理论和专业知识,着重对学生技能进行深度培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该文重点阐释了讲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尊师重道”思想对现代学徒制学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性,為后来的进一步具体实践和改良,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学徒制 思政教育 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0)03(b)-0243-02
现代学徒制,即数名学徒拜师于一名实践领域中具有丰富实践技能经验的“师傅”,每学期会定期前往带教老师所在单位进行跟师学习,其与传统的高等教育中最后一年前往医院跟随带教老师实习不同[1]。现代学徒制力求通过长时间、阶段性的跟师学习,促使学徒跟师傅建立起更加紧密的关系,进而将这种关系持续到毕业之后学徒的工作和学习之中。其设置理念颇类似于现在的硕博士导师制,但其侧重点不同,导师制主要侧重于科研能力的培养,而现代学徒制主要是立足于职业院校学生,侧重于学生专业技能的训练。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2018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8年度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8〕10 号),开始进行第三批学徒制的试点工作,至此,我国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工作基本上全面铺开。
该院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在省卫计委的医疗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的试点项目中取得了资格,并展开了三届的招生工作。毫无疑问,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是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教育部和省政府及教育厅有关会议、文件精神。促进医院参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能够深化学院与医院深度融合、院院合作的育人机制,创新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打通与拓宽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人才培养和成长通道,推进现代卫生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有效途径,主动服务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要求,推动“五对接”和提高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能力,全面提升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然而现代学徒制在具体的实施中,也出现了极个别不和谐的信号——师徒之间相互怨怼,或者师徒互不相识,师徒制流于形式。因此,对我国高职院校中方兴未艾的现代学徒制,亟需得到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内涵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持续而深刻的观察和认识。
由此,“大思政”理念下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学徒制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就高校而言,“大思政”主要指运用社会、高校中一切可能的力量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述,特别强调“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具体到学徒制教育之中,既然我们汲取的传统古代的“学徒制”,同样应该汲取与之相辅相成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尊师重道,徒弟尊师敬师,师傅爱徒重道。
因此,可以说把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学徒制学生思政教育,具有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其实,学徒制我国古代就有,但“现代学徒制”并不是我国的“土产物”,它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诞生的[2]。也就是说,我国当前推行的现代学徒制从根源上讲是西方文化的移植品,要使其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中扎根,还需要结合中国实际。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尤其是对师道的阐述有既有自身特色,又有丰富内涵,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不教而诛谓之过”“其身正,不令其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等等。以大思政为理论武器,援引传统文化中对师道、师生关系的理解,既是对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阐述,也是对现代学徒制理论本身的拓展,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
而实践意义是,在现代学徒制的开展过程中,我们发现了极少数师傅有藏私技能、冷视学生或者滥用学生当牛做马等情况出现。这样的情况,不仅仅存在于现代学徒制中。而在传统高等教育中,大多数院校对教师考核中的“师德”一项,采用“一票否决制”。然而,在现代学徒制中,校院方对校院外导师行为约束力是较弱的,“一票否决制”治标不治本;不仅如此,一味施行高压政策也是不够的。建立学徒跟师傅之间的紧密关系是现代学徒制的核心任务和根本前提,只有在良好互信的师生关系上,现代学徒制才能在根本上得以推行。因此,如何在根本上消除师生隔阂,有效地建立健康、互信、可持续的师生关系,就是当前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
基于上面的双重意义,在当前亟需做的也是两个方面,在理论研究上,引用中国文化传统中对“师道”观念的阐释,重新诠释现代中国高职教育中所推行的学徒制,从中国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现代学徒制,以期在理论层面对当代学徒制进行阐释、补充和拓展。而在问题上,应该综合利用现代通信技术和人类学浸入式的田野方法,收集现代学徒制在推行过程中所浮现出的、师生间的一系列问题;同时,辅以问卷调查和定量统计的方法,以客观呈现上述问题。一则客观反应问题,避免无病呻吟,二则真实反应问题,避免夸大或缩小现实问题。具体方法而言,比如采用:(1)问卷调查,通过手机软件,学会学平台,设置问卷,无记名的问答,说学生不敢说的话。问卷内容如“你对你师傅总体满意程度打几份”“师傅在这一学期是否有效传授相应知识并讲解”“师傅有无教您做无技能提升无关的杂事,频率是多少”“师傅是否干涉到你私人生活”,等等,并进行定量描写,统计结果,以客观反映师生的真实想法。(2)班级活动,举例良好的传统文化的师徒名人,召开师傅的“传统优良师德学习班”,交流经验,例如,何如实现“有教无类”,如何“因材施教”,培育良好的师德。(3)网络对话,与线下的开会对应,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微信群,微信学生和老师统一一种头像,且匿名,以此解构师生之间的权势落差,已达到畅所欲言,等等[3]。
总之,学界对现代学徒制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宏观层次、决策层面,侧重于顶层设计,而该文主要是从理论基础出发,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现代学徒制实行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具体(操作性)问题,并结合我国传统文化,对这些问题提出解决方案,有一定借鉴意义,值得继续研究。
参考文献
[1] 杜广平.我国现代学徒制内涵解析和制度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0):88-91.
[2] 关晶,石伟平.西方现代学徒制的特征及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31):77-83.
[3] 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11(3):97-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