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面临一系列问题,而优秀传统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涵养作用。新时代下,依托新媒体带来的时代契机,以“四个课堂”为载体,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探索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9)07-0157-004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7.065
【Abstract】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facing a series of problems,and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ha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culti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In the new era,it is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to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y relying on the opportunity of The Times brought by new media and taking the"four classes" as the carrier.
【Key words】New media era;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College students;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Value;Path
21世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潮和学说汹涌澎湃,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精神家园,加强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把握不仅关系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民族文化基因的夯实,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也密切相连。
1 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心理、价值取向和精神内涵,以自身内容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涵养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现实价值。
1.1 弘扬正能量,塑造正确三观
大学生正处在三观形成和确立的关键时期。但随着社会生活快节奏化和网络时代飞速发展,“丧文化”一度盛行,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基本的道德判断模糊,个人思想迷茫,难以踏实求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能为其提供必要的精神信仰和文化引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1]的人生抱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社会理想[2],古人身上遗留下来的优秀品质与现代大学生应塑造的价值观念有很大的契合度。扩大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利于弘扬正能量,引导大学生积极向上,树立远大人生理想,塑造正确三观。
1.2 传承礼仪文明,规范行为准则
网络热词是新媒体时代的产物,其言辞简短、新颖有趣,是很多大学生的“语言宠儿”,但很多热词意思粗俗,大量使用对大学生的语言规范有一定消极意义。对礼仪养成教育的不够重视,导致部分大学生言行不正,文明素养极为低下。“不知礼,无以立”[3],综观中国历史,礼作为约束人们思想和行为的重要准则和维持社会秩序的基本规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而且成为华夏文明的标志。[4]重视传统文化中“礼”之价值,加强礼仪文明的传承,利于规范大学生的言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1.3 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拓展阅读、开拓视野的好时期,但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碎片化、快餐式阅读逐渐占据了大学生的视野,四大名著无人问津,“心灵鸡汤”、网络小说等文化营养价值极低的读物却颇为流行,这造成很多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有偏低甚至缺失的趋向。古典文学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融贯着民族文化的血脉,蕴含着中华文化精神,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人生哲学、文化心理,加强对古典文学的学习,利于大学生从中领悟中华文化不朽的艺术魅力,对陶冶身心,提升文化素养,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1.4 培养爱国情怀,提升思想境界
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五千年的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厚重的历史和精神准则。无数史书文化荟萃彰显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气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一卷《离骚》道出屈大夫的忧国忧民,“野人美芹而献於君,亦爱主之诚可取”,一册《美芹十论》言不尽辛弃疾对国家的忠诚。爱国,从古至今都是中华文化的民族底色。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教育系统,利于大学生从中感悟深层次的民族精神内涵,培育爱国情怀,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个人思想境界。
2 新媒体时代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出挑战,同时也为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创新的要求,而高校对二者的融合探索还尚待深入,新形势下,如何充分实现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衔接值得深思。
2.1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挑战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各种良莠不齐的信息搭上“顺风车”,迅速袭向大学生的精神世界。在本次对潍坊学院500位大学生所做调查中,在新媒体时代对思想观念是否造成影响的问题上,有52.35%的人表示自己深受影响,缺乏筛选各类信息的能力,难以确立正确的三观。另外,调查显示,当代大学生“手机依赖症”现象普遍,部分学生沉迷网络,玩网游,看直播,甚至效仿所谓的“网红”博眼球,他们耽于享乐,渴望通过捷径走红,耽误了学业,也忽视了自身道德素质和健康人格的养成,直接加重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2.2 优秀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待探索
部分传统文化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依然是危害大学生思想的“文化隐患”,如何科学择选优秀传统文化发挥其德育功能值得深思。另外,只依托传统纸媒传播传统文化的方式古板老化,造成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普遍偏低。在对大学生传统文化意识淡薄原因的问题上,57.09%的人认为传统文化的呈现方式过于“传统”,22.91%的人认为自己在课堂上接触的传统文化很少,缺乏老师引导,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知存在误区。由此可见,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着转变的现实要求:如何推进其创造性转化并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有待探索。
2.3 高校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实践效果有待改善
其一,大学教育的重心大都放在了专业学科教学上,很多高校缺乏传统文化课设置,纵使有也多为传统文化概论等理论性选修课堂。调查显示,在对老师传统文化授课评价上,46.2%的人认为老师授课有些古板,枯燥乏味,只通过文字呈现的传统文化缺乏吸引力,无法引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难以达到改造学生思想目的。其二,很多思政课教师一昧传授理论性过强的思想原理概论,忽视了传统文化与思政课衔接的可能性,造成课程缺乏吸引力、流于形式,教育效果不佳。其三,把课堂教学看作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唯一阵地。局限于课堂、忽视课外实践的思政课很难让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产生具体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而也就削减了传统文化的教育作用。其四,很多高校正在利用新媒体平台,尝试传统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性教学,虽成效初显,但未能达到理想效果。
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新媒体时代,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以“四个课堂”为载体,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切实发挥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价值。
3.1 加强“第一课堂”——特色课程的打造
课堂教学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高校要加强学科建设,开设传统文化必修课程,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学习。在互联网+的发展前提下,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在更广阔的平台下获得更多的深度理解和解析。[5]授课者要利用新媒体,展开对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和解读,找出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契合点,彰显传统文化的鲜活性和现实价值,让大学生在实体课堂上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还要注意转变以试卷为主的对课程学习的传统考察方式,引导学生研习文化典籍,撰写学术论文,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提升传统文化素养。
另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的思想现状,做好深入调研,根据大学生思想状况的实际特点,革新以往传统说教的教育方法,学习并构建当代大学生所喜闻乐见的话语体系,提升教育效果。[6]要适时将优秀传统文化灵活融入思政课堂,为思想政治教育增添新的内容,优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要创新教学方式,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如故事视频、动漫等形式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切实增加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认知度和文化认同感。
3.2 推动“第二课堂”——实践活动的开展
第一,在校内,线上线下联合开展如“国学达人”、“中华好诗词”、“传统文化微课设计大赛”等传统文化知识竞赛活动,活动前期要利用新媒体做好网络宣传工作,鼓励学生展开对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激发学生参与兴趣,并将参赛作品上传至新媒体平台,让学生在线进行浏览、品鉴、讨论,票选出优质作品在高校各媒体进行转载,扩大活动影响力,提升传统文化的感染力。
第二,相比文字方式呈现的传统文化,古砖旧瓦承载的历史文化更能引起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生动感受。要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期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如调查传统民俗民情,参观历史博物馆、文化遗址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领悟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鼓励学生将经历撰写成社会实践报告并择选优秀篇章刊登在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从而加强其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同时鼓励学生参加山区支教、扶残助困等志愿服务活动,践行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美德精神。
3.3 促进“第三课堂”——校园文化的培育
校园文化能折射出一个学校整体精神的价值取向,是具有引导功能的教育资源。其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将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能够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构筑健康人格。
第一,重视电子校刊、宣传栏、广播等校园宣传阵地,开设介绍传统文化的特色栏目,或通过漫画连载的方式绘制传统文化故事,增强传统文化的生动性,达到教育目的。同时鼓励师生进行投稿,刊登解读传统文化的优质篇章。
第二,学校的硬件设施是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如特色校史馆、党史馆、荣誉展览室等都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良好的宣讲室。加强文化设施建设,能够让学生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不断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从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第三,近年来,高校新媒体建设渐呈蓬勃趋势,这为依托校园新媒体平台,推动传统文化的傳播带来了契机。建议学校网站和各二级学院微信公众号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关注大学生喜爱的传统文化节点,增强推送内容的教育性和趣味性,提升传统文化的吸引力。
第四,创新传统文化解读方式,多形式讲述传统文化故事。在线征集创意解读传统文化的动漫或者微视频作品并进行转载,吸引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3.4 推进“第四课堂”——新媒体平台的建设
新媒体时代是以利用数字、网络、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媒体形态的出现为标志的,新媒体具快捷性、大众性等特征,新形势下,其迅速发展为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契机,增强了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互动性,扩大了传统文化的受众面。
根据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交流的普遍趋势和在线学习的新方式,科学设计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内容,注意内容的宽泛性和教育性,涵盖各类型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打造传统文化特色网课,为各专业学生量身定做“随身课堂”。并利用微信、论坛、学习APP等新媒体平台,挖掘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实现资源的共享,方便学生在线学习传统文化,根据自己的精神发展需求寻找适合自己的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获得促进自身发展的文化营养。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互动及时、交流充分的教育活动,教师可将一些优秀传统文化的相关书目等传至平台,引导学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学习,并鼓励其发表自己学习传统文化的感悟或困惑,营造师生、生生共同学习交流的良好氛围。还应注意建立学习积分考核机制,督促学生的学习。让学生可依托互联网不断更新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层面的集中表达,也是我们珍贵的文化宝藏。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并将之融入到高校教育体系中,为传统文化在思政教育中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不仅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更能切实发挥其对思政教育的德育价值,让传统文化的精髓不断涵养大学生的品格,促进其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龚杰.张载评传.南京:[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2):31.
[2]金良年.孟子译注.上海:[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7):287.
[3]陈晓芬.论语译注.北京:[M]中华书局,2016(1):63
[4]张自慧.礼文化的价值与反思.上海:[M]学林出版,2008(09):10
[5]吕尚苗.基于“互联网”时代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研究[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报.2018.(03):99-100
[6]黄青青,陈武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融入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研究[J].高教学刊.2017(06):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