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中华儿女的血脉、精神和灵魂。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在于帮助学生更好掌握的语文听说读写能力,使语文知识体系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谐统一。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初中语文教学的“必需品”与“时尚品”,学习和传承中华经典文化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和必要性,文章就此展开讨论,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功能策略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4-0199-01
2017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的总体目标是: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顯著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根基更为坚实,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明显提升。《意见》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层、更持久的力量。
在这个背景下,初中的课堂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一定要从长远的角度出发,采用科学合理的对策。既不能采取生硬的方法来展现,也不能过分的依赖学生自觉阅读与探究。当前,国家教育发展逐步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学生的自我创新思维拓展拥有更大的空间,语文学习拥有更高的自由度。
一、教学内容理念的特点分析
1.知识体系丰富。
初中阶段的学习,主要是展现为“基础+拓展”的模式,让学生在自身掌握的基础知识上进一步的巩固,同时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深化探究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初中语文教学,具有知识体系丰富的特点。
首先,语文知识的灵活程度更高,与社会化、生活化存在的联系更加密切。这阶段,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新文体,包括小说、戏剧、新闻报道等作品,这对学生的文化知识、理解社会产生积极的作用。不过,有些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喜欢读经典书籍,偏向于情感类的青春小说,如《最小说》《校园青春宣言》等。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存在青春的幻想与迷惘是很正常的,但应该加强纠正和指导,避免多走弯路或走错路。对于传统经典文学,应该让学生有一个鲜明清晰的认知,以现代化的理念去阅读、学习,减少自身的文化缺失现象。
其次,初中课堂教学教授传统文化知识,能够通过不同的方法渠道来完成。无论是节选的长篇白话文,还是短篇的寓言故事,或是唐诗宋词元曲等,都可以作为知识教育的重要路径,结合学生的日常表现和阅读喜好,对语文教学内容优化调整,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助于他们准确理解古人阐述的道理和内涵。
例如“中庸”之道。孔子是从伦理政治角度提倡“中庸”的第一人,他在《论语·雍也》中说:“中庸之为徳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他将“中庸”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作为衡量君子的标准之一。但是,今天的人们对“中庸”的认识早已偏离了孔子的伟大构想,自由主义者甚至直接将中庸视为“无所作为”进行质疑和批判。由于人文素养、价值观异于古代标准,社会普遍认为中庸之道就是“好好先生”,就是左右逢源。那么,通过学习与论辩,让初中生去对照思考、辨析儒家的中庸之道的现实意义,这尤显必要。
2.课改理念更新。
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主要是老师课堂讲,学生座位听的状态,难以形成良好的师生平等交流、互动探究的教学状态。学生的质疑与创新,很难产生较为明显的积极影响。因此,在近年新课改的浪潮中,初中语文教学理念不断改革,百花齐放,各领风骚。
首先,语文教学利用信息化技术的整合,能够将文章的事件情节、自然场景和人物形象等概括直观的展现,让学生对于知识的学习和观念的理解,都进行一个深刻的体验。例如,在教学《智取生辰纲》时,提供相关《水浒》的影视资料片段给学生欣赏,同时配合课文所描述的内容,结合导演对影视作品的详略处理,就“智取”的诸多因素让学生结合小说原文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中心讨论,为学生提升赏析经典片段的能力奠定扎实的基础。
其次,初中语文教学表现为持续性的过程,逐渐过渡到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学形式多元化,多项教学手段的联合应用,给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方式的选择。如学习《论语十则》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等儒家语录,可以让学生联系“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和“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相关近似话题展开讨论,从课内教学到课外阅读,学生自主学习和师生交流讨论(微博、QQ聊天、微信)等等,并结合现实生活阐述它们的积极意义,自觉灵活运用到作文写作中去,促使初中语文教学的体系更加完善,内容更加丰富。
二、发挥教育功能的策略探讨
1.立足教材,拓展理解。
不可否认,受西方思潮和社会媒体不良舆论的影响,部分初中生在学习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思维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差,给思想教育和人才培养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语文教学既是教书育人,更是立德树人。传承优秀文化,从教材中挖掘,保证其精髓、内涵得到良好的展现,使其教育教化的功能得以积极发挥。比如《孟子》中的关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大丈夫标准和“舍生取义”的羞恶之心,《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利用这些古典文化内容,对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初中生开展教育,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从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角度来分析,有效地传授和教育,可以净化学生内心的戾气,充分的意识自身的错误,并在行为上作出积极的改正。还能够减少校园暴力、校园欺凌的问题,个别学生与教师的矛盾摩擦也会随之化解。
即使是在当今社会,古代的不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哲学有助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谐相处与友好交往。尤其是儒家思想境界高远,其核心思想的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哪怕是到了当代社会生活,依然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往往成为解决这个世界日益浮躁的社会思想和人们混乱的人文价值观最好的良药。那么,让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学生进行思想理念的更新,正当其时。
当然,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不能总是在浅显的道理上灌输,一定要持续性开展,还必须结合客观生活事件来作出分析和引导。比如说孝顺父母、尊师重教和诚实守信等,要结合生活中的鲜活例子与学生积极的辩论,观察了解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在纠正的过程中不误导,不放弃,从而达到正确深刻的育人效果。
2.深入文本,挖掘内涵。
语文教学要想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功能的理想效果,还必须在理解文章内容思想基础上不断的深化,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细腻的品味,举一反三。如《陋室铭》是刘禹锡被贬谪到地方的时候作的。据说半年时间内刘禹锡连搬三次家,最后被再度调到城中,只给他一间仅能容下一床一桌一椅的房子,于是他便愤然提笔写下了《陋室铭》。课堂上,教师可以先介绍背景,讲述故事,更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的品格操守。宋代写《爱莲说》的周敦颐,把莲花比作君子,根本目的是借赞美莲花去赞美具有莲花一样的高尚品格的人。教师先让学生预习时查阅周敦颐的相关资料,了解他为人正直清廉,不贪富贵的个性。而且晚年在故乡庐山莲花峰下建舍讲学,还在官府东侧开辟莲池,建赏莲亭。作者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清洁,感宦海之混沌。了解这些知识之后,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再针对当时的社会官场状况作出分析,既对文章结构内容有清楚的认识,又对思想主旨有正确的判断。
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功能,很多经典诗文都是重要的载体,需要教师积极地研究与挖掘。初中生学习语文知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有一定的限制性和被动性,教师应该在课堂教授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展积极灵活的引导,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学习,这正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最好体现。
习总书记强调,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战略任务,对于传承中华文脉、全面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因此,用经典文化筑牢青少年学生精神家园,增加文化自信,是必须坚持不懈的方向。从大数据分析,现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整体上还是差强人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暂时还没达到工作预期。日后,还要立足课堂,延伸阅读,深入研究,优化方法,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神奇魅力,实现自主、持续学习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