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以国学教育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

以国学教育提升学校德育实效性

国学教育是学校德育的基础和源泉,它与德育的“联姻”,有助于德育实效性的提升。学习国学经典,可以让学生直面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接受中华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熏陶,教育学生热爱祖国、恪守道德规范、尊重劳动人民、健全人格,形成优秀的道德品质。

一、开展国学教育,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爱国主义教育一直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这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我国古代出现许多爱国爱民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他们一生写下了许多不朽的爱国主义诗文,留下大量国学著作,字里行间蕴含着伟大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其势气贯长虹,其文余音绕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有识之士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团结奋进。我们应该充分利用国学著作,开展爱国主义教育。

例如,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念念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明朝爱国诗人于谦在《立春日感怀》中写道:“一寸丹心为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诗人的爱国爱民思想跃然纸上,其心其志天地可鉴。宋朝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清末谭嗣同“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中国历史上,爱国仁义之士数不胜数,他们用豪迈而精炼的语言表达了他们的爱国热情。在德育工作中,教师要充分挖掘这些德育素材,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教育学生以此为榜样,热爱祖国,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作贡献。

二、开展国学教育,教育学生恪守道德规范

道德教育是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人的一生。如《弟子规》,把一个人如何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立身处事、待人接物、修身治学等的态度和礼仪概括得淋漓尽致。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歌颂了伟大的母爱。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手足之情跃然纸上。宋代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名句,道出渴望亲情常在的强烈愿望……这些德育素材能让学生体会到家人对其关爱之情,教师要利用这些素材教育学生恪守道德规范,学会营造良好的亲情关系,尊老爱幼,建立良好的亲情网、友情网。

三、开展国学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

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是每一个人应具有的道德品质,古代仁人志士都做到了这一点。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宋代翁卷的《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描写了劳动人民的勤劳,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敬之情……教学时,我们应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敬重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做一个爱人民、爱劳动的好孩子。

四、开展国学教育,教育学生惜时、勤学

自古以来,许多成功人士在少年时代都惜时如金,刻苦学习。在国学著作中有许多是教育青少年惜时勤学的,其语句簡明扼要,其哲理深远。如荀子的《劝学》围绕“学不可以已”这个中心论点,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态度、内容、方法和目的等方面,有条理、有层次地加以阐述,教育学生立志、惜时、勤学。唐朝颜真卿“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清代钱鹤鸿“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这些经典诗文,既表达了作者从小立志,惜时勤学,学成后为民服务、为国贡献的高尚品格,又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激励他们树立报国的理想。在开展德育工作时,教师要教育学生领会这些国学诗文的意义,要紧紧抓住稍纵即逝的今天,不要把一切计划和希望寄托在尚是未知数的明天。只有紧紧抓住今天,才能有所作为,有所成就。同时,结合当今世界的成功人士的人生道路,教育学生求学时要惜时勤学,将来工作时要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成为一个对人类、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

综上所述,国学教育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在开展学校德育工作的同时,必须与国学教育相结合,全面开展德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责任编辑 黄铭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