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

 【摘要】国学是我国语文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是中华文明的历史文化荟萃,学习国学经典有利于学生传承经典文化,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在初中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积极将国学经典和初中语文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经典的兴趣,增长国学知识,提高文化素养和学习语文的能力。

  【关键词】国学经典诵读;初中语文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490(2020)10-0074-01

  【本文著录格式】高鹤.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研究[J].课外语文,2020,19(10):74,76.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文学领域中,诞生了一个又一个经典之作,这种经典之作被称为国学。由于国家提倡增强人民的文化自信,全民掀起了学习国学经典的热潮,与此同时,教育部门也愈加重视初中语文课程中的国学经典教学,使国学在语文课本中所占比例大幅度提升,可见学好国学经典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要想做到将国学经典诵读和初中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教师可以从诵读经典、体悟情感和结合思想三个方面入手,改进语文教学质量,扩展学生语文知识,增加学生国学文化积累。

  一、国学经典诵读要结合语文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附加的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语文课程分担着学生情感价值观的养成教育,正如“课程标准”所言,情感培养的基本方法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而古诗文就是极好的教学资源。诗歌贵在欣赏,当学生的阅读量到达一定数量,就会感受到诗歌带来的美学享受,“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夕阳美照,“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的闲情雅致,“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的惆怅心情。“熏陶”的根本在于感受,教会学生逐步从古诗文中感受到美和乐趣。语文课本中所摘录的古诗文是有着不可磨灭的生命力和不可抗拒的魅力的经典诗词篇章,不论是文学造诣还是精神素养,都是各个时代的精华作品,通过长期的经典诵读,古人的生活智慧和做事意志定会对学生的心灵形成启发。当然古诗文的朗读要掌握章法,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把诗文音律之美与内心相接。周国平说,真正的阅读必须要有灵魂的参与。经典诵读也要做到“灵魂参与”,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能够基本理解作者的处境与心情以及诗词的基本含义。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才可逐步渗透民族精神、涵泳人文情怀,从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诵读国学经典可以培养语文语感

  学习语言类的课程,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培养语言的语感。语感即学生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如果语感水平高,就能在阅读浏览文章时很快发现文中的病句成分,另外还可以增强对文章情感、思想的感知。想要培养学生的语感,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多读多背,在学习国学经典时更是如此,“口而诵,心而惟。朝于斯,夕于斯”,意思就是学习要做到嘴巴经常诵读,脑子经常思考,早上也如此,晚上也要如此。由此可见朗读背诵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

  诵读的方式多种多样,比如班级齐读、个人朗读、班干领读和轮流诵读等,学生可以采取多样化的方式诵读国学经典,就像早晚读的课堂上,可以先让学生齐读十五分钟,然后剩下的时间自由朗读,或者在教授涉及语文国学经典的课程上,教师领读、学生跟读等。另外,许多国学经典拥有节奏感和韵律,比如唐宋诗词,就讲究平平仄仄平平仄,像《望岳》一诗中,“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一句,就可以通过语言感受到作者意气风发,想要一展凌云抱负的豪情壮志。因此,学生在朗读背诵时抑扬顿挫,可以深入体会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提高对国学的兴趣。

  三、体悟文章情感能够感受文章意境

  古人作文作诗,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抒发自身的情感,所以体悟文章的情感对学好国学经典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作者所营造的意境之中感受其情感寄托,能够有效把握作者的心情感受。比如在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的《醉翁亭记》一文中,体悟文章整体情感变化对掌握文章主旨有着重要意义。《醉翁亭记》先描绘了醉翁亭周围的美景,发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感慨,可见此时欧阳修的心情是愉悦的,然后描写了滁州人民到山里游玩“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欧阳修在与民同乐时欢乐的情绪达到了高潮,最后“夕阳在山,人影散乱”,一天的游玩结束后,欧阳修的情绪也由高兴急转直下,发出“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从行文的情感变化中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喜乐和忧虑,还塑造了“人知从太守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的一心为民的人物形象,最后突出这条道路的艰辛孤独。

  再比如对以李商隐为代表的朦胧诗的学习,没有其他的路径可走,最重要的就是掌握诗中情感,像他在初中课本的代表作《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表达了对妻子的思念和分离的忧愁,纸短情长,令人动容。对文章情感的体悟不仅能把握作者的情感,还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语文理解能力。

  四、结合国学思想有利扩展思维方式

  国学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国学思想,它与现代思维有一定的区别,学习国学思想,可以更好地掌握国学作品的主旨、古诗文写作的内在逻辑以及为学生学习语文提供一个新的思维方式的参考。

  例如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的《春望》一诗,我们就可以从中看到作者的情感、思想、写作思维等方面。从写作上看,诗歌的写作思维一般是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在这首诗中,杜甫先写了“城”“草木”“花”“鸟”等意象,营造一个青山依旧、物是人非的意境,然后用“烽火”“家书”“白头”等意象,表达国家破坏、战争四起,亲友离散、相思难寄,迟暮之年、白发新增等情感,从中可以看到古代文学作品中经久不衰的文学主题“思亲”“爱国”和“壮志难酬”等,对学生理解国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还有初中时所学的《论语十则》一文,其是国学经典中儒家思想的代表:“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要学会自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讲的是不僅要重视学习,同时还要注重思考,要做到学思结合,才能进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讲的是人人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体现了孔子认为人具有复杂性,既有优点同时又有缺点,而不是一言以蔽之;“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讲的是宽恕,这是孔子认为的人需要用一生去奉行的原则。这些对初中生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启发。

  五、结语

  在初中语文的学习中,国学经典是初中生必须要掌握的学习重点。因此,老师应当积极地在语文课堂讲课的过程中,结合国学经典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要做到指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文语法能力;认真体悟文章的情感,掌握学习意境的能力,将国学思想与语文教学相结合,扩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当然,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的形式容易,实质很难,还需要语文教师不断创新研究,既要结合学生的知识梯度和心理特点,还要兼顾课程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湘.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策略[J].新课程,2018(5).

  [2]刘军.初中语文教学中实践国学经典诵读途径[J].情感读本,2019(3).

  [3]石文东.国学经典诵读与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J].文存阅刊,2017(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