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把国学教育纳入高校育人的全过程是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方式,也是提升新时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思想源泉。我国高校国学教育存在课程体系设置不完善、师资力量单薄、学生对国学教育存在的重要性认识不够、社会对高校国学教育的现实价值缺乏科学认识和深入探索等问题。坚定文化自信是高校国学教育的价值取向。完善课程体系,创新教育载体,开展主题活动是有效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育人;国学教育;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9)02-0053-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9.02.023 [本刊网址]http://www.hbxb.net
近年来,国学热如星火燎原之势蔓延全国。无论是民间还是政府,都在大力推崇国学,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国学热”。如:《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朗读者》等栏目的热播,不仅让国人感受到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也激发了民众对国学以及相关传统文化的兴趣。特别是党的十九大召开以后,文化自信成了各行业、各领域更加重视的发展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沒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理论。如何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地传播传统文化精神?成了树立文化自信的主要着力点。故而,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以及国学教育的开展成了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各高校针对国学教育的开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实践。
一、文化自信在高校国学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国学作为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重要标志,是我们民族的灵魂,其对国家未来发展前途尤为重要。而高校作为国家人才培养和培训基地,对国学教育的传承与复兴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只有保留自己的民族特色,才能在与时代同步发展中始终传承好自己的文化基因。因此,笔者认为,文化自信在高校国学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承优秀文化,振奋民族精神
古往今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国学是中华文化的积淀,是中华民族的智慧,也是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运用国学中经典诗词和爱国主义范例开展国学教育,让大学生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也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如:屈原在民族危亡年代所作《国殇》等,其报国热忱现于《楚辞》;蔺相如捍卫国家尊严,他的故事见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在艰苦环境中不失节气,体现在《汉书·苏武传》等,这些都是激发大学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的国学经典。
(二)弘扬传统美德,提高道德素养
国学的根本是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安身立命。在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和就业压力日益增强的今天,大学生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现实性和功利性过强。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在高校育人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国学经典作品中影响人们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的传统美德的作用。如:我国传统的“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帮助大学生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在考虑自己利益的同时学会设身处地多为他人着想,促进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等精神追求,则可激励大学生在积极进取的同时注重道德的完善。
(三)创新育人方式,提升人文素养
科学与人文融合的教育是“文化育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方向,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可以深入了解古代先贤的哲学理念,生存之道,理想追求,也可以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和人文知识水平,体会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如:《孟子》《老子》《庄子》《论语》等经典著作的内容丰富且覆盖面广,涵盖了历史、地理、天文、传统医学、常识、艺术等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内容丰富,举例典型,经得起揣摩,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通过熏陶,可以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让大学生们成为既有现代思想和科学知识,又有家国情怀和人文修养的谦谦君子。
二、高校国学教育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学热的广泛传播,学习国学,弘扬国学,已成为家长、教育部门及全社会的共识,许多高校在教育活动中,积极研究国学教育,开设国学教育相关的课程,促进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发展,但在实践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
(一)课程建设不完善,没有形成统一的教学体系
虽然许多高校将国学教育贯彻到了所有学科,开设了相关的国学课程,但主要是人文社科类专业为主的高校将国学教育作为通识课程开设;而理工科专业为主的高校只是把国学教育当成点缀,开设一两门国学课程作为选修课程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国学教育;很少有高校把国学教育的课程同其他的专业课程相提并论。即便是现在有的高校开设了国学专业,并开设与之相关的国学教育的课程,但国学专业的学生没有自己真正的“专业”学位,这些高校只能根据学生专业的侧重点进行交叉培养,而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只能授予与其相关的文、史、哲等相关学位。
(二)国学教育的专业师资力量单薄
尽管全社会已经开始重视国学,但各高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国学师资,了解并专门从事国学研究的人更是寥寥无几,而现在从事高校国学教育的教师大多是与之沾点边的专业教师,其国学素养不能承担起国学教育上“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
(三)大学生对国学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现实主义、功利主义思想弥漫大学校园,学生们的学习内容仅限于对自己就业有直接帮助的知识,而国学的学习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和积累的过程。即使学校开设国学班、国学讲座,也很难吸引学生参加学习,因为,他们都有自己所为的“主业”,其他方面的“副业”,只好为这“主业”让路了。三、在高校国学教育实现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
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是时代赋予新时代青年学生的重要职责。而国学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传承至今的瑰宝,为大学文化创新奠定了根基,它如同春风化雨般浸润着每一个高校学子的思想和心灵,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资源。高校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主战场,是坚定新时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必须将坚定文化自信作为国学教育的价值指向。
在高校开展国学教育,首先就要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让大学生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得到滋养、获得底气。其次,大学国学教育内容的很丰富,涉及哲学、伦理学、文学、史学、天文、地理、農学、医学、宗教学、礼俗学、艺术等科类。因此,各高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要突出与其专业相关的国学知识与素养提升,更要在国学教育中坚持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富有针对性地开展国学教育。最后,各高校开展国学教育应主动地用现代的视角去重新建构国学教育体系,培养出能够很好地融人现代化企业文化的人才。具体而言,在高校国学教育实现文化自信的具体路径有以下方面:
(一)完善国学教育的课程体系
虽然高校对国学教育的重要性有了认识,也采取了行动,比如开设相关的国学课程,但总体上看许多高校的课程体系建设与国学教育的需求很不相称。适应国学教育的新形势,必须建立完整的国学教育课程体系。首先,在课程设置上,必须有几门国学必修课程,如《中国传统文化》《古诗词鉴赏》《经典诵读》等,还可安排诗词歌赋内容的选修。其次,在课程安排上,应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如理工科学生的国学素养相比文科生差一些,课程安排上要注意补基础,循序渐进地学习,文科生要求则可以相对高一些。再次,在教学方法上,要注意避免单纯灌输讲授,应采用师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可以引导学生诵读国学经典,领悟国学精粹,可以组织学生相互交流。通过自制相关主题的板报、PPT、微视频、情景剧等在课内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总之,把激发学生对国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创新国学教育的载体
信息化时代,网络等新媒体的普及为国学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捷。可以充分运用校园网络、微信公众号、QQ群、微博等新媒体技术,组织开展网络国学教育活动,选择国学素养比较扎实的教师作为平台的管理人员,实现师生之间的全时空交流,搭建教学相长的桥梁;可以根据本校的育人特色,制作与专业相融合国学教育网络课程提供给学生选修学习;还可利用校园广播,有计划地播放古筝、二胡、葫芦丝等演奏的经典乐曲,播放具有民族特色的戏曲,如京剧、豫剧、黄梅戏等提升学生兴趣,实现全方位熏陶。
(三)开展国学教育的主题活动
开展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国学教育校园文化活动是提高新时代青年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之一。例如,开展以历史伟人为主题的国学教育活动,通过征文、演讲、歌唱、书法、武术比赛等方式来纪念历史伟人,感受先辈们的人格、精神、气节;还可以利用传统节日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开展踏青、划龙舟、舞狮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体验中感受国学的底蕴和价值,涵养国学气质、家国情怀;主办名家讲坛,邀请的知名国学大师、国学名家来校开展专题讲座;组织青年学生开展保护文物古迹活动、参观考察教育基地和文化古迹、“三下乡”等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将理论和实践、历史和现实高度融合起来,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丰富了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了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