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画赏析 > 山水卷 > 《溪山行旅图》
《溪山行旅图》
北宋画家范宽传世名作:《溪山行旅图》...
时间:2013-07-27 12:28 | 浏览: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郭熙《早春图》
5秒
热点图集
赏析:

立轴 绢本 淡设色

纵206.5 横103.3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画家范宽简介:

范宽,北宋画家。一名中正,字仲立。华原人(今陕西耀县),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或作关中人。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北宋早期, 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尚在。性情宽缓,气度阔大,人呼之“范宽”。

他画山水初学荆浩及李成已甚精妙,既而领悟到:“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范宽深入自然山川,长期居留于太华、终南诸山,观察体验云烟惨淡,风月阴霁不同自然气候下山水的形态变化,终于创造了与李成迥然不同的壮美景色,又擅画雪景。他所画崇山峻岭,往往以顶天立地的章法突出雄伟壮观的气势,又用碎而坚实的笔墨皴出富有质感的山石,山麓画以丛生的密林,成功地刻画出北方关陕地区“山峦浑厚,势状雄强”的特色,被誉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

《宣和画谱》是这样记述他的:“风仪峭古,进止疏野,性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如此狂放不羁的个性,也促成他在始学李成之后,感悟“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于是移居终南(秦岭主峰)、太华(华山),危坐终日,默与神遇,所以世人皆称范宽“善与山水传神”。所谓“师诸心”,也即唐代画家张躁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意在追求一种个人身心与大自然融浑一体的理想境界。其画下笔雄强,墨色深厚,峰峦高峻,气势逼人,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山体积墨黑重,黄宾虹云“如行夜山”,由此大悟用墨之妙。后人将范宽与李成、关仝并称为北宋三大山水画家。

《溪山行旅图》释义: 《溪山行旅图》北宋画家范宽的传世名作,绢本浅设色,纵206.5厘米,横103.3厘米。站在画轴前,只觉得大山压顶,咄咄逼人,令人仿佛身临其境。画面上部三分之二是满满的一座山峰,以粗笔浓墨勾勒山石的轮廓,然后以雄厚的中锋,依石纹反复加皴其独特的点皴(有“豆瓣皴”、“雨点皴”、“芝麻皴”、“刮铁皴”多说),再层层笼染墨色,山石坚硬的质感异常强烈。然而在右边半山之石缝,一股清泉几经盘桓,一泻直下,途中遇阻,分作两绺溅落深渊。这悬瀑,在构图上极有意义,既加深了“高远”之势,又使坚固的山体包孕了柔和的动感,大山仿佛因此有了生命。下部则精细地刻画了巨石山岗,溪水潺湲,古树茂密,楼阁隐现,一条崎岖山路横穿其间,行来一队旅人,四头骡马载物艰难跋涉。比对大山的宏伟,人显得如此渺小,不过是匆匆过客。这幅典型的北方全景山水的“高远”构图,已与李成惯用的“平远”构图大不同,似乎更多地接受了荆浩的影响。而范宽独具个性的艺术表现力,也促成这幅画成为千古之丰碑。虽然后人学范宽的不少,但是学其构图者总也不如其山势雄伟逼人,学其皴法者总也不如其石质硬朗厚重,故难以形成流派。照说崇尚“淡墨轻岚”的董其昌似乎不能认同此画,但董还是被其强悍的艺术感染力所折服,赞为“宋画第一”。而现代画家徐悲鸿则更是情有独钟,他以为“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 此画流传有绪,确认为范宽的真迹无疑,但900多年来,人们一直以不能在图上找到宋人的字迹或印鉴为憾。直到1958年秋台北故宫的一位叫李霖灿的研究员在画幅的右下树荫草叶间发现“范宽”两字,这才拨开迷雾。

《溪山行旅图》构图:

此画构图层次分明,主次和谐。前后递进,用水贯通。用笔清雄,浓淡了然,以墨骨取胜。山石以“雨点皴”积攒而成,山石轮廓坚劲韧练,塑造了一个“气魄雄浑,如云长贯甲”般的堂堂大山。

徐悲鸿评价范宽:

范宽的画对后世影响深远。人们称他的画为“百代标程”。徐悲鸿对他推崇备至,我们引用他的话来作为对该作的评价:“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古,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全幅整写,无一败笔。北宋人治艺之精,真令人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