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名画赏析 > 山水卷 > 《万卷书楼图》
《万卷书楼图》
朱鹤年:《万卷书楼图》...
时间:2013-07-27 12:28 | 浏览:
上一篇:《秋船图》 下一篇:《香满蒲塘图》
5秒
热点图集
赏析:

朱鹤年《万卷书楼图》 纵129.5厘米,横43.6厘米

现收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意趣闲远 不染时习 ——朱鹤年《万卷书楼图》

戊寅岁杪,朝鲜画家金川浩先生从平壤寄来长函,说他终于得到了一幅朱鹤年的山水画真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信中说道:“同道闻之啧啧称羡,纷纷过来欣赏,余平生心愿足矣”。一个中国的清代画家何以受到朝鲜同道的如此青睐,朱鹤年究竟是何许人也?

朱鹤年(1760-1834),字野云,江苏泰州人,一说维扬(今江苏扬州)人;后长年寓居北京,与朱昂之(字青立)、朱本(字素人)合称“三朱”。朱鹤年少年聪慧,他开蒙很早,9岁时就能够为庙里的和尚作小幅山水画,有地方官见到他的作品后就曾预言:“此子当为画传。”中年以后,朱鹤年家境窘迫,生计艰难,以至于无力赡养双亲。于是“以钱八百缠腰”,徒步北上,一路上靠着卖画的微薄收入勉强糊口,行迹近乎乞丐。入都后他专心画理,技艺日渐精湛,山水有石涛风貌。名流王学浩(1754—1832,字孟养,号椒畦,江苏昆山人)称赞朱鹤年的山水画作品“意趣闲远,不染时习”。由于他的作品具有自己的面貌,在当时画坛颇受关注。朱鹤年性情洒脱,平生好交游、喜结纳各方人士。他生性朴实,为人仗义,曾经在危难中救人不死,所以很受人们的尊重,多喜欢和他交往。在当时,朱鹤年的作品最为朝鲜人所欣赏,每有到中国内地的朝鲜商人都不惜重金购买他的作品。又因为朱鹤年人品高尚,有的朝鲜人把朱氏画像悬挂起来,当作圣贤顶礼膜拜。时至今日,朝鲜的艺术家依然把得到一幅朱鹤年的作品当作幸事。

这件《万卷书楼图》(见右图)作于“道光丁亥春日”(公元1827年),朱氏时年57岁,艺术已经接近成熟,笔墨之间带有明显的个人特征。这幅作品在一望之下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平和淡雅,清幽安详。画中营造的景物是许多读书人理想中的家园——在依山傍水的修竹茂林之间结庐而居,过着与世无争,恬淡平静的日子。在行过万里路之后,坐拥万卷书城,秉烛夜读,这或许就是作者自身的写照。此作最为讲究的就是构图,许多景物安排都是从画外向画中伸展,在整体布局上不仅没有散碎与局促之嫌,相反倒有一种别致新奇、严谨细致的效果。当今许多朝鲜画家的构图风格就是借鉴了这种形式。画面的最下端,两株苍松拔地而起,勾勒精到,质感鲜明,与远处山峦密林遥相呼应,再加上画面上方留出的大片空白,使画面产生强烈的纵深感,大有一望无尽的空间效应。

竹篱搭建的院墙在画面上虽然只出现了出短短的一段,但是已经把所处环境的古朴清幽的韵味很好地表现了出来。院中,古树参天,竹林随风摇曳,婆娑的树影掩映着宽敞明亮茅舍;屋中的主人宽衣大袖,悠闲地倚在床榻之上向远处眺望。屋外,平静如砥的湖面上停泊着一只小船,虽然这只小船只出现了一半,却给观者无限遐思:这或许是一只常穿梭在风浪中的鱼船,和茅庐中的主人一起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虽然辛苦却安然的日子;或许它只是一叶寻常扁舟,在风平浪静的月夜里正载着主人遨游于湖上,饮酒赋诗,鼓瑟轻吟……一处小小点缀,显现出作者的独到匠心。

该作的用笔十分细腻沉稳,用墨设色都趋于淡雅明净。朱鹤年在学习石涛的技法上很有心得,但这件作品更具有明人山水画的笔墨意趣,下笔之处不温不火,凝重稳健,有很强的“书卷气”,与作品的题目相吻合,大有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独特韵致。

画上题识显露出作者扎实的书法底蕴,透过五个隶书大字,看得出朱鹤年在汉碑上是着实下过一番功夫的。这五个字虽然醒目,但是丝毫没有破坏画面的和谐,具有画龙点睛般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