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人文素养是人综合素养的核心品质,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和国家认同的重要基础。只有善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吸收养分,才能进一步夯实人文素养培育的根基。文章阐述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定位,再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丰富精神内涵,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培育的帮助。
关键词:人文素养;传统文化;大学语文
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人的成长发展显得日益重要,已成为人综合素养培育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特别是人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精神意志以及价值追求等决定着人成长发展的走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一直以来,其以不同的方式及形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且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模式,是培育人文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个人道德品质的重要文化资源。因而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的人文素养,显得尤为重要。
一、人文素养培育的重要意义
时代的变化与发展,要求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现代人的观念、认知和行为,以便更好地相适应,这就决定了人文素养的重要性。所谓人文,中国古代可以追溯到《周易·贲卦》,其中将“人文”与“天文”对举,天文是指天道自然,人文是指社会人伦;在西方,最早用拉丁文 Humanitas 表示,侧重指人性、教养。而人文素养,主要是指,经过不断训练和培养而具备的能力和修养,主要是指思想和精神层面的,它渗透于每个人的文化基础,贯穿于人的终身发展,并影响着后天的社会实践。可见,人文素养培育的核心就是学会做人,塑造成一个有学识、有良知、有尊严、有担当、有智慧的人。因此,培育人文素养,对于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培育人文素养可以引导对道德观念的注重。目前,无论是在校学生,还是就业的年轻人,道德观念缺失的问题比较严重,不尊重长辈、不尊重师长,甚至还有人为此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加强人文素养的培育,有助于年轻人树立良好的道德观念,知荣辱、明善德;自觉强化法制观念,遵纪守法;能够诚实坦白、言行一致,做到表里如一;常怀感念之心,常念感激之情,常报感恩之德,把感恩之心化作报恩之举,具有心地良善的意志品质。
培育人文素养表现为自觉敬业奉献。成就事业的发展,需要勤于吃苦的精神,自觉在本职岗位履職尽责。通过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强化年轻人的事业心责任感,自觉做到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努力把本职岗位作为成长成才的平台,兢兢业业、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力量。
培育人文素养可以保持健康向上的行为方式。目前,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当代年轻人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心浮气躁、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不良倾向日趋明显。通过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使年轻人面对外界而来的各种压力,始终保持乐观坚强的心态,正确应对各种挫折和挑战。
培育人文素养有助于人的综合素质的提升。从事具体工作,不仅要具备本职岗位的专业技术能力,而且要懂得团结协作、材料撰写、口头汇报、辩证分析、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人文素养的培育,可以通过文学、史学、哲学、公文以及艺术等方面的教育,提升年轻人的综合素质,以应对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人文素养培育的作用
所谓传统文化,简单说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具有传承性、延续性、发展性的特点。中华传统文化,是华夏文明经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它是以儒家、道家、佛教、法家、墨家思想为主体的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体系,是人文素养重要的精神资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核心力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显著标志之一,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蕴藏着深厚的民族精神内涵,并在不断继承与发展中,衍生出许许多多全新的思想文化,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体系,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始终能够站稳脚跟,并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使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推动中国建设发展的智慧来源。习近平总书记将“传统文化是治国理政极其重要的智慧来源”作为其核心理念。自马克思主义从五四运动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各种思想理论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一次又一次地丰富和发展。正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对思想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发展,使我们国家能够及时化解各个阶段各个领域的风险和矛盾,推动中国不断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载体。中华民族历来都是注重文明教化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先后提出了“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理想、“夙夜在公”的道德理念、“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的仁爱情怀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的轻利重义思想等优秀传统美德。这些一直以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教育的重点,是人成长进步各个阶段教育的核心内容,久而久之促进了传统美德的继承,促使人民大众自觉学习伦理道德思想,从而提升人文素养。
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人文素养的策略分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文精神培育的重要基因。因此,要统筹网络、社会、学校等各方面力量,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力度,尤其是在具体的课程教学中,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搭建人文精神培育多位一体格局。
(一)在课堂教学中积极渗透传统文化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比较重视的,甚至在开展基础教育之前,社会上的国学教育也比较多,对人文素质的培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到了高等教育或职业教育阶段,各大中专院校对人文素质的培育显得重视不够。一方面在学生的专业培养体系中大学教育注重专业化,能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渗透的大学语文、中国文化等课程鲜少有院校开设。另一方面,尽管大学语文类课程在传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在培养目标强调应用性和实践性的今天,很多学校对大学语文类课程在传统文化教育培育人文素养的作用认识不足,不能借助课堂教学潜移默化地发挥其价值。因此,高等院校和职业院校在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上,应考虑增加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让学生能够借助课堂教学全方位地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端正学生的价值取向。课堂教学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战场,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以本为本的体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有效地在大学语文类课程的课堂教学进行,是纠避当下国人的价值观偏移的有效途径之一,是对民族和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培养。
(二)在线开放课程加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
互联网已经成为现代人工作和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现在社会上的很多文化传媒公司也通过新媒体逐步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宣传和推广的力度,但形式还相对单一,而且平台相对较高,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受众的普及。因此,在当前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借助教育部在数字教育、在线教育上的推动作用,加大中华传统文化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充分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和个人机构对数字教育、在线教育方面的研究,积极聘请名师、名家,整合优势教育资源,开设或新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借助名家大咖的影响力,借助知识传播、知识付费等营销模式,加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借助虚拟现实技术,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功能定位的接近真实的学习环境,在沉浸式学习中完成对人文素养的濡染。
(三)在社会文化环境构建中进一步突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文化环境对于同时代人的影响到处都充满了神奇与未知。因此,我们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除了充分发挥学校的作用外,更需要社会的广泛支持与配合,充分挖掘和发挥各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氛围,让社会上的各种有效资源加入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构建同步育人环境,构建国人人文素养的“精神家园”。
參考文献
[1] 孟宪珍.论核心素养下的师范院校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以大学语文教学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7.4.
[2] 郝亚飞,丁立磊.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0.11.
[3] 习近平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人民网.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核心素养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编号GH170262)。
作者简介:秦志爽,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文化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