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献与投稿 >

新形势下关于学前教育阶段开设国学课程的探讨

新形势下关于学前教育阶段开设国学课程的探讨

 【摘要】国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喜爱国学、重视国学甚至是热衷国学,他们通过学习国学来充实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一些公立幼儿园、私立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也纷纷开设国学课程,普及国学知识,进行国学教育,但是这些教育机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暴露出了重视程度不够、内容不接地气、教学形式单一、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

  【关键词】学前教育 国学课程 新形势

  一、深刻认识学前教育阶段国学课程的重要意义

  学前教育阶段是人的一生中非常重要的成长时期,人的表达能力、记忆能力、认知能力、思辨能力、社交能力等基本能力都需要在这一阶段着力培养,人的道德观、礼仪观、价值观等人生观和一些学习、生活习惯都是在这一阶段奠基和初步成型,作为中华文明宝贵财富的国学既包含着丰富的文史知识,更沉淀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精神底蕴、理想信念和行为规范,因此在学前教育阶段开设国学课程对促进学前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提升外在气质

  学前儿童道德品质的培养既需要家长以身作则、身体力行,在实际行动中做出表率和榜样,更需要通过国学教育叙议结合,在理论层面上进行教导和渗透。如通过学习“孔融让梨”“卧冰求鲤”“程门立雪”等历史典故,让儿童明白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做人的道理,通过学习《三字经》《弟子规》等国学启蒙文献,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举止和道德规范,通过学习“卧薪尝胆”“破釜沉舟”等成语故事,增强儿童的抗挫折能力,塑造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等。深厚的国学修养还有利于提升一个人的外在气质,“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人的高雅气质不在于外在容貌和穿着服饰而在于言谈举止间的诗书气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这些在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儿童成长过程中持续不断的国学教育熏陶。

  2.有利于锻炼记忆能力和扩大知识储备

  记忆能力是人类最为重要的智力因素之一,具有良好的记忆力,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都能获得更大的优势。在学前教育阶段,儿童不仅课余时间比较充裕,而且大脑正处于迅速成长发育时期,通过学习、背诵、复述国学知识不仅能够把握机遇锻炼儿童的记忆能力,充分挖掘记忆潜能,更能够陶冶儿童情操,让儿童了解中华悠久的历史文明,扩大眼界和知识面,特别是国学中的一些历史事件、寓言故事和辩证观点都是非常好的写作素材,通过在学前阶段积累这些素材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学、初高中等阶段学生作文言之无物的问题,而且在作文中适度穿插一些国学中的优美诗词和经典名句,更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提升文章质量和考试分数。

  3.有利于增強认知能力和提高表达能力

  国学经典都是以文言文的方式记载,从内容上看言简意赅、微言大义、高度浓缩,能够凭借相对较少的文字表达蕴含丰富的思想和内容,儿童在学习这些国学经典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运用发散思维和抽象思维将新的知识理念“解压”后与现实生活联系结合,与原有的认知体系互动融合,在这一过程中其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联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了持续的培养和提升。从形式上看很多文言文讲究格律对仗平仄,诵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律感强,儿童通过朗读、背诵这些名篇经典和诗词歌赋,不仅丰富了识字量和词汇量,发音、吐字、语调、态势语等口才基本技能都能得到锻炼,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切实提升学前教育阶段国学课程的教学效果

  国学教育不同与学前教育阶段其他课程的教学,在具体授课过程中必须要立足实际、顺应形势,并且紧密结合学前儿童特点,才能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1.严格筛选教学内容

  国学泛指中国的传统思想和文化学术,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学前儿童,《春秋繁露》中“三纲五常”的封建思想早已不合时宜,《三十六计》中的故事大部分都有逻辑复杂的特点,国学经典《史记》中那些兄弟相残、父子反目的记载更容易对儿童幼小的心灵造成极大冲击。学前儿童国学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仅要结合实际、去糟取精,更要适应学前儿童的理解能力和认知水平。一是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积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苏武牧羊、戚继光抗倭等爱国主义教育,商鞅立木、曾子杀猪等典故中蕴含的诚信意识等;二是教学内容要注重与其他学科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和,丰富课程内容,引导儿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促进国学教学与数学、语文、音乐、美术等学前教育传统学科教学的相互促进。如国学基础中的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乐理学习中的音符“1、2、3、5、6”相结合,修心养性的儒家中庸思想培养与软笔书法的运笔理念、动笔过程训练相结合等;三是教学内容要与儿童的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搭建理论知识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沟通桥梁,将国学渗透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让国学看得见、摸得着,增加教学的趣味性,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国学,如用《论语·乡党》中“食不言,寝不语”的内容来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用《三字经》中“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的内容让儿童认识身边的自然规律等。此外,有条件的学前教育机构还要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国学校本教材,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适应性。

  2.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在充分尊重儿童天性和学前教育规律的前提下,改变以往教师领读、学生背诵这一形式单一、内容枯燥的国学教学模式,借助当前互联网、多媒体等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结合,全面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

  (1)课堂教学模式

  教师在课堂上领读的同时,还要将晦涩难懂的文言文转化为易于儿童理解接受的白话文,并联系实际充分阐释蕴含的道理、历史背景等相关知识。

  (2)代入教学模式

  编排以国学故事为素材的小品、歌舞、情景剧等,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代入历史之中,寓教于乐,将学习国学与体验国学相结合。

  (3)竞技教学模式

  开展经典朗读、诗词背诵、讲故事等比赛活动,并给予儿童适度的精神激励和物资激励,激发儿童学习国学的兴趣,强化儿童对国学知识的理解记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竞争意识。

  (4)观影教学模式

  组织儿童观看适合的国学内容影视作品,引导儿童与所学的理论知识相互联系,使教学活动更加鲜活生动,更加立体化。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教师则更是影响学前教育阶段国学教学成效的关键所在。各类师范院校特别是幼儿师范院校要开设专门的学前国学教育专业,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提升人才供给能力,充分满足各类学前教育机构在国学教学方面的用人需求。各类学前教育机构要加强对在职教师国学素养的培养,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选派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到专业院校接受国学培训,并充分利用互联网络来拓展视野、充实知识、沟通交流、借鉴经验,实现教师国学造诣与教学水平的同步提升和教师与儿童的共同成长。

  参考文献:

  [1]庞惠方.浅谈国学与学前教育[J].课程教育研究,2019,(10):232.

  [2]张昆豫.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学前儿童国学教学研究与实践[D].广西师范大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