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诵读经典古诗,是中职学生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一。本文结合学院开展的第二课堂诵读活动,在反复练习和示范引领中,探索适合提高中职学生诵读兴趣和诵读水平的诵读方法。
【关键词】“歌诀乐读法”;诵读;规律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国家领导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他曾多次谈到“文化自信”的獲取,要以深厚的文化土壤做支撑,很大程度上要到优秀传统文化那里去寻找源头。国家领导人的卓识和倡导,激发社会各界对优秀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弘扬热情。各级政府和民间团体纷纷行动,探索弘扬传统文化的具体途径和有效举措,而我院自2017年下半年开始开展了以“弘扬传统文化,诵读经典古诗”为主题的《每周一诵》活动,让中职学生通过诵读经典古诗,能进一步感受中国几千年文化的沉淀,也更能推动诵读经典进入中职课堂。
在开展活动过程中,笔者发现多数班级的诵读效果未完全表达出汉语言韵律和语感的美,而在诵读比赛中,部分学生存在不熟悉诵读内容的情况。为扩大参与力度和达到诵读效果,笔者重点以“歌诀乐读法”为基本诵读技巧,探索中职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之诵读方法。
一、什么是“歌诀乐读法”
清朝著名散文家姚鼐先生说:大抵学古文者,必先高声疾读,久之乃自悟。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学古文,首先要高声快读,读久了就会悟。
而歌诀乐读法则是在古代疾读法的基础上,遵循文言的句式特征,依据古诗文吟诵音节的要求,多侧重逻辑的方式,以明快的节奏大声而迅疾地诵读。
此歌诀乐读法的特点是具有强烈的律动感和复踏歌谣的气韵,强调书读一口气,强弱快慢对比明显,一气呵成,句意不破,同句型连贯,是一种演说式的背诵方法。
二、“歌诀乐读法”诵读意义所在
古典诗词凝聚着中华民族精神,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基因。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中国的古典诗词讲究意象,马致远笔下的“古道”“西风”与“瘦马”已成经典。云对雨,雪对风,晚照对晴空;来鸿对去燕,宿鸟对鸣虫……这些声律意象的搭配,沿袭千年,表达着中华民族朴素的审美观和价值观。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从来不缺乏诗意的生活。诵读经典诗词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习者的审美,润物细无声地增强文化底蕴;诵读经典诗词,似和古人隔空对话。
通过“歌诀乐读法”,师生共同诵读经典,可以感受到汉语的精妙,从而给大家带来快乐和启迪,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
三、“歌诀乐读法”的诵读规律
(一)指导学生练习击打节奏
在使用“歌诀乐读法”诵读时,可调动学生情绪,让其用手或脚或身体打起节奏来。很多学生习惯用手敲桌子,所以,在练习中听到的是“嗒—嗒—嗒—”的节奏均匀的类似鼓点声。也有人以脚点地,有人身体在左右或前后摇动。几拍之后,节奏稳定了。
如果是用手敲击桌面打节奏,手落下的点就是重音点。所谓“重音”,“重”的感觉是给这个字注入强大的气流,低沉的发音,使得一句读来,铿锵有力,节奏感越发分明。朱光潜在
《诗论》中曾不止一次提到“节奏”的重要性。有了节奏,就有了音乐性。
(二)正音、根据句式划分节奏
先正字音,明大意,标注虚字语气词,接着断句划节奏,然后配合气息打着节奏读。循序渐进,快慢交替。
1.一般情况下,这些句子需慢读
(1)叠字句。如“上摩苍∕苍,下覆漫∕漫”;“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2)短句。如“溟∕涨∕沸∕渭,岩∕峦∕纷∕披”;“我∕呼∕尔∕游,尔∕同∕我∕翔”; “跨∕蹑∕地∕络,周∕旋∕天∕纲”。
(3)总结句。如“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2.长句、对偶句、四六句、排比句等一般快读
(1)长句。如“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
(2)对偶句。如“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chūn)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3)三字句。如“簸鸿蒙,扇雷霆”;“乃∕蹶厚地,揭太清。亘层霄,突重溟”。
(4)四字句。如“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5)六字句。如“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6)排比句。如“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chōng)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
(三)气息控制要随文意发生变化
一般情况下,如果前面连续几句需要一口气快读,接下来句子就要慢读。如“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但也有特殊情况,比如:“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前四句是一个气息,后四句是一个气息,跟标点并不完全一致,气息的停顿和换气有时并不完全契合文本的标点。
再如“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这是一句的 气息,而“聚粮”后面是句号,但气息未完,所以不用慢读,接续把后面的“之二虫又何知”读完。这属于特殊情况,特殊处理。
(四)诵读中其他注意事项
1.开头结尾的语气词如“也、乎、者、邪”,虚字如“乎、其、且、若、焉、也、因 、与(欤)、之”,转折词如“而、然、奈、顾、但”要停顿慢读,结论句的提示词如“故”等需要重读,句子中间的连词或转折词需要慢读或重读。
2.首词是名称和非轻音尾字,不可忽视停顿。
3.排比句或对句的强烈要夸张地读出来。凡是重点的词句,必须一字一顿,掷地有声,铿锵有力。
4.容易混淆的字音或字义不急于快,慢读突出关键词义。
歌诀体最大的技巧就是气息会让诵读的节奏快慢、长短交替,而气息的节点刚好和文句的节奏停顿、重音强调、语气虚词合拍。如此,气息的运动,身体的律动,正是“歌诀乐读法”的乐趣所在,也让学生在课堂中不再“呆若木鸡”,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诵读兴趣。
综上所述,“歌诀乐读法”在中职语文实践活动中,进一步加强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在不断地示范引领中,带领学生诵读,进一步激发了学生诵读古典诗歌的积极性,提高了背诵质量和诵读水平。
参考文献
[1]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组织.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通用教材之语文综合实践[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0.
[2]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编写.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四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喻丁,女,1981年生,四川名山,本科学历,中级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研究与方法。